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文军  卜瑶华  刘聪林 《传媒》2023,(4):25-27+29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元宇宙将成为下一代数字化人际交互空间。虚拟数字人作为这一空间中的技术性介质,连接着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本文重点分析了虚拟数字人在元宇宙中的交互特征,提出了元宇宙中的三种交互形态,包括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人际交互、人与机器之间形成的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之间形成的万物智联。此外,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AI虚拟主播案例为例,分析了虚拟主播的交互形态。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22,(1)
在混合现实(MR)中交往的人,因面对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身性;这种分身性,形成了数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对话。1.数字传播建构了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人,而虚拟交往则定义了人-物-实践融合的交往人,这是虚拟交往时代的认识论基础。2.在跨体系、变维、多分身的生存模式(MDSs)中,交往人的属性不止是技术具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实相间,且其身份之间是可联结、可接替的。此即数字交往的分身性。3.分身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交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一种调谐与演化的生成。4.分身认知试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为数字交往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后现象学结论。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存、交往的条件,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境况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与未知性,当下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催生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新型亲密关系发展的可能,研究人机关系正当其时.在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中,人类与机器产生亲密的联结,与机器进行情感交流,对机器产生依赖,将机器人视为"家人""朋友"等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知识图谱对于重构数字人文资源、促进资源共享重用和深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协作智能充分结合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有助于实现高效、优质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过程]提出基于协作智能构建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的PDC工作模式,结合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中的核心任务,分析人与AI的分工与协作,并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协作智能逐渐由人类主导转向AI主导的趋势。[结果/结论]进一步展示基于协作智能的家谱知识图谱构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重点探索家谱知识抽取中的协作智能,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展示协作智能的优势。协作智能不仅是未来数字人文知识图谱构建的发展趋势,对于其他领域的数字资源组织和知识图谱构建的实践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胡鑫鑫 《视听》2016,(7):104-105
我们一般的假设是电脑只会做人类所指定的事情,而作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极力推崇"机器会思考"这一富有争议的观点。那么,"机器能思考"对现实社会意味着什么呢?会思考的机器对作为发明者的人类来讲是天使,还是恶魔?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是个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个体认识和了解外在环境的工具,也是人体的体外化系统的最新进展。其次,人类智能创造并维持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无限潜能的结晶,但人工智能本质上不同于人类智能。关键的是。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12)
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是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融合。在此基础上,万物互联与虚拟社会的演进,使"传播"转向"交往"——一种具有数字实践性的交流-行动。数字交往论是以交流-行动的同一性与实践的泛在性,对两种重要的交往哲学"精神交往"与"交往行动理论"做出回应。数字交往论的视角,是要将新传播视为一个即时实践的、虚实混合的交流系统,这将有助于重新发现理论。  相似文献   

7.
数字平台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关系结构,技术的不可见性为风险滋生提供了土壤。在数字平台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隐私泄露风险、信任脱域风险和认知极化风险。社会渗透作为一个经典理论视域,以人的不同交往分期为参照,提出在数字平台交往中做好隐私边界管理、审慎开展自我披露、建立危害抵御机制这三种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8.
尹琨 《新闻前哨》2014,(4):17-17
信息技术研究与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和国际数据公司(IDC)日前分别发布了对2014年数字行业的预测,内容涵盖信息技术行业、智能机器应用、物联网、云服务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价值镜”这一表述来讨论商品的相对价值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理论启示。“价值镜”理论一方面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解释了人通过他人获取自我认知的社会交往过程。互联网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社交媒体账户、二维码等媒介形式,赋予了人们多种数字身份,人的交往也拓展到数字身份之间的线上交往。本文认为,在数字身份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以社会关系为媒介的“价值镜”作用依然存在,并且经由数字技术得到了强化,成为数字时代的“身份镜”。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2,(1)
今天机器既作为工具、渠道,也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数字新闻系统中,成为其关键要素。机器对于数字新闻业的基础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这种结构的运动也离不开人-机互动。在数字新闻生产中,机器思维开始普及,但它们不能替代人的思维,而是需要与人的思维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在新闻价值的评价与赋予机制中,人-机互动也日益深化。而从用户角度看,他们正在走向人-机一体化,这也会在多个方面对新闻系统产生作用。从多种层面看,机器在数字新闻业中获得了重要权力,它们也影响着各种人类主体的权力,以及各种主体间的权力互动。  相似文献   

