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江才女沈宜修,是明末闺秀文人的杰出代表。沈宜修的主要创作时期是在她与叶绍袁结为夫妻之后的三十年间,和谐相通的夫君、聪慧可爱的儿女、感情深厚的亲友构成了她的婚姻情态,激发了她的创作才情,并使其成为明末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女性文人。  相似文献   

2.
丁玲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也是最典型的延安文人,她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延安革命文艺的洪流中,以创作颇丰的实绩赢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在延安这个特定的时空中,她为民族抗争,女性意识完全让位于民族激情;她也为个人抗争命运,在残酷现实的血与泪中,警醒了女性自我意识,表现出一种女权主义的愤懑和深刻的批判精神。为此,她险些被文艺革命,也为她日后的厄运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3.
曹月 《文教资料》2013,(29):46-48
明末清初女性文人朱中楣因其身世的坎坷跌宕,不凡的性情与识见,卓然特立于一般女性文人之中。朱中楣作为明代宗室,亲眼看到明代的灭亡,经历了变代异姓的历史沧桑。因这特殊的境遇,“家国之思”俨然成为她诗词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情感表达哀大思深,颇具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张丽芳 《学周刊C版》2011,(10):196-196
杜十娘历来被封建文人描写成贞女、烈女,是女性的楷模。但是她辛苦追求婚姻美满却不得,令人可惜可叹。本文笔者简要分析一下造成杜十娘婚姻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虞姬的命运到底如何,我们从《史记》中难以直接得知,这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历代文人对虞姬的评价很多,但要真正走近虞姬,还得从她的死和她身为女性说起,从她的理想爱情观说起。她的故事的千古流传与无限魅力,不单单因为附丽于项羽,更因为她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唯一位真正举足轻重的女性作家。其深层原因在于她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却真挚地表达着作为一个文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关切和思考,流露出一种封建士大夫情怀。李清照的这种情怀不仅集中体现在她的诗文里,而且也委婉含蓄的折射在她的词作中,正是李清照词中所蕴含的入世情怀和忧患意识,使得易安词更加婉约抑郁,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7.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比唐传奇中的女性享有更多的权利,得到了男性更多的尊重,要幸运得多;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离生动可感的现实生活更远了,内心的真实表达更少了;她摒除了《金瓶梅》女性的“欲”,却没有上升到红楼女儿的灵性。正好处于四类女性的中心———一种悬浮的状态,这是男性文人的自欺欺人的理想状态。佳人形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女性的彻底翻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8.
朱淑真是宋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诗词为历代文人所赞赏,甚至可与李清照齐名。然而,淑真最感人肺腑的却是她对不平命运的大胆反抗,对礼教的勇敢抨击,超出闺阁的眼界胸襟以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恋情,这些都是其叛逆性格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叶小鸾是明代较为出众的女性文人,其聪颖多才,小小年纪就凭借在吟诗填词上的悟性得到了家人的赞许;但她又生性敏感,时代背景与家庭氛围的熏染使其对俗世生活产生了颇多感悟,最终促使她形成了浓郁的游仙思想,其游仙思想中既蕴蓄着她对绝对自由的渴望,又包涵着她对众生平等的向往,还隐含着她对及时行乐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戴厚英是当代文坛上一位真诚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的作品既是自我表现,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诗人之死》和《人啊,人!》是作家真诚地反省及思索人性的结果。《脑裂》是对知识分子精神症状的象征和调侃。她的乡土题材作品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乡土情怀;作为女性,她既有对自身性别的体验,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关注更多的是人性,而不是女性。  相似文献   

11.
《重婚》与《挣钱》是甘肃女作家李文华和汪忖芝的两部近作。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共通性;主人公白妍囿于传统情爱观念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刘宁充满理性色彩与独立精神的情爱抉择以及奋力拼搏的“挣钱”之路,表现出西北地区两代女性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命运,揭示了陇原女性在近几十年中情爱观念的嬗变,以及被动、片面的情感道德型人格向开放、独立、理性的现代女性人格的转化。由此成功地反映出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透析出时代巨变的脉搏与足音。  相似文献   

12.
在《呼兰河传》的潜隐主题形态表达中,萧红以女性话语重操乡音寻找家门的隐喻方式,清唱了一首“回家”之歌.她一方面借助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力图在对自然本源的精神归返中,达到对伤痛的医治和灵魂的自救:另一方面,又挺进了生活的纵深处,通过对小城人物日常生存的书写,超越了心灵回归而趋向了精神自醒,看到了“回家”的虚幻和自赎的无望,无形中解构了“回家”。“回家”与“欲回不能”拉出的巨大张力,是萧红尴尬却无以逃遁的生存困境的哀伤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做”“干”“搞”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三个动词,它们都具有表达动作和行为的意义,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常常译为日语中的动词「する 」或「やる」.以中国作家莫言小说《蛙》中的例句为例,从中日语言对比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对应的日语表达方式,并讨论译为日语动词「する」和「やる」的两种情况,以期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的日语译法,更加准确地掌握日语动词「す为」「やる」的区别与用法.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幼年时代有着对人的关系完美统一的要求,这在她和世界之间形成某种对立与分裂,从而关照外界带有一定的审视与批判色彩,形成她启蒙主义人道关怀的思想基础。张爱玲作品启蒙色彩,一是对中国封建伦理关系的解构,她对人在社会中生存局面的现实状态作细致绵密的否定;一是对女性因袭的国民性垃圾及女性心理深处归属感与依附性的省视。  相似文献   

15.
石头的传说     
黎维鹏 《海外英语》2009,(11):46-47
两个妇人来到智肯那里,请求得到指引。其中一个认为自己罪孽深重,她年轻时,欺骗过丈夫,如今她那螳不忠的行为经常浮现住跟前,令她备受煎熬。  相似文献   

16.
批判的质性研究方法论作为当代西方质性研究方法论中的一支,结合了一般质性研究方法论与批判理论的特点,既关注社会中作为行动者的个人及其解放,同时又为以此为对象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研究方法理论。批判的质性研究方法理论认为,人在受到压抑或被异化后,总有寻求突破与解放的要求,而现实的行动条件却制约着这种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行动者完全没有获得解放的可能。除了对个人难以控制的行动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外,每一位行动者还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的行动取向,突破经由文化施加的限制获得一定意义上的解放。文化结构与行动意义正是该研究方法论为研究行动取向而建构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7.
作为英国当代重要的女剧作家,卡丽儿·丘吉尔在创作中关注女性的命运,注重探讨女性问题。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通过分析《优秀女子们》的主题和写作技巧,探讨丘吉尔对女性问题的思索。丘吉尔采用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通过塑造不同时期女性的各种经历反映了妇女的整个历史,一方面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长期遭受的压抑和束缚,另一方面揭示了当今女性的生活状况,显示出对女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艾薇菊·丹提卡是当代加勒比海美籍黑人女作家,其处女作《息·望·忆》是一部展现了海地女性的血与泪的创伤小说.本文从马汀所遭受的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幼年甘蔗林的噩梦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女儿的背叛再次将她推进痛苦的深渊;另一方面,杜瓦利艾政府的专制统治和父权文化压制着海地女人,而流亡在外的海地女性遭受着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19.
茅盾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反映了30年代农村妇女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荷花在她所生活的年代里,以极端的方式为尊严和人格而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她摆脱被奴役、被侮辱、被蔑视的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与祥林嫂的逆来顺受有了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词中大量描绘了各样的花卉,尤以咏梅为著。她常以梅自比,梅成了她的化身。结合李清照一生的经历,探析女词人大量咏花词中所反映的其前、中、晚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