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沉淀为底色,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对人类文明在新时代如何共同进步作出的时代回应。从文化传统、思想渊源、思想基石三方面深挖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开启和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征程。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意义上坚定自我的核心表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历史—现实”之维,从古老中华文明的独立发端、近代中国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以及中国共产党勇担使命的重要节点中,明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溯源、挑战与坚守;需要在“传统—未来”之维,明确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中一脉相承、在面向未来的时空场域中生生不息的发展指向;需要在“理论—实践”之维,以“两个结合”塑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探索文化创新空间;需要在“民族—世界”之维,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又以鲜明文化特性融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3.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立场,继承了中华民族和合文明观的文化基因,賡续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动实践,回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其丰富的内容体系蕴含着释放文明正能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论、坚持平等对话与僭越文明优越论相统一的立场论、尊重文明多样性与促进文化认同相统一的方法论、秉持和而不同与文化自觉相统一的关系论,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治愈各种“文明病”开出了中国处方。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应积极践行多边主义、搭建文明交流平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重文明传承发展,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打破阻碍文明友好往来的壁垒隔阂,彰显人类文明的包容属性,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大历史观,指引我们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同时也指导着我国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对外交往和文明交流。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深刻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具有丰富的内容: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新时代文化建设方向;推动“第二个结合”,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推进文化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倡导文明互鉴,推动文化平等共融。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了集理论之大成、求实践之通达、应人民之期望、达国家之需要、持包容之立场、顺开放之大势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创新,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新时代必须持续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当前,伴随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译介与异域传播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助推中华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由教育名家、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所著《许渊冲英译白居易诗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5月版)即为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选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为译介评骘对象,进一步阐释唐诗在异质文化中的翻译策略与意境传达,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可资镜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自古至今,多元化的文明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同时不同文明之间或多或少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各种交流,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内涵。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性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新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化使命,以“‘双百’‘二为’‘两创’‘两个结合’和‘七个着力’”为通达路径,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为后发展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为推动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诠释了中国答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丰富世界文明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文明史意义,既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了精神独立自主的价值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和底蕴,是引领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思想指南;同时,也以其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和诉求文明价值的相互通约与文明互鉴,为徘徊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启示了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文化理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文明型政党和文明中国形象。经由“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使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有效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根脉和魂脉的有机统一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自觉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如何化解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人类文明交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同志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创造性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理念.对此,有必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进行全面系统之阐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理念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21,(6):18-24
近20年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不懈探索。学者们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话语体系、教育文本、教育仪式等基本范畴,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主题目标、意识形态功能、理论特色、教育模式、历史经验、习近平同志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主要围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学科定位和历史分期等问题展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和拓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开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注重探索和构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在多学科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文明之间本没有冲突,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文明与落后之间、文明与愚昧之间。“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信奉西方文明为“优质文明”,并企图用“优质文明”取代“劣质文明”,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文明冲突。新型文明观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坚持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各文明应秉持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从而实现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贯彻新型文明观,世界各国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文明伙伴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文明交流秩序,坚持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方向,谋求兼收并蓄的文明互鉴前景,塑造共建共享的文明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3.
"交流互鉴"是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核心观念,其目的在于应对当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2019年的众多外交场合中,"交流互鉴"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加深,成为中国对世界发展所贡献的重要理念之一。"交流互鉴"表现在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认识和把握文明发展的社会性本质。而且,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策略,中国旨在树立文明交流的新典范。中国能够发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保证多元文化意义下的"交流互鉴",不断挖掘内在的价值底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邱文华 《读写月报》2023,(25):32-35
<正>一、试题解读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两则材料有机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针对的虽然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揭示的道理却具有普遍意义。试题旨在引导青少年胸怀祖国、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命题,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诉求。理解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溯源、理论进路、现实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担负起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历史溯源来看,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主体性和历史传承性。从理论进路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接续探索。从现实意义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谱写社会主义文明新篇章的科学路径,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6.
郭祥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10-20,34
鲁迅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珍贵的精神资源。改革开放前后,鲁迅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鲁迅精神是一元的革命斗争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鲁迅精神是由斗争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为民情怀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鲁迅精神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改变、话语体系转变、改革开放后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等多种因素促成的。中国共产党对鲁迅精神的阐释整合了鲁迅身上批判和建构、公共性和参与性的多种特质。新时代,应该从文明交流互鉴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角度,深入挖掘和弘扬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见该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并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谭松 《陕西教育》2020,(1):10-10,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往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文明交往论的丰富内涵,才能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对文明交往的深入理解。本文以十字军东征为例,着重论述了对历史教学中以文明交往论为主体的文明史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文化思想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开启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命题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漫长的历史沿脉。一旦脱离这样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难以追寻到正确的开启方式,极有可能会陷入某种抽象的设定而难有大的实际作为。所谓理论基础,就是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紧密的内在关系;所谓历史沿脉,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进程中,认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方式的矢志追寻与不断推进,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全力聚焦新时代,进一步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方式的文化自觉与实践升华。  相似文献   

20.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世界交往思想、共同体思想等从唯物史观发展而出的重要理论成果。通过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深入挖掘,一方面能够明确该思想提出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能够明确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支撑,从而有助于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消除各文明隔膜、偏见和冲突,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多样、平等、包容发展助益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