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声旁类推法我们知道,汉字中有80%以上属形声字,声旁表音是形声字的一大特点。尽管由于古今读音的差异,有一部分形声字的声旁已不能作为推断读音的依据,但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声旁仍具有表音功能。抓住这一特点,对我们识记字音中的疑难或易混字音将很有帮助。如对前后鼻韵母的区分就可用此方法,我们知道“民”读mín,“名”、“冥”都读míng,据此可推出以“民”作声旁的字多读前鼻音,以“名”、“冥”作声旁的字均读后鼻音。此法同样可区别平、翘舌音,如“次”、“子”、“此”、“司”的声母均为平舌音,那么,以这四个字为声旁的字基本上都…  相似文献   

2.
3500常用汉字中声旁的表音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计算和分析比较.得出了以下数据:1、3500常用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仅为36%;2、有完全表音功能的声旁数仅占声旁总数的14%;3、不成字声旁达到声旁总数的46%.成字声旁中有13%的多音字,近79%的同音形声字属于多音声旁。文章的结论是:以上有关因素削弱、扰乱了声旁的表音功能.教学3500个常用字时应注意到.声旁和形声造字法所起的记音作用并不很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计算和分析比较,得出了以下数据:1、3500常用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仅为36%;2、有完全表音功能的声旁数仅占声旁总数的14%;3、不成字声旁边到声旁总数的46%,成字声旁中有13%的多音字,近79%的同音形声字属于多音声旁,文章的结论是:以上有关国素削弱、扰乱了声旁的表音功能。教学3500个常用字时应注意到,声旁和形声造字法所起的记合作用并不很大。  相似文献   

4.
汉字中形声字的规则性效应对汉语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汉语学习者声旁表音意识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考察高级学习者在高低频汉字中对完全表音,部分表音和不表音形声字及非形声字字音的辨认情况,结果显示,学习者对于高低频字往往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识别,对于低频字。学习者会借助声旁所提示的语音线索进行识别,不表音或部分表音的声旁对整字的辨认在一定范围内起着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形声字的结构、功能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形声字一般可分为形旁和声旁两部分,形旁表示该字的义类,声旁指示它的读音。——一般文字学著作都是这样表述。自北宋王圣美倡“右文说”以来,对形声字声旁的表意功能的探讨也一直是文字学家所热衷谈论的话题。至于声旁的表音功能,民间固有“识字识半边”的口诀,现代学者又以统计的方法给以定量分析——至此,对形声字的形容似乎已告完善。  相似文献   

6.
“秀才识字认半边”这句话是讥讽秀才识字粗枝大叶、主观臆测的。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其声旁本是用来表音的。由于时代、地域的变迁,原来表音的半边字的读音起了变化。例如从“者”得声的形声字,如今除了锗、赭与者同音以外,大多与者不同音:堵、赌、睹、都、嘟今读du,屠、瘏今读tu,储、躇、楮今读chu,猪、煮、诸、翥、橥、  相似文献   

7.
汉字形声字一般可分为形旁和声旁两部分,形旁表示该字的义类,声旁指示它的读音。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是这样表述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声旁分工的确是如此分明吗?声旁仅仅就是指示该形声字的读音吗?其实不然,形声字的形旁与声旁处于一种辩证的互补关系之中,形声字的声旁在表音的同时也起表意作用,形旁在代表字的义类时也指示了字的读音。本文我们拟重点探讨一下形声字声旁的表意功能。形声字声旁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读音,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例如:“换、唤、涣、焕、痪”等,读音同声旁(hu劋n)完全相同,虽然有些形声…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教学将从形声字的声旁入手,教学生触类旁通,成批识字。由于声旁表音的知识比较复杂,学生掌握得不系统,因此运用声旁识字便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可采取以下措施:一、初步感知。目的让学生认识“声旁表音”的功能。首先出示一个基本字,然后利用它带字识字,即由学过的笔画简单构字率比较高的基本字作部件,加上表义的偏旁,组成生字,如:肖———消消灭削削皮霄云霄包———苞花苞雹冰雹饱 吃饱学生经过读、认这些形象直观的字词,就能初步了解“声旁表音”的功能,以便为下面识字教学打下良好的基…  相似文献   

9.
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面临着“见字不知音”即读音上的困难。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形声字的结构特点,并根据声旁获知整字读音。目前学界已针对不同材料、范围的形声字声旁表音情况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结合这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一本中级水平的对外汉语教材为例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形声字声旁的表音情况。  相似文献   

10.
[提示]“通假”也叫“通借”,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中学语文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通假字一般分为三类:(1)同音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的字,如“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通“背”,这两字都读bèi,于是“倍”就按照“背”的含义来解释,释作违背了。(2)双声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相同的字,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通“穆”,它们的声母都是m。(3)叠韵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韵母相同的字,如“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它们的韵母都是ian。“同音代替”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有密切关系:(1)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代替,如“砉然向然”中的“向”通“响”。(2)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  相似文献   

11.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裴注在正文中为生僻字、多音字注音,采用直音、反切注音,共70例.直音有38例,反切有32例.  相似文献   

13.
汉字形声字声符相同、汉字音节中的声母相同和汉字中的同音字,其字义有许多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关。  相似文献   

14.
“草马”的“草”为何指家禽、家畜的“雌性”?曾良先生认为是“草”通“槽”。本文以为“草”指雌性,是由于“草”在性质、特征上,与“雌性”有诸多相似的缘故,它源于词义的引申。  相似文献   

15.
新晃方言中有些词语的说法非常特别,如“弄个[noko]”(即“这样”)、“官(念阳平)[ckuan]”(即“自己”)等。按读音写出来的汉字显然都不是本字,有的根本找不出同音的汉字。这是语流音变的结果,可从语音同化、合音等方面分析这些词语的音变原理。  相似文献   

16.
"鯈"的"白鲦"义项在不同工具书中有不同的读音,原因在于声韵演变、形声字的声旁类推时从"攸"得声的形声字读音产生了影响.现代大型辞书应说明字形、读音的来源、演变,并按某一韵书或某一时代的语音确定一个标准音,其他读音作为读音演变的遗迹.  相似文献   

17.
周玉 《海外英语》2012,(1):279-281
Based on semantic theo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explains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hang"(上) in five Chinese phrases-"shang ji"(上级),"shang mian"(上面),"shang fang"(上访),"shang xue"(上学) and "shang ban"(上班).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usage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hang" through vivid examples.In the end she categorizes the usages and meanings of the morpheme "shang"(上).  相似文献   

18.
夏邑方言语气词“来”的用法很丰富,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进行,状态的持续等事态变化。也可以表示强调等情态语气。本文通过历史探源和方言比较,论证了该方言语气词‘‘来’’并非其他语气词的变读.而是动词“来”的语法化,是近代汉语语气词“来”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考察了该方言中合成语气词··子来,,跨层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表达"教师"含义的词汇很多,如师氏、保氏、师、师儒、师傅、先生、夫子、老师、博士、教授、助教、教谕、西席、讲师、教习、教员等等。但现代汉语的通称"教师"一词,却成型确定较晚,经历了从"师氏"到"教师"的漫长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我国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文字的造字基础.日语汉字的音读来源于我国古汉语音,而现代汉语的读音与古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日语汉字与现代汉语读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汉日两种文字的发音,有助于日语音读汉字的识记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对学习汉日两种语言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