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科学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管理水平,建立涵盖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2010年安徽省统计数据,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雷达图进行相关分析与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因素、资源因素与承载能力相关性高,经济发达程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承载力高,资源型城市承载力较低.这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2.
构建涵盖资源投入、绿化情况、环境效率、污染治理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江淮城市群“10+1”个城市2007—2016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6年江淮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马鞍山、芜湖、合肥、铜陵、淮南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空间分布上,江淮城市群南中北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东中西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生态承载力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文献资源供给能力和发展环境支持能力的限制,一旦图书馆的发展规模超出一定的资源承受能力,也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它的资源供给和再生能力就受到破坏,系统将失去平衡,其质量就难以达到。图书馆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可变性、多层次性等特点。图书馆生态系统承载力条件可分为基础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热点问题,要使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通过研究西部矿产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应用环境承载力的综合量化模型,构建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年西部矿产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数值进行了预测,提出西部矿产资源相应的开发战略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综合承载力指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承载能力。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的一个巨大进步,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乌海市发展的道路上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显现,城市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承载力减弱。提高乌海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德城区区域承载力的状态空间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状态空间法研究了德城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耕地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主导产业农业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小,区域综合实力弱,目前资源环境处于超载状态.最后探讨了提高区域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构建 课标的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地球以及其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19,(2):94-99
以海域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从环境、资源、人类3个方面共选择12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状态空间法,对2010—2014年莆田市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环境指标承载力仅2012年可载,其他4年均超载; 2)资源指标承载力2010—2014年全部超载,其中2012年承载状态接近满载,为五年内最好; 3)人类指标承载力2010—2011年处于超载状态,2012—2014年处于可载状态,承载力逐渐变好; 4)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2012年可载,其他4年均超载,环境类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可变性和多层次性等特点,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分别是其基础条件和约束条件,同时,生态弹性力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必须适应相应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在空间向量描述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连云港地区1993-2002年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现状、变化与原因.该区目前资源环境负荷处于可载状态,但区域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提出进一步优化区域承载力,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22年广州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驱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对广州市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驱力、压力、状态、响应水平较高,影响水平较低;11个区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建议统筹做好人员和资源的动态监测和预判警示,加快响应速度;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公平精准配置学前教育环境资源;提高区域环境系统调节能力和响应水平,因地制宜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全面客观认识土地综合承载状况并对其进行优化提升。文章基于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实证结论,对比研究了京津冀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的优势与短板;进而依据区域间子承载力发展相对不均衡状况,着重探讨了经济承载、建设承载、资源环境承载等承载子系统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分析京津冀土地综合承载差异的致因;最后从协调各区域承载力的角度探索推进京津冀承载力协同发展、实现区域承载力整体提升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科学家们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0--2011年的合肥市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C2R和BC2模型对合肥市综合承载力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效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的社会经济产出下能够承受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资源、环境投入要素的规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城市综合承载力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进一步提高合肥市综合承载力效率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余西平 《地理教育》2013,(Z1):34-35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并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分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者的影响因素;结合概念和影响因素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具体的案例,分析某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合理人口容量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难点:结合实例具体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  相似文献   

16.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使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选择矿产资源储量等十六个指标,利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差异性赋值,对皖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内36个县的资源环境承栽力进行评价.得出巢湖市、东至县、太湖县、肥东县、长丰县等县资源环承栽力得分在36个县中居前十位,全椒县、怀宁县、铜陵县等县资源环境承栽力居后十位,发现工业污染排放较多的县域承载力较脆弱,若长期超过承载阈值上限将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并将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7.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1990-2005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长三角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从2000年开始,长三角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长三角可持续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在中原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范围内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城镇化,其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同时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相互影响,分别从观念、政府和社会角度提出了破解城镇化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新型工业化仍然是湖南经济发展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在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环境和资源是湖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要做到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投入保护环境,实现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就必须依靠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指导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中国城市,其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国内外学者对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现状基础上,基于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系统构建了城市生态综合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甘肃省部分城市数据,依据因子分析模型与因子参数检验方法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检验,并进一步消除了指标体系的冗余,实现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