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征,其在提升学生素质、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创新水平及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效能,多方面契合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具备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条件和功能。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进行专题式教学改革,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间接实现通识教育的全人目标。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以其倡导培养和谐发展的"全人"的教育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大学语文课程多方面契合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湖南省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2008年秋季,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将"大学语文"列入必修课.一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进行了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识课程改革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大学语文"通识课的建设和远程开放教育学实践案例表明,我国电大在通识课程教育改革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同时也遭遇到不少的困难。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电大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性建议,供相关部门决策时参考。其最终目的是为将"大学语文"打造成我国电大的通识教育经典课程和示范课程服务。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课程是当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陈钟梁先生高度重视美育在学生终生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其多年一线语文教育教学经历赋予美育内容与实践丰富内涵。本文立足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际,结合陈钟梁语文观,通过揭示“美的观点”、“美学元素”、“美学思维”与大学语文课程的牵系,探索当代大学语文课程美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强化通识教育理念,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学语文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教学方式上要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大势所趋.大学语文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完整的人格.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创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通识课,是一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对学生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课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更新课程理念,改革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才能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通识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语文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更要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实现大思政视野下通识教育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大学语文》(中华文化版)教材产生的客观条件乃为适应侨校的办学理念,并与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相呼应。论述了该教材的特色及其科学性与应用价值。进而从通识教育注重‘‘通识”的角度阐释了该教材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教育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是造成该课程长期边缘化的根本原因。这种错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的超功利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倾向的错位;二是宏大教育目标与毫无制度保障的课程地位的错位。将大学语文纳入通识教育课程并规定为核心必修课,是现阶段比较可行的策略。一方面建立起与课程职能匹配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将大学语文从宏大的教育目标中解放出来,使其定位更加符合课程性质和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1.
王倩  赵娟  张小倩 《文教资料》2008,(23):219-221
1995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许多大学便开始以不同方式尝试与推动"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开展.语文课程是应作为核心课程之一,成为有针对性、集中发展的最基本的通识教育课程.文章主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为着力点,分析了要成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性教育课程的几个必备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来,高校一直把大学语文课程局限在语言文字学范畴,这与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课程的身份是不符的。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字"、"文学审美"和"中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递进完成。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一种意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以及拥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具有实用性的、超功利的人文教育。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校的通识课程,有必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其中,并且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具有工具性、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四大特性,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两大误区,在具体教学中只有远离误区,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紧扣四性组织教学,才能实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是高校的通识课,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信息时代,打造大学语文"金课",建设高校一流课程是中国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对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通识课程为载体的通识教育对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道德和思维能力,锻炼其健康体魄有重要价值,因此法律卓越人才培养必须给予通识课程应有的重视。而通识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传统通识必修课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应增设创新能力培养类通识必修课,特色类通识必修课不宜过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各高校应建立通识选修课课程群,并指导学生选修通识课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高校恢复大学语文教学迄今已有30余年,筚路蓝缕,然而总体成效不尽如人意。其深层原因在于对大学语文参与大学文化重建重要性认识的严重不足。西南联大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语文实为彰显母语魅力的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大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大人之学","精神成人",感受母语魅力,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实现人格养成,是"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的宗旨和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通识类公共基础课,具有“文以载道”的德育功能以及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提升其道德修养等教育目的。文章梳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发展现状,阐述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讨疫情及网课盛行背景下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大学语文将如何以微课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通识教育的特点。通识教育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只有转换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从传统"工具语文"向当代"人文语文"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通识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语文就像一株植物的根茎,为植物的枝繁叶茂、花团锦簇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通识课《大学语文》的认知也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级学科课程,语文总给大家"毫无实用性"的错觉,导致"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遇到的种种问题得不到实际地解决。本文将陈述近几年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遇到的新问题,阐明《大学语文》课存在的必要性,明确语文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