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眼睛”,是编辑的第一视点。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标题来“取悦”编辑,才能引起编辑对整篇文章的注意。标题精巧新颖,文章顺理成章,编辑见了爱不释手,自然命中率也就高了。另外,注意对稿件的“包装”。也就是在誊写稿件时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美观大方。经过精心包装的稿子也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如果你字迹潦草,把稿子涂改得像个大花脸,让编辑一边看一边猜,你的上稿率可想而知。精心制作标题@赵少辉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3.
新闻一上瘾,报上几天不见铅字,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苦闷。1979年,我在乡村遇到一位报社记者,在他的带动下,开始染上了写新闻的瘾。如今,已在市以上发表稿件二千多件,最多一年发稿340篇次,人们说我是“高产稿匠”。其实,我们县以下基层通讯员高产并不难,关键是把握规律,勤于笔耕,根据“市场”出产品。 一、用漂亮优美的眼睛“迷惑”编辑。标题好似姑娘的眼睛,如果大而传神,秋波悠悠,定会让人一见喜欢的。一件稿子邮到编辑部,编辑第一眼就是看标题。即使内容好,若标题平淡寡味,稿件也可能被打入冷宫。所以,标题一定要制作得新奇简洁生动醒目,才能“迷惑”住编辑。抓住特点,突出重点,留下悬念,巧用比喻,都是使新闻醒目的具体方法。我有一些标题曾给编辑留下过深刻印象。如:“双胞胎竟是两妈生”、“一胎儿在母腹中自动消失”、“乌鸦协助破盗案”、“穿裙子的男人”等。要知道,标题一般就是新闻点子,你忽略了,  相似文献   

4.
一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介绍消费时尚的稿件,投给了当地一家报社。编辑认为稿子符合编辑方针,达到发表水平,便准备采用。不料节外生枝,编上去的稿子在审稿时被分管总编下令撤稿。原来该总编从稿件中发现了“生财”之机,他让广告人员上门去“帮助”稿件中涉及的企业“策划一下”。那家企业经选择,最终没有在该报上做广告,通讯员辛苦采访的稿件也就此夭折。 且不论这位总编这样做是否有变相“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5.
一些通讯员,注重稿件的内容写作,这固然不错,但却往往忽视稿件标题的提炼。殊不知,为一篇稿件做一个好题目,也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虽然我是搞业余新闻写作的,时间又不长,但发出的稿子90%被新闻单位采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在注意稿件内容的同时,也注意稿件题目的选择。今年7月中旬,我写了一篇一个冒充局长的人在村民家行窃的稿件。稿子写好后,我加了个《假  相似文献   

6.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以后的一种业余爱好和执着追求,所以几年来,我年均被新闻单位用稿100篇以上。我的体会之一是,把自留底稿同见报稿件进行比较,知道编辑修改在何处,研究为何修改,使我从中觅得了不少如何修改稿件、写好稿件的“妙方”。 一是进行标题比较。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引人注目,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盐城矿务局把质量品种效益  相似文献   

7.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有幸第二次参加了本师新闻报道学习班。在实习采访中,有位同学在一天之内就采写了四篇稿件,在分寄时,他叫我看了一下,我看后直言不讳地说:“写得比较成功,只是有。两篇标题不怎么样,最好改一下。”他听后莞尔一笑道:“嘿!只要内容能中编辑的眼就行了。”他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那几天报社沈编辑为了修改学员的新闻标题,整整一上午冥思苦想的情景;并由此联想到有些通讯员在拟制标题时那种不可取的依赖思想。这些同志认为只要把内文写好,就算完成了一篇稿子的全部任务,心想编辑一定会给加上一个漂亮的标题。殊不知,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往往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的结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10.
标题,是新闻的眉目,一条好的标题,犹如画龙点睛,能使读者产生美感,也能美化报纸的版面。但是,一些记者、通讯员在写稿时却忽略了标题的制作,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内容好,标题无关紧要”,把制作标题的责任,推给了报纸编辑。其实,对编辑们来讲,编辑部每天来稿上千,若每篇都细看,恐怕也不太现实。编辑们往往采用“筛选法”,即先看标题,再看内容,如果标题引人,则“另眼看待”,若标题一般,一些内容好的稿子也可能会成为“漏网之鱼”。好标题,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诱惑。据笔者对100名军报读者调查,其中72人是先看标题,然后…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常常因为稿件时效性不强而“告吹”。我向一位老报道员讨教,他开导我说,搞新闻要“打提前量”,估计一定要发生的事实,可以提前5—10天就把稿子写好,尽快发走。不然,稿子到了编辑手里,往往就成了“马后炮”。我不明白,为了不使稿子成为“马后炮”,就得“打提前量”吗?36232部队张景奇张景奇同志:那位“开导”你的老报道员说的话是不可听的。新闻报道稿件的确应注重时效,有时候,一篇稿子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稿子的成败。但是,提高稿件的时效性,主要靠快采快写快发,而绝对不能用“打提前量”的…  相似文献   

