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第9册的一篇课文。史铁生哲学般的思考、斗士般的生活姿态让我敬慕不已。我带着圣徒般的虔诚走进《秋天的怀念》,在作者冷静的叙事中,我分明感受到儿子与母亲心中巨大的伤痛,所不同的是,母亲的痛苦湮没在她对儿子朴实无华的关爱中,并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什么叫“好好儿活”.她给予史铁生的是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母爱有多种,这属于救赎灵魂的爱。  相似文献   

2.
就个人命运而言史铁生苦难深重,但他终于理解了苦难,超越了苦。指引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神”(精神)的信仰,即一种在苦难时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史铁生称之为“宗教精神”。追踪史铁生的这一心路历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寻找灵魂的归宿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交织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地坛,史铁生痛苦而执著地寻找精神的坐标和人生的信仰。可以从地坛之于史铁生、母亲之于史铁生和史铁生之于史铁生三个维度,理解影响史铁生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逻辑联系和思想嬗变过程。史铁生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而是依靠自我精神的力量调和了与命运的信任危机,消解痛苦,战胜苦难。这是史铁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4.
《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本真,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激励他好好活下去,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净化着我们那片幽暗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叙述了他十五年里在地坛流连的所见所思所悟,展示了他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想到了死,是地坛这一荒凉而不衰败的地方启示了他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作出了生与死的抉择。而地坛中行走的人,他们不同的遭遇使史铁生感悟出了个人对苦难的承受是为了保持世界的和谐。理性地解读了苦难的史铁生在爱的激励下展开对生命的突围,他用笔撞开了一条路。参悟了生死、苦难及生命的意义的史铁生走出了一条感悟生命的路。这是一条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苦苦追寻的路。这条路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使人清醒,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然而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竞再也看不到绝望,也看不到迷茫。这个苦难的生命,正绽放着如花的笑靥,他的脸上写满了明朗灿烂的生命光华。  相似文献   

7.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那句朴素至极却令人心头震颤的话语——“好好儿活”,是母亲对儿女无尽的牵念和叮嘱,意蕴绵长地刻进作者史铁生的灵魂,也滋养着每一位读者的生命。“好好儿活”,之于人生常态的我们,特别是生活优越的少年派,内心激不起半点涟-。每日平淡的好好活着,许是没人在乎,可经历过变故动荡,重新回归的好好儿活,意义非凡,弥足珍贵。“好好儿活”是母亲历经生活沉重的苦难,体悟到生命本真,凝炼的慧语箴言。  相似文献   

8.
很喜欢看史铁生的作品。从《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史铁生说“: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在这个到处喧嚣的俗世红尘中显得很特别,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涌出来的,具有一种喷薄的生命力,给人以无限的震撼。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便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和人生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想】1.这是一节审美阅读课。从课文入手,按照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如切如磋,且诵且歌,引导学生去认识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从而受到美的激赏并得到别一种阅读方法的感悟。2.制作与教学相配的课件,增强审美效果。【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屏幕显示:湛蓝的底色,以地坛为背景,左上方写着《我与地坛》———史铁生,右下方史铁生坐着轮椅,微笑着。左边字幕: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我与地坛》第一节里,史铁生搏击命运,摆脱阴影,感悟人生,超越死亡。他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  相似文献   

10.
一、史铁生是苦难的,然而他又是幸福的史铁生20岁的时候,双腿突然残废。20岁,人生的门刚刚打开了一条缝,憧憬的眼眸从门缝里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阳光、蓝天、白云,绿草、红花、飞蝶,可是这门突然“咣当”一声关上了,留下的是无边的黑暗与令人窒息的寂静。这是一场人生的灾难。史铁生苦闷、彷徨、无助。“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然而,灾难并没有将迷惘的史铁生推向堕落或者死亡的深渊,因为这时,他在冥冥中听到了地坛…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的散文,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质朴隽永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名篇《合欢树》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往今来,写母爱的文章太多了,如何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较难的事。史铁生的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独具个性的鲜活的母亲形象。在母亲身上体现的不止是对儿子的爱,还有对生活的爱,甚至是她身上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正>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小孩,在两岁时因车祸失去了双腿。从此,这个孩子便注定终身与轮椅为伴。而他的母亲,从此也多了一项任务——陪读。别人的孩子去哪里,母亲就把他抱到哪里。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也一天天变得沉重,母亲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只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看着这位母亲,我想到了史铁生的母亲,一位受尽苦难、坚韧不拔的伟大母亲。《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已读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汪政、晓华语)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陈思和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二部分,许多论者认为第一部分是写“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写“母爱的伟大”。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到疑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两个部分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这两部分不可能割离开来,它们必然统一于同一主题之下。那同一主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面对苦难的感悟。苦难是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苦难的思索中不断将自己从苦难中救赎出来,从而获得了一种生命动力,获得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苦难成就了他伟大的品格。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他们(指伟人)固然因为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因为灾难而成为伟大。”而“生存的感悟”“个体对生命的沉思”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没有深人到文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正一、案例背景《合欢树》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情,以小见大的文章。"合欢树"是母亲种的一棵树,它象征着史铁生的命运,对母亲而言合欢树寄寓着她对儿子的希望,对儿子来说合欢树凝聚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并且《合欢树》是史铁生  相似文献   

15.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千万富翁的母亲,冉敬芳不但不留一分财产给自己的孩子,而且想方设法逼孩子们去受苦:在寒冷的大街上摆鞋摊,在腥膻的养殖场中打零工。初看起来,这是一位“不近人情”的母亲,但是在这种“故意折磨”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沉的爱。因为她从自己的人生经历领悟到:只有经历苦难的磨砺,孩子们才能明白自立自强的沉重内涵,才能一肩挑起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语文界在史铁生作品教学中存在“史铁生只写母亲不写父亲”的观点,并对“史铁生为何不写父亲”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严重地误读了史铁生及其作品。对此必须进行质疑和辨正,方能正确解读史铁生及其作品,利于史铁生作品教学。同时,由此得出启示: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术性,而不是仅凭教师的“创意”;要正确合理有度地解读课文,而不是片面追求解读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8.
王佳妮 《新读写》2010,(3):61-61
最早读到史铁生的作品还是在不知人情冷暖的青春期,在老师的要求下,一遍遍地诵读那句如今听来甚是悲凉的“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心中勾勒出一个憔悴的母亲一次次地殷切恳求因残疾而变得暴戾的儿子时的情状,不曾试图去揣摩史铁生笔下有那么点可怜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的小说贯穿着他对人生苦难、价值信仰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经常围绕着“残疾”命题展开,他从个人残疾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在对个人命运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中努力解答个体价值依靠问题,从而由“个体残疾”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存在、人性深处“广义残疾”的考察,并最终走向“过程神学”的阐扬。尽管他仍然面临着信仰的内在矛盾,但他的个性立场还是为我们对精神与信仰的反思及重建指出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求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获得成功。中学生也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在这些文章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而且好像还该感谢苦难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