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视域下,增强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培养社会成员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社会生活更加规范、社会氛围更加和谐、法制化建设更加完备,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革命和建设是同时存在的社会主义两方面本质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凸现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注重和谐的实践主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它立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过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相统一,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到了一个新境界;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科学内涵和奋斗目标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市场经济的本质奠定了二者和谐共生的客观前提,德育与社会和谐共生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可能性、静态性和动态性,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价值取向,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制度保障与经济伦理根源。为了实现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必须进行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4.
李洪超 《新疆教育》2012,(20):23-2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提到了全党面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论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05,(8):6-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审、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要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备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话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更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现在我国在构建和谐农村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也不利于构建和谐农村,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决心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要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必须以法律和道德为前提条件,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的,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坚持以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它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武器。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  相似文献   

9.
一、和谐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的特征时,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六个方面的指标,这里已开始凸显出社会和谐的思想.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其决议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想的决定》,再到十七大报告,党对于社会和谐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共识。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努力的方面很多,其中,构建和谐工作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单位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首先单位之间必须要和谐。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延伸。通过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应用和依法治教,一个教育体制更加公平的社会是人们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目标,是促使社会生活更加规范、更加有序,逐步走向法治化轨道。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视域下,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培养公民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能够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支持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们追求和谐社会的记载与传说。和谐是人们崇尚的理想境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加追求和谐之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站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文化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劳动关系的和谐,维护非公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关键所在。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对工会工作有一个重要批示:“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很有必要。”因此工会在建设者与劳动者之间搭建和谐之桥,日益彰显其必要性。一、工会搭建和谐之桥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企业的企业主与员工,亦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社会主义劳动者,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完善社…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一次新成果,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的精神支撑,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它是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重要指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以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在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积极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20.
我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顺国家与社会关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社会走向更加和谐与有序,都离不开基层民主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说,发展我国基层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