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题的提出生活中 ,人们喜爱“源头活水” ,因为“活水”灵动活泼 ,逸于生气 ,“源头活水”溪流欢畅。在作文教学中 ,也面临一个“源头活水”的问题。吕叔湘先生说 ,如果说教学是一把钥匙 ,那么 ,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在“活”。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一直在低谷徘徊 ,质量不能尽如人意。吕叔湘先生说 :“困难 ,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时候 ,如果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考一番 ,往往头脑更加清醒 ,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静心想想 ,不难发现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囿于一个自我封闭的框架之中 :教师当堂指导 ,…  相似文献   

2.
当广大教师要着手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时,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选择课题既是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爱因斯坦曾在他的著名论文《物理学的进化》中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英国科学家 J·D·贝尔纳也曾指出:“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可以这么说,选题关系到研究的成败,课题选得好,得心应手,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3.
以退为进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时退一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次,午餐是红烧鸡块和萝卜肉汤。轮到给杨静盛汤时,她用小手紧紧捂住碗口,苦着脸说:“朱老师,我不喝汤。” “为什么不喝汤呢?”我问她。她说她不吃萝卜。我俯下身子对她说:“吃萝卜会使小朋友变聪明的,对  相似文献   

4.
童淑云 《安徽教育》2012,(12):45-46
<正>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每逢在某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思考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与其在课  相似文献   

5.
一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1 板书课题 ,围绕“借”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向谁借结果?怎样2 观察课件演示 ,说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说的时候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句。二、学习课文第三、四、五段1 学生自读自悟 :围绕提出的问题 ,在课文上批注。(向谁借“△△” ,怎样借“———” ,结果怎样“~~”)2 全班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教师相机指导。)生 :我知道了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 :(读)小鱼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老牛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  相似文献   

6.
从“问题”到“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 ,许多学生在谈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最困难的问题时 ,不约而同地写上“发现问题”和“选择课题”。“问题”与“课题”之间有联系 ,也有区别。思维起始于问题 ,无问题则无以发生思维 ;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选择课题 ,选择那些值得研究又有条件研究的课题。选择课题…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明确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前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一能力要求。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既是学习的开始,又是学习的延伸。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途径1.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杨振宁教授曾精辟指出:“物理本身就是现象”。物理教学就是让学生“识物树理”、“悟物穷理”,没有“物”就没…  相似文献   

8.
当遭遇挫折或不幸时,常有人作“退一步想”,也就是承认事情是不好的,但又庆幸不算是最坏的。这种思想方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传统的处世哲学,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面对现实的辩证的思想方法,是积极的。在生活中,你是否曾有过“退一步想”的经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请以“退一步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写作点拨】本题意在用一种有争议的思想现象来引发思考,认识其影响,并述之以文字。作文时可围绕话题,自行选定立意,或充分肯定“退一步想”的积极作用,或着重指出这一思想方法的消极影响,或具体…  相似文献   

9.
灵感问题是中西文论史上的重要课题。中西文论中都有大量关于灵感的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经提出过“虚静”说,古希腊柏拉图曾经提出过“迷狂”说,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比较,可以窥探中西灵感理论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学生习惯于教师教什么 ,他们就学什么 ,很少接触探究活动 ,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在教师的灌输下渐渐钝化 ,因而在从事“研究性学习”时 ,学生就很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问题情景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阶段 ,没有一个合适的主题 ,研究性学习根本就无法展开。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 ,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选择和确立比解决课题本身难度更大。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刚刚起步阶段 ,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 ,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1 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  相似文献   

12.
一天,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刚出示课题,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吴老师,我想问一下,蜜蜂真的会引路吗?”这一问,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因为我预先设计的是先教学课题中的“蜜”、“蜂”两个生字,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没想到这小家伙先行一步了。我灵机一动,快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问题,并兴奋地说:“这位同学真会学习,把老师的提问抢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蜜蜂会引路的,有的说蜜蜂不会引路,各抒己见。我示意大家停下,说:“同学们,今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场辩论赛,认…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交流经验,改进教学,我校在上学期五月十九日下午,曾举行了一次四年级语文课公开教学。教者:黄玉楼老师。课题“肌肉”。这次公开教学是根据县文教科关于“初小语文课中科学知识文章怎样教?”的指示进行的。公开教学前,学校行政曾深入课堂听课,在了解了一般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提出了公开教学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题——是培养“传统人”还是“现代人”——是南通市一中去年底提出并开始研究解决的问题。今年6月初,我们到该校参观学习,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什么是“传统人”,这个概念准确吗?我想暂不去讨论它。这是借用一个外国人的讲话来说的。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我国讲学时曾说:“我特别注意到这  相似文献   

15.
上“年、月、日”公开课时,笔者对教学程序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设计。一上课,笔者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出生年月,以及生日这天最开心的事情。当引出课题“年、月、日”之后,我再设置悬念:“关于时间单位‘年、月、日’,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提出了十几个不同的问题。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振国 《物理教师》2004,25(9):9-12
我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不会提出问题.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问’,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现在,国家新制订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性课题中都把“学会提出问题”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歌德说过 :“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 ,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 ,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 ,教师如何设计“聪明的问题”呢?一、围绕课题 ,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 ,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则…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  相似文献   

19.
质疑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其他教学方式比较起来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直接从问题入手,而不是从原理概念入手。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和创新。宋代著名教育家张载曾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质疑”。苏联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质疑教学就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曾遇到了点小麻烦——鲁迅先生当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座位到底在什么位置。 课文中讲得很明白:“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但从课题下的插图来看,却难于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