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奉行“局外中立”政策的原因、该政策的实施及其后果作了探讨, 分析了主要列强对清政府“中立”的态度。由于列强不愿意打破它们在中国的均势, 希望日俄战争局部化, 从而使得清政府的“中立”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究其失败原因,除了清政府的腐朽和英国强大外,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失败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属寥寥。作者试就清政府在战前的闭关政策,战争中的“战”“和”政策,以及清政府在外交上的总政策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清政府在外交上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54-55
黑龙江下游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低、地域偏远闭塞,因此该社会很长一段时间是无铁器存在的。无铁使用给包括赫哲族在内的广大黑龙江下游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而该地区的民族也逐渐开始适应这种无铁器时代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地的铁器制造业已成相当的规模,但赫哲族的技术规模和社会环境都没有能够提供铁器制造的能力,因此只能依赖于外界的输入才能获得铁器。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因素,赫哲族的铁器传入较少,直到清朝实行的贡貂赏乌林等政策,使赫哲族社会得到了一定量铁器流入并开始进入到简单的铁器加工锻造阶段。即便如此,铁器在古代赫哲族社会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奉行了"局外中立"的政策.本文对"局外中立"政策奉行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作了一些简略的分析:主要由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这一政策得以实现;而这种自弃主权的行为又给清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的铁路政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中止了商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日俄战争后,日俄分别加强对南、北满洲的渗透。清政府为了应对危急局势,采取了在满洲引进欧美资本以牵制日俄的政策。但一方面由于清政府实力太弱,无力与日俄周旋,另一方面又由于当时英法俄日四国在远东已形成了合作局面,而美国为了维护其在菲律宾的利益,不愿公开与诸强对立,从而使清政府的政策遭到了失败。  相似文献   

7.
清政府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所采取的政策前后是有差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是实行逐步趋于严厉的禁教政策,禁止基督教会的传教;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逐步实行支持、保护政策,允许基督教会在中国传教。而在贵州,贵州地方政府的政策基本上是与清政府的政策一致的,即前期禁止基督教的传播,而后期保护基督教的发展。政策的变化,对基督教在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币制借款最初是作为清政府联美政策的产物出现的,清政府试图以此作为在东北实行均势外交的工具.但是,随着四国银行团的成立,清政府对借款失去了自主权,并成为一个旁观者.币制借款应当说是清末外交的一大败笔,清政府由此进一步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的禁烟运动取得了成效,其主要原因是清政府采取了适当的禁烟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过程,谕旨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清政府实行禁教政策。战后 ,传教士通过不平等条约 ,猎取了一系列权利 ,但仍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两次鸦片战争间的中外和平时期 ,清政府实行限教政策。  相似文献   

11.
清王朝在取得对西北地区的军事胜利以后,制定了宏大的边疆治理政策,承历代"因俗而治"的边疆管理思想,推行历代所未有的边疆民族立法之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这种法制结构有利于清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分析了清代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立法措施,对清代边疆民族立法的作用及现实借鉴意义进行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赫哲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无文字。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据史料记载,赫哲族的族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这个名字首先出现在康熙二年(1662年)编纂的《清实录》中,并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随着苗疆边墙的完成以及依托边墙而设立的墟场,康雍乾时期的苗疆民族贸易政策相继而终,逐渐形成了"边墙贸易"政策。"边墙贸易"政策的确立对湘西苗疆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稳固清朝行政权力在苗疆统治秩序中的地位和重构苗疆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密切而稳定的民苗贸易往来,推动了苗族经济、文化发展和苗汉间民族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4.
薛福成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张在国防建设上要边防与海防并重,认为中国的边防威胁主要来自英、俄、法三国,且俄国威胁最大。薛福成提出调整中国与属国关系的政策。他主张根据中国边防安全的需要,区别对待藩属国,主动放弃无关紧要的藩邦,保护朝鲜、越南。同时,他意识到铁路在边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应该引进铁路技术,修建铁路,以巩固边防。  相似文献   

15.
《聊斋俚曲集》是清初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所著,书中以当时的鲁中方言根据《聊斋志异》故事及当地风土民情编写了大量唱词。通过分析唱词中的对话部分,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清初鲁中地区的方言中对第二人称的称呼方式大致有五种,即"你"、"称谓词"、"领属敬辞"、"您"以及"恁"。  相似文献   

16.
詹凌菲 《天中学刊》2012,27(4):31-33
李师师故事讲述北宋末年李师师与宋徽宗以及不同身份"第三人"之间的互动,体现出丰富生动的社会文化内涵。从宋至清,"第三人"形象发生较大变化,由宋代的文人士子,到元明之际的江湖好汉,再到清代的市井无赖,其中展现出青楼文化由强调节操义行到向世俗艳情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晚清孙诒让是中国20世纪古字研究的开创,其金成果代表了乾嘉至晚清金研究的最高峰,同时又是历史上甲骨研究的第一人。孙诒让所《契举例》作为第一部甲骨研究作,其开创意义是公认的。但学术界在肯定其开创之功的同时,对孙氏的甲骨研究本身,则多有保留,甚至否定,说“谬误居十之八九”。这种评价是不客观的。对孙氏作的调查发现,尽管孙氏难免开创的局限,但在甲骨研究方面不仅有价值的成果比例较大,而且有很多精辟的见解至今还被甲骨学界所沿用;更有甚,孙氏的考释又有后人所不及,乃至孙氏已作正确解释而后人至今还作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在清末力主废除科举,倡导留学,选派和资助学生出国留学,重用归国之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留学热潮的出现及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乾隆中叶以至清末,八旗蒙古人物长期为清廷守边治边。作为清廷倚重的边疆重臣,他们为清代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们勤于著书立说,总结治边经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遗产。八旗蒙古人物在清代边疆治理与开发方面所起的作用及其边疆治理的一些积极思想主张,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清朝初年,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统治,抵御沙俄的侵略,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总管,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将军是清代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军政长官。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边防等各项事宜。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是黑龙江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