11.
李赫  黄振 《今传媒》2023,(4):19-21
本文以智能时代为背景,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人机之间产生的相应问题和解决对策。文章简要阐述了智能时代的定义,重点讨论智能时代下赛博人的伦理思考与人机传播关系,认为在后人类主义视角下,人机合一并非一片光明,人机冲突等现象屡见不鲜,提出在智能时代下,赛博人与机器应当相互协作,发挥各自所长,以人机协同、人机合一的方式共同促进人与机器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是一种高速数字接入技术,又称为非对称式数字用户线路,是xDSL的一种。xDSL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的统称,意即数字用户线路,是以铜质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的组合,其中“x”代表着不同种类的数字用户线路技术,包括ADSL、HDSL、VDSL、SDSL等。各种数字用户线路技术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信号的传输速率和距离,还有对称和非对称(即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是否一致)的区别上。作为非对称传输技术,ADSL在一对铜线上支持上行速率640Kbps 到1Mbps,下行速率1M…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新哲学》是汉森思考数字时代身体的代表作。面对数字化发展对人类具身存在的瓦解以及媒体理论家对数字时代人类感知的质疑和担忧,汉森在书中从信息与意义的关联中挖掘身体的位置,于“框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艺术实践阐释身体“过滤”、选择信息以及跨空间虚拟综合的能力,以此论证身体与知觉、人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商艳青 《传媒》2018,(7):24-26
机器与人类、现实和远景、内容与技术,在智能革命波澜壮阔、飞速变化的今天,"脑力"一词的内涵和外延被重新定义,我们进入了人类智能+机器智能的混合脑力时代. 人工智能本质是一种脑力科学技术,机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是人类身体的延伸和拓展,充当人类肌肉、眼睛、耳朵等器官;机器对人的意识与思维的模拟,是对人能力的强化和延伸,能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方便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2,(3)
以数字交往论(DAT)重访传播学的关键词“媒介化”“中介性”,有助于厘清交往的演化本质,及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观念:(1)中介性的意义是建构社会形态;媒介化的意义是演化社会基因;数字社会的媒介化,与数字媒介的社会化是同步的。(2)媒介-社会建构的整体化过程,是从“无机”到“有机”再走向“同一”的过程;媒介与社会处在“共同演化”之中,数字社会的本质、路径和前景,都是共同演化,而非媒介化。(3)理想的交往性,是“万类交往、互利共生”;共同演化应遵循自由平等、相互调谐的生态原则,避免技术驱动、资本垄断、价值缺失所带来的“偏害共生”,以建立理想的数字文明。  相似文献   

16.
彭佳  彭淑茵 《东南传播》2024,(2):140-144
作为一种模仿真实物性的纯符号,具有物符双重性的虚拟物构成元宇宙景象,其物性建造来自人类感官渠道的集成投射,从而在人类脑海中再现“物感”。虚拟物不仅在元宇宙通行,通过物物交互形成的物体间性不断增生虚拟物的符号意义,还能塑造主体间性,反作用于现实世界产生相应价值,实现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作用的效果。元宇宙给受众带来一种沉浸式的美学体验,这是经由技术媒介将数字身体的虚拟意识投射到真实身体,并与真实身体曾经的经验和感知置换而构成的跨媒介、跨场景、跨身体的共感真实。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城市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智慧城市正成为典型的城市形态。文章以人机传播为智慧城市传播研究视角,将智慧城市中智能机器系统视作与人类共享本体论地位的机器主体,而非再现和表征城市的工具,突破了传统城市传播人类中心主义的传播观。智能机器承担了数字对话者与治理合作者角色,构建了智慧城市人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并且,在对话与合作中人机传播重塑了城市样态,使智慧城市处于不间断的动态自我更迭之中,生成人—机器—城市复合体。为提升智慧城市人机传播系统的动能,文章提出应从发展智能机器系统的社会性与提升公众参与性出发,塑造更具人机可沟通性的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8.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身体是物质身体与液态监视在具身实践中的产物,而物质身体是数据主体的本源,数据与身体在日常实践场域的互动中构建的具身关系生成数据主体。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液态监视环境下算法等媒介的侵入与身体的数据化引发人的身体权利危机乃至生存权危机,但数据建构的空间图式,也使数字身体在数字计算结构中的延伸彰显着能动的自我意志。量化自我等数据化书写作为自我技术的实践路径,使我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不再限于关注物质实体的媒介以及媒介的传播性,而是拓展到诸如数据、社交机器人等由具身性关系联结的数码物,在液态流动的数字空间中发现生产性、存储性的媒介,以及数字交往形态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定义了AI发展的新里程碑。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有望塑造内容生产的新范式,成为智能数字交往的基础设施。在《传媒观察》与知名学术社团数字交往小组联合主办的“激荡AIGC”主题对谈中,彭兰、邓建国、王成军、胡泳、张子柯、杜骏飞、曹轲、邹军八位新闻传播学学者分别以“ChatGPT与人机交流的未来”、“AIGC:搬运还是创新”、“AI时代的计算叙事”、“ChatGPT作为文化现象”、“AGI个性化与用户自我化问题”、“AIGC与数字平等”、“AIGC与AI新闻时代”以及“AIGC与数据治理”为题进行内容分享,并就“对AIGC应秉持怎样的预判”、“AIGC对媒介实践和新闻生产的影响”以及“AIGC时代人类世界认知的变化”等议题展开了一场雄辩争锋、思想和鸣的学术对谈。本文梳理了此次对谈中八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20.
日前,在北京召开了“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 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会上,信息产业各部门、各行业企业以及相关研究分析机构等组建了跨领域的“数字联盟",旨在消除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国东、中、西部之间,不同行业、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努力填平它们之间的“数字鸿沟"。在本次年会上,各专家、学者就什么是数字鸿沟、数字鸿沟表现是什么、数字鸿沟对社会生态有什么影响、如何弥补和消除数字鸿沟等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这里,我们从中摘取了有代表性的部分发言,以引起大家对“数字鸿沟”的关注。——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