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新诗诞生以来,在六十多年的岁月里,许多诗人为寻求、开拓民族化的诗歌道路,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闻一多、何其芳为建立现代格律诗倾注过心血;臧克家积极推动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李季以学习民歌的成功实践拓宽了新诗的发展道路;郭小川、贺敬之从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中广泛吸取营养,对新诗民族化进行多方面尝试……而艾青以其闪烁着战斗光芒的诗歌理论和丰硕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自由诗的创作,为新诗的民族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路在前进的时候伸延着艾青的创作和新诗本身的发展一样,开始主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他的许多杂文、书信中经常有关于新诗建设的精辟见地和批评。在“民七的新诗运动”中。他与新诗的创导者一起,亲自参加新诗的创作实践。在20年代中期,他还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本文就鲁迅诗论、诗评、诗作三个方面对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建青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4):66-67,70
朱自清作为五四文学革命先驱,一生创作颇丰,被人提及更多的是他那至情至真的散文。而朱自清早年是以新诗闻名于文坛,并积极倡导和参与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专门的诗歌刊物——《诗》月刊,引导了当时新诗的发展方向。同时他还在新诗创作、新诗评论、外国诗歌的译介、扶持新诗人等方面均有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安徽太湖籍诗人朱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以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艺术使命感,在维护诗的审美特性和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他在创作中注意吸收古典诗词合理的艺术形式,精心创造形式完美的新格律诗;他主张借鉴外国各种诗体经验,努力实现新诗诗体多样化;他积极倡导现代叙事诗,并带头进行创作实践,在借用并改造传统题材、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探索现代叙事诗的结构形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他为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推动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诗实践者和理论家,他的六首白话新诗以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全新的艺术形式开启了我国新文学的先河;鲁迅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理论建构为新诗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温鲁迅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对我们探讨新诗发展的道路问题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是新诗诗人中有杰出成就的一位,他创作了<红烛>、<死水>等思想境界高,艺术水平杰出的大批优秀新诗作品,理论上也有杰出建树.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爱国诗人,对艺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倡导新诗格律,为新诗艺术建设起了开拓性作用.他对新诗艺术的贡献,在新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叶公超是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T·S·艾略特的传统观,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特性,叶公超认为新诗的格律一方面要"根据说话的节奏",一方面要"切近情绪的性质",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他从节奏、和谐、时偶与均衡等方面提出新诗形式建设的基础.他的新诗批评对于澄清当时新诗观念上的混乱,促进新诗的形式建设有重要意义.叶公超研究至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8.
“创世纪”与“葡萄园”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台湾“创世纪”和“葡萄园”两大现代诗社的得失比较,试图阐述台湾现代诗各流派、各团体应当存同求异、取长补短,为创建“民族化的现代化的大众化的中华新诗”而携手奋进,把中华现代诗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发起的新诗格律化运动,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使新诗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同时也使之接上了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源流.闻一多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与新诗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既是新诗规范化的步骤,又是新诗民族化的途径,两者是合而为一的.这是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沿着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论冉庄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土家族“行吟诗人”冉庄,坚持诗歌创作数十年如一日,硕果累累,为新诗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对冉庄诗歌创作所坚持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及其思想、艺术特色作出了具体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影响很大的学者兼作家。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奠定,一是他的现代诗学理论,二是他的一大批有影响的诗作。他的现代诗学理论,提出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有格律的新诗,即:既要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真精神”,又与旧诗有严格的区别;既要吸取外国诗的长处,又要除掉早期新诗“欧化的狂癖”。他的这些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集《死水》里。《死水》开拓和深化了新诗的爱国主义主题,丰富了新诗的语言,创造了众多的格式,全面提高了新诗的技巧。《死水》融汇着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和人民口语,外国诗和中国诗的艺术经验,可以说在中国新诗上开一代诗风。另外,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闻一多在广大人民心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即他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以及他的那些留给后人的爱国主义诗篇。 闻一多早年(1922—1925年)曾留学美国。在这期间,不少留学生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旧中国形成的巨大反差,产生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民族自卑心理,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洋奴思想,什么“中国百事不如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等。而在一些留学生热衷于歌颂外国的物质文明,赞颂象征现代工业的烟囱中的烟为黑色  相似文献   

12.
