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从用典形式看有“用事”和“用辞”两种类型。“用事”表现为“推陈出新——对典故的意义加以引申发挥”和“反弹琵琶——按照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并对其意义加以发展”两大特点;“用辞”表现为“引用前人诗句”和“把前人辞语和形式结构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之中,创造新的风格”两大特点,从用典特点看,表现为“不拘一格”和“自然妥贴”。从用典的基础看,有“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论古典诗词中典故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可分为事典、语典两类。典故的运用可归纳为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等。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增强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笔下无典,其文必浅,言之无文,传之不远。《滕王阁序》生动感人,千古传诵,这与文章成功地使用大量典故不无关系。使用典故,也即用典,是“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含意。”(张中行《文言津逮》)使用典故,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之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滕王阁序》用了大量的典故来叙事抒情,既有历史故事,也有前人文句。运用的手法既有明用,也有暗用;既有正用,也有反用。大量典故的成功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援用明典,…  相似文献   

4.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易芸 《西藏教育》2008,(6):18-18
古诗词用典故常见的有两种方式:明引和暗引。明引是对典实作出较为明显的概括或引述,即使有所改造,但并不晦涩,读者一看就能明白,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暗用,即引用时不露出典故的痕迹,所述之事与典实相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句中的“谢公屐”、“天鸡”两典故皆与其所虚构之想象相合。  相似文献   

6.
引用典故,是一种有极强表现力的表达方式,所以古今文人写诗作文,都喜欢用典。鲁迅杂文用典多而且好,用典方法则正用、列用、评用、反用、活用、暗用,多姿多彩,而又精到切至,熔铸古今,妙夺化工,隽永有味,耐人咀嚼。鲁迅杂文大多篇幅短小,而语言含量极大,可以从多方面去领略其含义,甚至因认识的高低和阅历的深浅而有体会之不同,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题力,这跟巧用典故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以用典方法分门别类地举些例子,并略加分析。一、正用正用,明代高清《文章上贯》云:“本题的正必之事“。这里“的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典…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编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恰当地运用多个典故抒发自己豪情狂态和希望朝廷重用 ,给他机会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一第四小题问本词中的“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很多学生认为“遣冯唐”是典故 ,而“射天狼”不是。这首词中的“亲射虎”、“遣冯唐”的确用了典故 ,都能指出古书出处和故事原型。上片词中的“亲射虎”出自《三国志》 ,记载在一次出行中 ,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 ,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作者引用此典故 ,表达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 ,马前射虎 ,特别…  相似文献   

8.
《与妻书》用典知多少安徽宿州市时村中学付振果巧用典故是《与妻书》一文的写作特色,“课文说明”指出:“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境重圆’等等。如果不指出来(共有十处),一般人还不觉有不少典故”。但这10处典故具体有哪些,编者并...  相似文献   

9.
宋洋 《文教资料》2013,(34):22-24
典故词是植根于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古代文献中有关“西狩获麟”的典故及其典故词具有重要的文字学、词汇学价值。“获麟”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是有迹可寻的,可以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三大方面探究《左传》中“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不用“典故”,而说“典故名词”,是因为典故不一定以“名词”的形式出现,而这里介绍的典故已凝缩为一个名词(译成汉语多为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本文选释的“典故名词”多为使用频率很高的。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碑志语料在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中数量相对丰富,时代印记鲜明,尤以北朝数量为最。碑志中的典故词以简练的词形涵盖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正确释读典故词,对疏通墓志的文意,补充辞书的用例和释义,客观反映共时词语的面貌,丰富汉语词汇史,具有积极作用。这里所释的“?门”“罢祖”“澄挠”“献剑”等条碑志典故词,就是该时期碑刻文献词语的重要词例。  相似文献   

12.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35):172-173
典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折射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典故的理解不仅仅是对其常规化的规约语义的解读,更是一个在话语空间的意义重构和重新赋值的过程.古代文献中有关“管鲍”的典故及其典故词具有重要的文字学、词汇学价值,“管鲍”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是有迹可寻的,我们可以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这三大方面来探究“管鲍”典故及其典故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林同学问:“《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运用了明代的方孝儒、《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向子期写《思旧赋》三个典故,其用意应怎样理解?”用典,就是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事,借过去的事抒自己的情。典故用得精当,不仅要类比贴切,更要给典故注入现实的思想感情,通过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作品的形象,深化作品的主题。文中的三个典故,用在不同的情境中,都能含蓄地表  相似文献   

14.
典故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经常用典,鲜明生动的形象性,精深不露的含蓄性,字数严格的规定性,决定了诗词用典的频繁性。从用典的方式上看,引用典故有明引和暗引;从用典的性质上看,引用典故分用事和用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事也可以引入诗词中成为新的“典故”。  相似文献   

15.
墓志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往往大量使用成语典故,以与典雅凝重,婉转深沉的文风相一致。由于时间相隔较久,或出典隐晦,或石花干扰,造成对一些字形不易识别或识别错误,影响了对文献的正确阅读和准确理解。对近些年唐代墓志释文整理中出现的典故释读错误予以校勘,并举“牙琴”“、过隟”“、摽梅”、“循陔”典故等为例,分析墓志中典故释读出现错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者多认为乔叟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者,其作品具有反宗教的性质。文章通过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中“梅利比的故事”,阐述该故事中的《圣经》典故、原型及思想,以说明乔叟作品中的宗教色彩及其对基督教因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高四册,试验本,人教社中语室编著,1998年6月版)中,窦娥临刑前用四个典故引出的三桩誓愿,的确感天动地。这种手法也的确新奇。根据课文注解,其中三个典故都是极易理解的表冤屈的典故,惟独“望帝啼鹃”的解释无法明白它竟也是一个表冤屈的典故。  相似文献   

18.
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赵地成语典故高度浓缩了赵文化的内涵、精神、特质和风格,是赵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本文从先秦赵国成语典故中选取了“安然无恙”、“董狐直笔”、“完璧归赵”、“刎颈之交”四个颇具典型意义且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成语典故作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唐六典》中所谓中书舍人“按典故起草”的典故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典故”既指格式也指制诰内容,即制诰文书有固有的程式以及固有的经史故事。从形式上来看,唐代制诰有制头、制肩、制腹、制腰和制尾等部分的相对固定的格式。从内容上来看,制诰所使用的典故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范畴,因此,熟练把握和运用这些“典故”,对草拟者来说,可谓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先说一段典故。《梁书·沈约传))载,梁武帝萧衍宴群臣,某次,席间有罕见的大栗,武帝便问著名文士沈约:“有关栗子的典故(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有多少?”于是两人比赛着说,沈约比武帝少说了三条,出门便对人说:“这老头爱面子,让让他罢了。”话传到武帝耳中,武帝大怒,沈约死时,便谥他一个“隐”字,所以,沈约被称作沈隐侯。“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老实。梁武帝和沈约为什么要比赛背典故呢?原来,背典故的目的是为了写文章。古人写诗文用典是为了增加诗文的内涵和文采。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常用的典故,现有选择性地辑录一些今天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