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中后期,温州地区溺女成俗,而奢嫁即是导致当时社会各阶层溺婴的主要经济原因。因婚姻嫁娶费用问题而产生溺婴的现象比比皆是。厚嫁与溺婴相关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对温州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此,官府和士绅采取了诸多整饬措施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2.
温州自唐代作为浙东重要的海洋贸易口岸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前期,政府并未沿袭宋、元在温州设置市舶司,但温州在明前期的朝贡贸易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以后,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商势力的崛起,温州海上走私贸易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3.
温州畲族民俗舞蹈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与畲族宗教文化、畲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畲族民俗舞蹈既是畲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畲族民俗舞蹈具有原生性和变异性,而畲族民俗舞蹈因人而存,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现状更为古老文化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4.
温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相当重要。通过对明代温州兵制运行细节的详尽考述,从中梳理出明代温州兵制变化的如下特点:卫所制在明初是作为一种国家制度而推行的,民兵制与营兵制则是到了明中后期才开始兴起的,它们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亦各不相同。在各地方区域中,这三种防御力量呈现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温州著名的连锁餐厅品牌,天一角以温州小吃多而全著称,其营销策略运用了诸多的民俗元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民俗营销策略的应用使天一角既满足了本地人忆昔念旧的需要,又迎合了外来观光客的体验需求。天一角的成功之处在于:全方位挖掘了地方民俗资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其加以包装,并在营销过程中积极与政府活动配合。  相似文献   

6.
拦街福是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大型民俗节日.其雏形出现在清初,清中后期盛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初以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为主线,继而融入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并且吸收上巳节、花朝节民俗,最后发展成为集信仰、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民俗活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此俗衰微.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对此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多次成功举办拦街福,现已成为该市每年旅游节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明代的青花瓷与以往的青花瓷相比,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而且在明代的不同时期,青花瓷在釉色、造型以及纹饰上又存在着诸多的审美差异,具体表现为明旱期的浓艳凝重;明中期的清丽秀雅;明中后期的浓艳华贵;明末期的简朴清新。  相似文献   

8.
儿童服饰承载着许多社会文化心理,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关。温州大量的儿童服饰例据折射出温州儿童服饰民俗有较深的文化内涵。温州儿童服饰民俗反映出注重繁衍后代、希望家族人丁兴旺的传统观念和人们祈求儿童平安、健康、聪明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9.
2010年8月下旬,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学科与韩国历史民俗学会合作主办的中韩历史民俗与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参会者主要为韩国历史民俗学会成员和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也有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大会就历史民俗学研究的历史和方法、中韩历史文化交流(尤其是温州地区与朝鲜半岛的交流)、温州区域文化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俗传统节日因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而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已成为当下幼儿园组织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一种新趋势。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组织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探析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对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竹枝词是一种风土诗。它记录了各地民间的风土人情,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民俗志的角色,是研究区域民俗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解读清末民初温州文人官吏所作的竹枝词,可以对这一时期温州婚俗有较具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丧葬礼仪描写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涉及了大量的丧葬礼仪描写。从民俗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从民俗与社会生活关系等角度,对本小说中的丧葬礼俗描写做了多角度的观照。丧葬礼仪描写的价值在于以浓郁悲情氛围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段,揭示了明清时代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映了明清奢靡趋利的社会风气和下层贫困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北京城市民俗在外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民俗承担者及其传承动机却大有不同。从585通北京内城碑刻来看,进入18世纪以后,北京内城不仅出现了立碑高峰,而且修庙立碑的主体也由明代的官员太监、清前期的汉族官员转为了普通市民,且碑阴题名中第一次出现了行会与商号的名称,具有自治色彩的民间组织层出不穷,女性组织开始出现,反映出社会转型的事实。如关帝圣诞、丫髻山进香等民俗活动虽与明代一脉相承,但民俗传承的主体与动因都发生了根本转变。这表明,将民俗作为资源而加以改造利用的行为,不仅存在于现代社会。碑刻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民俗的表面形式,发现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扶乩是民间的占卜问疑风俗,明清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游戏。《阅微草堂笔记》中收录的34则扶乩故事,一方面描绘了清代士大夫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反应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扶乩这种民间风俗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因而多了一份道德说教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明代俗曲的"色情"特征与晚明"奢靡"之风及其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民歌是指明中叶以降广泛流行于市井巷陌、直接反映民众生活而又颇具活力的民间小曲。它们以其与历代民歌一脉相承的基本风貌、空前绝后的“色情”特色,深刻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奢靡风尚及其深远影响:“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即明朝并非亡于财货之少,而是人心风俗的败坏。晚明文人对之格外青睞,其实表现了一种价值取向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束缚人性的苛酷道德价值观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失去人生责任感和道德尊严后的人性扭曲与纵欲主义的文化体现,在矫正对人性压抑的同时走向过度放纵,这显然是对人性的另一种扭曲,而非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通过对日常礼仪、生活、游艺及生产等多方面女性习俗的描写和刻画,真实地展现了明代女性的社会处境和生活境况。这种对女性习俗的关注源于汤显祖对民间文化的深刻体蕴和对时代风尚的敏锐把握。  相似文献   

17.
安顺屯堡地戏服饰与明代“礼”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戏是安顺屯堡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地戏服饰是地戏中独特的部分,地戏服饰所表现的"礼",具有地方性的礼俗特点。由于屯堡地戏产生于明代,必然会受到国家"礼"的影响,明代在国家礼制中制定了服饰制度,服饰的形制要符合"礼"的规则。地戏服饰作为"礼"的一种特殊载体,所表现的地方性的"礼"与明代的"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渐趋崇尚奢靡。这种风气的嬗变首先发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然后逐渐蔓延至经济落后地区。至明中叶,地处偏僻的浙西山区的淳安县亦受到这种奢靡之风的影响,淳安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间信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官府亦因此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主要采用法律约束与道德教化的方式以图维持旧有的淳朴民风,但已无力扭转这种民风渐至"偷薄"的趋势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个角度对《乌鲁木齐杂诗》中三十八首民俗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清代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