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噪音是剧场的天敌,一部剧场发展史就是努力消除噪音的历史,但由于噪音也是信息,因此剧场噪音无法彻底消除.一直有个误解,即剧场的噪音是由不文明观众制造出来的.若将戏剧看成一种直线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将剧场看作剧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传播媒介,那么导演和演员作为戏剧信息传播的环节,可能比观众制造的噪音更大.戏剧信息传播最大的不稳定性,来源于导演对原作的错误解码和再编码,导演即是戏剧传播之熵,而演员对剧中人物的过度演绎则是信息冗余.他们共同增加了戏剧传播的熵值,并因此引起了无穷无尽的戏剧观论争.  相似文献   

2.
2005年9月,国内惟一一家民间剧场因经营不善关门了。中国目前的戏剧环境很不合适民营剧场生存.但民间戏剧一定是需要发出声音的。  相似文献   

3.
广播剧是现代戏剧的一种,是在无线电广播发展后才兴起的。它由电波传送,靠接收工具收听,是一种“空中戏剧”。所以过去它曾被称为无线电剧、放送剧、播送剧、播音剧。不管如何称谓,它不是剧场戏剧的实况转播或录音剪辑,而是有别于剧场戏剧的独立的声音艺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表演艺术的世俗化,东西方先后出现了城市剧场建筑,其观演方式与现代专业剧场十分相似。但随着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明朝以后的中国戏剧逐渐离开专业剧场走进酒肆茶楼,戏剧观演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种观演场所的比较,从中国传统审美观及审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天津戏剧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展示戏剧物为主的专门性博物馆,它座落于天津老城区的广东会馆。广东会馆建立于1907年,1986年作为天津戏剧博物馆对外开放。会馆四和院的正房和东西厢房是介绍天津戏剧发展史的三个展厅,由回廊与四和院相连的剧场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悬臂、伸出式舞台的室内剧场。  相似文献   

6.
戏曲与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  相似文献   

7.
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同为表演艺术,二者相较,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那种相互感应,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剧场性.戏剧观众进入剧场之后,总是以一种固定的距离用一种不变的视角去观看舞台表演,可以看到演出的所有场面和整个空间.这种演员与观众直接的、生动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显然是其他艺术形式包括影视艺术不可能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田浩  常江 《中国编辑》2023,(Z1):105-112
数字化进程重塑了当下的新闻生态,给新闻业带来了琐碎化的危险和丧失公共信任的危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剧场新闻就是新闻业将戏剧和表演元素融入真实新闻事件的讲述过程以回应这一危机的创新实践。剧场新闻的核心理念在于以戏剧的美学属性抵消数字新闻生态的浅表倾向,并以实体或虚拟剧场为媒介探索新闻业与受众(用户)建立积极情感连接的可能路径。从叙事形式、用户关系和价值意涵三个维度出发,可知成功的剧场新闻实践能够重新拉近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疏离的关系,培育积极的新闻社区感,重建新闻业的社会信任。剧场新闻实践为业界和学界重新思考包括真实性在内的诸多基本新闻观念提供了依据,但数字技术无所不在的影响和新闻业的平台化趋势也为这种创新样态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播技术促进了传统剧场由近程有限直接交互型向远程双向间接交互型转变 ,从而为建设远程化的赛伯剧场创造了条件。这种赛伯剧场支持远程表演、远程鉴赏与远程演播。它的出现 ,正在从本体感觉、戏剧实体、时空观等方面对我们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21年初,由爱奇艺出品的"无名"戏剧人生产生活真人秀——《戏剧新生活》,节目将戏剧与综艺巧妙结合,刷新观众视野,豆瓣评分至今高居9.3.节目汇聚8位顶级戏剧人和众多明星嘉宾齐聚乌镇剧场,在戏剧化语境下,将"戏剧创作与呈现"作为节目核心,以先锋潮流的戏剧创作与演出为切入口,通过运用新手段新方式产出优秀原创戏剧,由此围...  相似文献   

