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一、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理念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品牌、主导、分类. (一)品牌.商务印书馆努力将在传统出版领域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力争在数字出版领域打造强势品牌.  相似文献   

2.
张萱 《青年记者》2016,(23):142-144
商务印书馆缘何开展电影业务 商务印书馆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 897年)的上海.“商务”两个字,本身就刻上了洋务运动过渡到维新运动期间“商战”思潮的时代标志.从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初步达成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这个时期国人对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的要求,给中国的印刷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商务印书馆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中诞生的.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创业四杰”——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皆为基督徒,在开办商务印书馆之前,在《字林西报》和《捷报》做排字工人,总体来说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从“第一桶金”《华英初阶》到《最新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在出版理念和技术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3.
李辉 《编辑学刊》2006,(5):61-64
从1913年4月发表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到1936年6月出版《药用植物》一书,鲁迅与商务印书馆交往23年.在此期间,他以书信、杂文等形式对商务印书馆作过许多零星的评论,这些评论有的涉及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有的臧否商务印书馆的具体人员.从这些评论中隐约可以看出一个现象,即商务印书馆更多时候是他批评的对象.对于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对鲁迅的这些评论作些简单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胡晓 《出版科学》2015,23(3):111-112
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近现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重镇,为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些年来,对商务印书馆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华中师范大学范军、何国梅合著的《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则专门论述商务印书馆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诠释其多元化的产业经营方式,并借此思考具有中国特色出版行业企业化、产业化和集团化建设之道.该书以其更加细化的专门性,丰富了“商务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曾巍 《中国出版》2015,(7):48-50
新近出版的《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一书深入考察了商务印书馆从成立之初到民国时期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等各项企业制度,不仅描述了各项制度的基本形态,而且梳理了其发展演变史,并在此基础之上思考总结出对当代出版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这一研究视角将关注点集中在商务印书馆的“企业属性”上,对全面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出版企业的完整面貌颇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凌云 《出版广角》2021,(21):22-25
国家出版基金创立14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先驱商务印书馆承担了很多项目,涵盖社科人文和艺术类图书.文章以商务印书馆承担的大型社科类丛书及工具书项目的出版为例,探究商务百年发展历程中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结合国家出版基金的确立,看新时期国家出版基金赋予出版企业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兰月 《出版参考》2016,(2):58-59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到民国建立之前确立起自己的品牌. 新的历史条件下,商务印书馆提出“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的品牌经营理念,并从三方面精耕细作商务印书馆品牌,延展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元济,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正是他,在一系列的历史机缘中,将自己所秉承的士大夫情结,与现代商业理性成功结合,为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那个时代具有经典意义的资本主义企业,注入了文化的力量.他所体现出来的"出版人的精神气质",成为后世出版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彪炳和圭臬.  相似文献   

9.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23,(3):122-128
从商务印书馆的筹办、资本数额、早期企业形态、业务结构的形成、夏瑞芳与张元济的结合、商务的创业精神以及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等方面,对其最初五年的创业历程,做了初步的和必要的探讨,指出这五年的发展历程为商务印书馆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0.
欧阳敏 《编辑之友》2021,(4):100-105,112
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各类组织(包括企业)之中,有强弱之分.自1914年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夏瑞芳遇刺身亡,到1929年鲍咸昌病故于总经理任上,此十多年间,张元济与"教会派"主要人物高凤池之间围绕人事问题进行了长期博弈.高凤池等"教会派"人士倾向于依靠强关系网络(人情网)来选拔人才,所进中高阶人才多与"教会派"沾亲带故,这在早期曾促进商务印书馆迅速起飞,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情网逐渐成为其发展的桎梏.张元济则致力于制定一系列基于弱关系网络的制度,以科层制消除人情网的负面效应,并引进王云五,实现了弱关系心态的代际流动.张元济的关系网络心态是中国出版业现代化转型在个人身上的投影,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企业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出版业老资格的巨头,实力与名声均为当时之最.作为企业,它不仅和经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文化机构,它更和学术文化界有着较广泛的亲缘关联.商务印书馆的经营活动基础是拥有一批包括编辑和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这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智力资源与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成立于1897年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二三十年代,创造了中国出版业的辉煌.其成功主要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本文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在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方面的梳理与探讨,以期为当今中国出版文化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1955年,我北大毕业后留校做助教.1958年上半年,先调到商务印书馆,呆了两三个月后,就转到中华书局了.到今年,也可以算有五十年了.  相似文献   

14.
商务印书馆:我国第一家现代出版企业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历史是从商务印书馆开始的。1897年2月,夏瑞芳、高凤池及鲍咸恩、鲍成昌兄弟等人筹资3750元购买了部分印刷机器,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印刷厂,取名为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5.
李辉 《编辑之友》2005,(3):75-77
196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70周年,这一年也是王云五入主台湾商务印书馆恰满两年.与商务印书馆的渊源,年届八十的王云五在<七十年与二十七年>中回忆起当年被胡适推荐加入后,"卒结下不解之缘,蝉联八年,短期他就又被坚邀返馆,主持全局;复经十七年,连前八年,人生百年已耗其四分之一于此,盖势成骑虎,欲下不能;又以迭遭丧乱,欲去亦有不忍."商务印书馆历经三次战争劫难,幸赖王云五救危扶颠三度复兴.1964年秋加入台湾商务印书馆后的王云五自称进行第四度复兴.本文拟通过对台湾商务印书馆这一个案评析王云五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并对其出版理论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08,(1):29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举办儿童图书展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于圣诞节及新年期间,在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举行儿童图书展,书展从2007年12月22日开始,持续到2008年1月7日结束。本次展览邀请了各大出版社参与,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新雅图书有限公  相似文献   

17.
于殿利,1964年生,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历史学博士。1990年到商务印书馆历史编辑室从事编辑工作,历任发行部副主任、主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2012年当选为十八大代表。荣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百佳工作者""全国百佳发行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出版第一人张元济在1902年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前,通过兴办新学、培养英才逐步完善了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同时也看到出版对于普及教育的巨大作用。1902年加盟商务印书馆后,他带领商务印书馆一路迎风破浪,17年间使得商务的资本增长了499倍,从一个小小的印刷工场一跃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出版企业,创造了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奇迹。入主商务伊始,张元济便为商务印书馆确立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生存发展主要是资金的筹措和有效利用,如何能把有效的资金和债务资金充分合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中是企业的经营策略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刘琼 《编辑学刊》2007,(4):41-45
我们的商务情结 1997年,商务印书馆百年诞辰.那一次,时任中国副总理的朱镕基邀请商务印书馆的老编辑和老作者去中南海紫光阁相聚.合影的时候,足足有四五百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