12.
我在军事部后勤组实习近两个月以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新闻稿件是我们每个人的“名片”。从这张“名片”上,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水平和风格。而只有不断丰富这张“名片”的内涵,才能使别人愿意接受这张“名片”。一、老师帮我做“名片”新闻以时效新、内容新、写作形式新而取胜。但在编辑部实习期间,时效性不强的稿件经常见到。比如有篇通讯,说的是一位计生工作者在计生战线上默默奉献,被人们称为巴蜀大地上“不知疲倦的战士”。聂中林编辑让我把稿子改成一篇消息。稿子编好后,聂编辑对我讲,导语没有合适的由头,因为主人公被评为全…  相似文献   

13.
有经验的老报人都说:题好一半文。意思是说,拟好标题,就等于写好了一半文章。好的标题能起到概括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美化版面的作用。在编辑部,编辑们编完一篇稿件后,常常还要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花费好长一段时间来制作标题。给报纸写稿子,有一只生动传神的、令人过目不忘的“大眼睛”(也就是起个好名字、做个好标题)不仅十分必要,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宜删不宜添     
当投给报刊的稿件登出时,我总爱同原槁对一对,看看编辑是怎样修改的,从中学习点东西。看得多了,感到编辑“删削”的稿件一般没出什么问题,只是“增添”的内容却往住不妥。通讯员的稿子,往往谈的面宽,显得臃肿、罗嗦。象从山坡上采来的野花,连枝带叶夹杂草,一嘟噜送给编辑,好花反而给湮没在杂草枝叶当中。经过编辑修剪,花朵才显露出来。清楚、简洁的稿件一经登出,心里着实高兴,对编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当稿子被编辑增添了东西,即使增添得好的,心里也总不是滋味。因为那些增添的部分,毕竟是编辑的意思。再说,增添的内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个企业业余写作爱好者,由于经常投稿,接触了一些报纸编辑,在和他们言谈中,我了解到:一张报纸真正高质量的稿子占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属于一般化的稿件。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关系稿只能挤入“一般化”稿件中。真正低劣的文章,就是有人,也难以挤入报缝,但要是高质量的稿子,就是被那些热衷于“以人取稿”的编辑碰上,也绝不会轻易放过的。编辑遇到一篇高质量的稿子,会爱不释手,为之精工细琢,使之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6.
三改标题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如何当好基层通讯员的短文,内容是自己从建立底稿本、标题库、剪贴本做起,注重在对比中学习,总结中提高的一些收获。当初制作的标题是《点滴招数伴我长进》,稿件写好后,通读全文,越品这副标题越没味,心想:自己制作的标题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怎能拴住读者挑剔的眼睛,又怎能叫编辑动心呢?我没有急于发稿。几经思考,又把标题改为《我的一招》,把标题和内容全部读了一遍,还是感到这标题缺乏新意,欠“火候”,我决定把原来制作的两个标题全部放弃。自己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全文,不知不觉中感到:这三点做法不正是自己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道路上拣到的三粒芝麻吗?我眼前一亮,工工整整的四个字《三粒芝麻》成了这篇文章的标题,稿件寄出后即被一家新闻专业刊物采用,样刊收到后,我看到“三粒芝麻”这个标题,编辑还在版面上作了突出处理。 “题好文一半”。一篇稿件,内容固然重要,鲜活意丰的标题也确确实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18.
“报纸一版头题需要什么样的稿子?”不少记者、编辑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份报纸,在我国基本上是四个版或八个版。读者最先接触的是头版,希望在头版看到重要新闻。各报编辑部一般把头版作为要闻版。头版里面,头题位置最显著,标题字号一般也此较大而醒目,新闻效果强烈。因此,头版头题历来被记者、编辑们所重视。有的老新闻工作者说,头版是一张报纸的思想水平和风格的集中体现,头题是一版的灵魂。平时,头版头题上版面也十分愼重。头题以外的稿子,组版编辑可以自行安排,而发头题的地方稿一般要白班主任推荐,或由编前会选定,再由夜班主任比较衡量当天全省(区)、全国以至全世界的要闻选择确定,最后经值班总编辑的认可,才能发排拼版。许多报纸的总编辑亲自抓头题,从选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