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刘丽颖 《文教资料》2014,(30):51-52
作为元代最重要文学体裁之一的散曲,充分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与元人生活面貌。《全元散曲》中涉及金钱财富的散曲,语言直白坦荡,可见元人对待金钱财富的一般态度。按对金钱财富的渴求程度,归纳了唯金钱是图、挥霍钱财以享乐、对金钱财富淡漠等三类主要的对待金钱的态度,并分析了不同金钱财富观念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代散曲写景作品中的景物、心态和艺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元代散曲写景作品分为五种类型,反映了元代文人对社会的绝望,进而追求大自然的澄静清幽,淳朴古拙,自然无伪以及追求生命快乐等特有的心态,并论及了元代散曲作品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艖(cha,小船)。散曲是元代流行的一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可供演唱的诗体。元代社会,吏治黑暗,等级森严,民族压迫深重。许多散曲作家对现实感到厌倦,于是追求自然美,从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因此,散曲中写景的作品较多,也较出色。关汉卿也不例外,其小令《大  相似文献   

4.
元散曲滑稽诙谐、俚俗直白的艺术风貌与中国诗歌的美学传统迥异。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受宋词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宋代俚词在题材、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对散曲提供深刻的艺术借鉴。而元代文人自愿接受俚词的影响,是元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及文人由此而生的心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论元代散曲的"滑雅"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雅”,是元代散曲风格的独特“标识”;任情率直、用语无忌、幽默机趣,是“滑雅”风格的内涵;自我解嘲、青楼生活、闺阁怨妇、市井人物,是“滑雅”风格散曲最擅长表现的题材;“滑雅”风格体现在作品的构思、情节、人物、语言等因素之中。  相似文献   

6.
饶有新鲜趣味的元代散曲和同时代的杂剧共称为"元曲",是有元一代之文学。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方法以及其它的方面来看,同是韵文大家族成员的元人散曲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充分张扬市民情趣,这大大开拓了传统诗词的表现范围,被喻为诗坛的一朵"奇葩"。之所以如此,多半由于元代特殊社会环境以及文学氛围所决定。本文试图从元代社会、元人散曲的创作者及元人散曲的接受者三个角度对元人散曲中之所以出现如此浓厚的市民情趣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元代散曲是我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它多“采燕赵天然丽语”,具有醇浓的乡土气息,以灵活自由、泼辣奔放见长。比起诗和词,散曲从语言到形式都显得更为自然。有些曲子,形式颇为独特奇巧而不失质朴流畅。下面简要地介绍几种曲中的“巧体”。  相似文献   

8.
元宵是我国民间年节习俗中一个充满喜庆的节日,《开元天宝遗事》、《东京梦华录》及唐诗宋词中记载了大量的元宵热闹场面。《全元散曲》收录了10首元宵散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继承了前代习俗,“九陌连灯影,千门共月华”。另一种元宵散曲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忧患心理,团圆忧离别。这与元代士人地位之低贱有密切的关系;此类元宵散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元代山水散曲大多以江南景致为意象 ,注重画面布局 ,善以多重意象组松意境。在元山散曲的意中 ,多自然闲雅的“无我之境”,与唐宋诗词相比 ,显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评述了元代散曲创作通俗的基本特征,论述了散曲产生的社会条件以及这种特征对散曲创作的影响,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元代散曲形式在产生过程中的得失;同时也从中参照出艺术创作中通俗风格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家、戏剧家。《天净沙.秋思》是其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全曲构思新颖独特,情景交融,语言精炼,音节和谐,以其自然而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天游子思归图,抒发了游子日暮思归、凄楚欲绝的羁旅情怀。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曲中的意象,意境美和情景交融这几方面来赏析这首小令。  相似文献   

12.
在元代众多的散曲作家中,睢景臣留传下来的作品甚少,但他的《高祖还乡》套曲却十分耀人眼目,充分表现出他的才气和胆识,奠定了他在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套散曲中,作者的独特的艺术构思,戏谑嘲笑的讽刺手法,尖锐泼辣的生动  相似文献   

13.
散曲是元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与杂剧是一对并蒂莲,各以独特的异彩,显示了元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散曲在金元时期兴起于北方民间,原是配乐唱的长短句,传唱于坤伶妓女之口,无论其形式、  相似文献   

14.
元代散曲创作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歌伎的演唱传播。演唱传播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散曲演唱传播的社会功能。散曲演唱传播对元代散曲作法、风格、散曲理论、曲集编撰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历史短暂却有着其文化的特殊性,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城市经济的发展、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奠定了"草根"文学的受众、传播者基础,元代文学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的文学创作蕴涵着"草根"情结,在题旨境界、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自身独特鲜明的美感风貌。元杂剧和元散曲以通俗质朴的语言、直敷其事的表达方式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典型体现着元代"草根"文学平民化、世俗化、创新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元代散曲中表现的“离心”倾向杨有山元散曲以独特的艺术精神继诗、词之后占中国诗歌史的一席之地,和元杂剧一起昭示着中国文学由“雅”转“俗”的嬗变。对元散曲独特艺术精神的准确把握,乃是评价其思想艺术价值以及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关键。学术界对此已有不少很精辟...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历史短暂却有着其文化的特殊性,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城市经济的发展、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奠定了“草根”文学的受众、传播者基础,元代文学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的文学创作蕴涵着“草根”情结,在题旨境界、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自身独特鲜明的美感风貌.元杂剧和元散曲以通俗质朴的语言、直敷其事的表达方式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典型体现着元代“草根”文学平民化、世俗化、创新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元代后期重要散曲作家张可久,其作品数量居于元一代散曲诸家之首,且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作为一代曲家,张可久散曲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其主导倾向则表现为清和雅二层面.本文即拟从这两个方面切入,对张可久散曲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元代后期重要散曲家张可久,其作品风格,自元代以采盛评不断,虽然论者切入角度各异,但都指向清丽共雅。形成其曲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文化、作家和文体几个层面切入。试图对张可久散曲风格成因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0.
《高祖还乡》是睢景臣的成名之作,是元代散曲同类题材中硕果仅存的一篇。散曲在载体的选择、叙述视觉以及语言形式上都造成了一种文本与读者的恰如其分的“间离”,有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