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社会至晚明,在诸多方面都显示了新气象,预示了文化发展新的可能性.冯梦龙的"三言"作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除了积淀了传统文化的特质外,更浸染了时代的气息.文章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作为范本来做一考察.在冯梦龙"情教"理论的指导下,其创作思想在伦理冲突的背后正在做着一种挣扎,"色情文学"旨在揭示着一种新思潮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孙丹虹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63-66,71
晚明士人冯梦龙在认同市民文化的同时,也对女性的身份有所认同。但是作为男性,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又有偏差产生,这种认同偏差的表现形式在“三言”中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三言”是明末冯梦龙编纂的著名白话短篇小说集,内容极其丰富,被誉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作品对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江南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反映,体现出全新的时代风貌。但作为浸淫极深的封建社会文人,传统的封建思想仍以强大惯性在深刻地影响着作者冯梦龙及当时的人们,使得作品思想呈现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高明  高见 《现代语文》2006,(5):49-51
“三言”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瑰宝,更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编,冯梦龙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他以生动、真实的笔触反映广大女性的生活和心态,赞美女性反封建反压迫精神的同时,在女性心理上,倾注了比以往作品更多的关注。可以说,女性心理在“三言”中得到了细腻生动地刻画,而这一学表现,自然与冯梦龙的情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冯氏情学思想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实践,是创作思想与作品表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三言”因果报应与编撰意图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包含大量的因果报应内容。多年来,人们大都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内容有严重的消极作用,是“麻醉剂”,削弱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因而理所应当地视之为封建糟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既不符合冯梦龙的编著意图,也不符合“三言”实际。因为冯梦龙在作品中编写因果报应,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一种使人戒恶从善的感染力量,其目的在于借此“以警后人”,“劝他为善不为恶”,从而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社会道德伦理、风气习俗归于淳厚。所以它对人民的影响,并非只起消极作用,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析,请同好指教。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统战思想资源。和而不同,就是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统战方法。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而不同”一直在指导着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作为统战方法,“和而不同”重在追求“和”,贵在能包容“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8.
明代冯梦龙编著的“三言”是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之作,小说中大量涌现了各种商人形象,这是在明代后期之前的任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试图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城镇经济,江南独特的社会市井文化,冯梦龙创作中浓厚的儒家思想等几个方面,来解构“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似乎已为学界所认定。但是翻检一下现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以及一些比较权威的评价冯梦龙及其《三言》的文字,不难发现,在评价冯梦龙时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他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他在《三言》以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评价《三言》时,也往往只把它看成是由冯梦龙编选的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小说集。因此,在论及冯梦龙时往往很少涉及《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论及《三言》时,也很少涉及冯梦龙的思想和小说理论。基于这  相似文献   

10.
“三言”是明人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编纂而成的,不仅全面展现了冯梦龙的人生现和文学观,而且折射出了晚明社会的各个横截面。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言”中“烟花”形象的分析来挖掘形象背后的审美内涵、剖析冯梦龙的文学观念,从而进一步管窥晚明的社会背景和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11.
思想体系、价值观和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根本,一种文化的底座。简言之,本文所探讨的“父亲缺席”就是文化意义上的父亲缺席。这就要求我们对父亲这个身份进行生理上和文化上的区分。“身份”这个概念包含着丰富的涵义。每个人除了生理上的身份以外,还具有着“意味着社会等级、权利、权力、利益和责任”的身份,而“最普遍的身份现象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意义上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提出的“立情教”就是要创立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他所说的情有三层含义,即男女之情、人类的各种情感以及天地万物生成的本源和联系的纽带。冯梦龙论学亦重情,认为学是真性情的表现,这一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并对冯梦龙的学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获得。”“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承担着追寻学习的真正意义,唤回在传统学习文化的泛滥中悄然隐退的人的尊严。为了能更有效地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有必要从理性层面对研究性学实施中的几对主要关系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14.
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思潮、文学思潮不能不影响着、作用于作家的创作。这种影响与作用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渗透于作品的艺术精神,艺术形式。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置身晚明的社会现实,感受着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与浪漫主义的文学精神的猛烈冲击,提出“情”的理论,高张“情真”、“情教”说。以情反理,与法抗衡,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市民意识的代表者,驰聘于当时的文坛,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新兴市民的思想情趣,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必须措出,冯梦龙反对的是程朱理学,是假道学,他并不排斥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传统儒教,相反,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5.
网络教育:挑战传统的师生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凌晖 《教育科学》2002,18(2):25-27
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的过程,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全方位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本文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试探讨网络教育对传统师生观带来的变革作用。清楚地认识到,网络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师”和“学生”概念的内涵,还使教育中的权力权威资源得以重组,从而使师生间的人际交往更趋民主,实现了师生行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冯梦龙及其作品的研究,近几年来,伴随着一些新材料的不断发掘,使学术界愈来愈感到无论是对冯氏其人还是他的作品,都有进一步作纵深探讨之必要。事实也正是这样,不少学者已开始深入探究形成“三言”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开始研究冯梦龙的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文学观、艺术观。这无疑都是很有必要的。愚见以为,要正确理解冯梦龙的作品,首先应当研究冯梦龙的思想,探讨他的哲学思想,他的社会理想。这才是正确评价“三言”及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作为一位有影响的通俗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决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收集编纂。事实上,冯梦力在编纂、加工、整理那些历史上流传下来或当时流行的故事时,是不可能排除其自我思想意识的,冯氏是具有改良主张的文人,特别是在提倡通俗文学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识,他的那些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在他所编纂的作品中是有着鲜明体现的。一、婚姻、爱情、友谊题材冯梦龙对子婚姻、爱情的态度具有反封建性,他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百的婚姻深为灵感,主张婚姻自由;“男女相悦为婚,此良法也”。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主张自由恋爱的。正是基于一点…  相似文献   

18.
“三言”与苏州、“三言”的作者冯梦龙与苏州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苏州府志》等地方志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关联,并在商贸业、蚕桑业、释道、世风等方面体现了地域与文学、市民社会与市民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徐良 《历史教学问题》2008,(5):44-46,12
雅皮士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青年文化现象.它对当代美国社会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对嬉皮士文化的一种简单反动和否定。而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对前者的温和“扬弃”和对社会的有限融入。  相似文献   

20.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在“三言”有关复仇主题的篇章中,作者在为复仇主体选择复仇手段时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的倾向,即:身负血海深仇的复仇者大多选择了科举作为复仇手段,通过科举,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从而达到复仇的目的.这与传统的手刃仇人式的复仇手段有着很大的不同.以科举作为一种复仇手段是有着很深刻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