11.
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上课,教室里通常都会坐得特别满,即使是学习,人们也希望能以更轻松的方式进行;一部能让人不断开怀大笑的戏剧自然更容易吸引观众,没有人愿意在八小时之外再去剧场里听人板起面孔说教。当然,好的戏剧观众绝不会满足于在舞台上单纯地洒狗血和挠痒痒,他们期冀可以得到某种会心的笑——某种走出剧场很久以后想起来时,还会不禁莞尔的那种。  相似文献   

12.
神楼考     
神楼,是中国古代剧场中的重要设施,弄清它的形制、特点、功用、来历及演变情况,对中国古代戏剧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剧场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中国古代剧场格局和设施,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文字材料。元人无名氏杂剧《蓝采和》第一折中有:  相似文献   

13.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广播剧艺术大概是最可怜的了。它自诞生起,就一直依附在戏剧的门下,当了“戏剧的一种”。它没有可资炫耀的画面,也没有可供观赏的剧场,甚至连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都成问题。60多年来,它在戏剧母亲的哺育下,从  相似文献   

14.
戏剧作为一门剧场艺术的要义在于:戏剧的艺术表现与传播接受都离不开一个审美的"场".从传统的广场剧、舞台剧到现代的广播剧、影视剧乃至网络剧,戏剧审美场的构成固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媒介与符号,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规则与交流方式,但是其传播交流中的审美"在场"的属性则是相通的,而且正是由于媒介方式的变迁带来了戏剧审美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当英国的当代戏剧与艺术水乳交融,我国的戏剧还停留在讨论要不要以小品来取代戏剧的阶段 想象中,为庆祝英国文化协会成立十周 年而举行的英国戏剧舞蹈节的规模 应该更大些,怎么就放在了"全国最贫穷 的"北剧场?不过大雾弥漫的天气里人气 却还够旺,那几天总能听到邻座女孩兴奋 地叫着"孟京辉老师!"他们夫妇二 人"撇下"半岁的孩子不管,散戏 后照例地去喝酒吃饭。  相似文献   

16.
河南电视台的招牌节目,《梨园春》运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搬上电视屏幕,或保留舞台演出的基本模式,或突破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镜头组接的艺术表现,使得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众能够在同一时段观看到相同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戏曲剧场传播面的狭小而言,运用了现代技术手段的《梨园春》剧场堪称是一个“大剧场”。  相似文献   

17.
瓦舍是北宋仁宗中期民间创设的大型娱乐场,它以剧场勾栏为中心,兼营杂货等买卖。它孕育了我国成熟的戏剧形式。本论通过文献资料的考察,探讨了入明以后瓦舍的衰微及其主要因素。思考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对入明以后的戏剧,在题材、风格、审美趣味、表演体制以及观众等方面的变化,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从山西"非遗"戏剧文献采访切入,将戏剧传承文献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实物戏剧文献指服装、道具、乐器、剧场等,可用编制目录、摄制光碟、印刷图书、陈列展览等文献采访对策。非物质戏剧文献是记录剧目演出、表演"四功""五法"、乐师伴奏、音乐唱腔设计等技艺传承的载体。提出以人为本、全方位立体及时记录、同步采访等见解和采访范围。期望戏剧界和图书馆界联手共建山西"非遗"戏剧文献数字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科林于2022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德勒兹的哲学剧场》是国内最新的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德勒兹专著。本文从书名中德勒兹和福柯都使用过的“哲学剧场”一词入手,选取了该书中的“导论”和最后一章进行了深入的评论,追溯了德勒兹与福柯早期志同道合的友谊,分析了他们之间晚期的立场疏离的过程以及彼此思想分歧的要点,从一个侧面追述了当代法国哲学史上的一段哲学戏剧。  相似文献   

20.
李渔(1611-1679),字笠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同时又是戏剧创作和导演的实践家.他晚年写成的《闲情偶寄》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剧创作、演出各个方面的问题.全书结构严谨,气度恢宏,始如抽丝剥茧,终至意绪幽远.由于李渔谙悉编剧技巧,熟知剧场关节,精通戏剧法则,了然观众心理,所以在《闲情偶寄》里提出了一些常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曾数次读《闲情偶寄》,深为李渔对戏剧的精辟见解所折服,每有所感,信笔泚之.现整理数条,求教于万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