傅东华的《诗歌原理ABC》是其诗学观的具体呈现,该书围绕着诗的产生、诗歌情感、诗人的想象几个核心要点,详细讨论了诗歌的生成过程,是“五四”以来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诗学著作,对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学界对傅东华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他的文学翻译上,相对忽略了他作为文论家的现代诗学实践。事实上,《诗歌原理ABC》既是西方诗学体系的东方实践,也是中国传统诗话的现代承续,更是傅东华对现代新诗深刻思考后的诗学尝试。尽管部分学理逻辑不够成熟,诗论体系还相对简略,但却对“幼儿期”白话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戴望舒为首的现代诗派在积极向西方现代诗歌吸取养分的同时并没有丢弃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他们致力于新诗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探索,走上了一条"化古"和"化欧"的中西合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县人。现代著名诗人、卓有成就的学者、勇敢的民主斗士,他是一个贯穿30余年现代文学发展的人物。作为诗人,他自具诗心,自知创作甘苦,论诗自然地道;作为学者,他自具理性的目光,冷静的思索,论诗自然在理;作为斗士,他自有前驱者的孤寂,论诗自然不乏独见。从他的诗论及创作可发现现代新诗潜在的轨迹。 一、新诗发轫期 发难者们明智地认识到新诗的成功在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的重要性,在理论上大力提倡的同时,几乎人人都进行了创作的尝试。这使新诗在短短两三年便蔚然成风,至1…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先生克服了诗歌创作中的浮躁现象,不仅创立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歌文本模式,而义还在新诗的戏剧化文本模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当前,研讨闻一多的诗歌文本体式对推动新诗形式的民族化、多样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公超是活跃于 2 0世纪 30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 T· S·艾略特的传统观 ,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特性 ,叶公超认为新诗的格律一方面要“根据说话的节奏”,一方面要“切近情绪的性质”,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 ,他从节奏、和谐、对偶与均衡等方面提出新诗形式建设的基础。他的新诗批评对于澄清当时新诗观念上的混乱 ,促进新诗的形式建设有重要意义。叶公超研究至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7.
歌谣化是新诗民族化、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上个世纪,新诗歌谣化大致经历了三次探索,分别是"五四"时期刘半农等人的试验,40年代李季等人的探索,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这三次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论诗,并没有专门提出过新诗“民族化”这一概念。但是综观他的著述,我们又分明感觉到那里面渗透着鲜明的民族精神,贯穿着对于民族化问题的思考和探求。这方面,人们是重视得不够的。本文想就这些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一一种诗论呈现出何种特色,凝聚着什么样的思想,是有其特定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从主观方面说,与评论家一定的艺术观念、美学修养等有密切关系。从客观方面说,与这种诗论产生的特定环境,与评论对象的发展趋向等有密切关系。探讨闻一多的新诗民族化思想,首先要提到的,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当前诗坛理论与批评的不正之风,对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新诗批评进行了研究,指出闻一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上,都不随波逐流而采取实事求是态度.他注重新诗的艺术质量,力促新诗的艺术建设;他注重新诗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地方特色的建设;他提出新诗格律理论并领导新诗格律运动.所有这些,对于新诗艺术建设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他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理论与批评精神、态度、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学习与效仿.  相似文献   

20.
“五四”前后,胡适最早尝试新诗的理论建设。他的诗论,以诗歌形式革命为根本,以谋求诗体解放为宗旨,开创和奠定了新诗的新传统。文章着重从“诗体大解放”主张对晚清“诗界革命”的超越,“自然音节说”对现代新诗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考察和评价胡适新诗理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