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2.0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给传统教育行业带来变革和进步。广大教师应该首先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继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把信息化的创新教学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信息化2.0时代,教学课堂受益于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媒体,可以让教师依托信息化使课堂更加开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更高效的认知工具以及更适宜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18):171-172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要求在大学课堂教学上更应该体现其时代特征,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应该体现出信息化时代所倡导的创新和求异的教学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研究,注重达成有效的教学过程等策略,以期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从中职数学教育新课改的要求和信息化教育理念出发,结合从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通过教学实例阐述在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意义,并谈到运用信息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课堂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新世纪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本文拟对此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如何能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求知欲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就是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渗透、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促进教学相长。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到21世纪以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改变着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时代的信息化发展也影响了教育的新发展,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学校,课堂教学是教育进行的主要阵地,信息化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资源,而且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资源。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还导致了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育手段等方面的变革。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更应该在信息技术的变革中独领风骚,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成为必然。当然,这对从事历史学科教育的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趋全面科学,运用更趋合理高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优势。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是新世纪科技发展与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推动课程改革步伐的重要途径。就高中英语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这门语言学科更加生动活泼,更能向学生展现现代教学的魅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主动地参与到情景对话中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信息技术教学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使我们加速从传统教学观念中蜕变。本次初中信息技术"一师一课"教学竞赛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同时也体现出了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尤其在新课程透视新的教育理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演变促使教学理念更新信息技术课标要求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  相似文献   

12.
赵永玲 《学周刊C版》2014,(6):194-19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趋全面科学,运用更趋合理高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优势。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是新世纪科技发展与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推动课程改革步伐的重要途径。就高中英语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这门语言学科更加生动活泼,更能向学生展现现代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小学语文课堂巧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营造温馨、愉悦、灵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更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一、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思维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本、图形、图标、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因此网络化的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利用这一优势,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  相似文献   

14.
尚平 《学周刊C版》2011,(8):202-202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视点,同时也是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应如何有效应用?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此我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对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而相应的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如何才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优势的发掘与整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今天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更显出其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针,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倡导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的潮流。时代要求学生具有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培养。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相信通过我们探索、研究、实践,能够很快走出误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计算机与教育有机结合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遍及到各个领域.社会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学校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提高计算机...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化 2.0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在新时代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中考考试科目之一。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教育信息化 2.0相关要求及自己多年信息技术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应试能力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希望带给学生们的是基础的教育,随着我国对"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中显得更为普遍,应用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如果想要提升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是不二的选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结合所学的内容将其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高校教育信息化推向了改革和发展的风口浪尖,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点。翻转课堂作为信息迅猛发展和高度共享时代的全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提升的策略,是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