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状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 《寻根》2005,(3):13-16
“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所谓“状元”,就是进士科的殿试一甲第一名。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有许多选官取士的科目,主要有定期举行的常科和因时因事所需而举行的制科,其中常科中有进士、秀才、明经等科目。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前主要以进士、秀才、明经等多科取士,变法之后取士只有进士一科,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进士科的状元,  相似文献   

2.
陶易 《寻根》2008,(1):23-27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和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的记载,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他们是:  相似文献   

3.
何建木 《寻根》2012,(3):74-83
徽州是程朱桑梓乡邦,也是宋明理学渊源之所在。明清两代徽州人才辈出,产生了大量进士举人,成为中国科举文教事业最繁盛区域,被视为“东南邹鲁”。宋明以来婺源一邑在科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徽州府各县一直排名最前列。唐代婺源即有胡学等考中进士。宋代婺源县具有科举功名者多达288人,位列徽州府第一,宋代婺源县学人所创造的学术著作也位列徽州府第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武举制度管益农武举制度的创立中国的科举制度,发端于隋代。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揭开了中国科举制度史的第一页。武举作为科举之一目,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据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记载:"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  相似文献   

5.
李昱 《寻根》2024,(1):140-142
<正>吴其濬(1789—1847)是清代河南唯一的状元,其家族也是清代乾嘉时期的科举世家,中州望族。固始吴氏耕读传家,以举业发迹,一门多进士,是久负盛名的科举大家族。本文通过爬梳史料,梳理固始吴氏家族发展轨迹,揭示该族百年兴衰浮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代,止于清末.悠悠1300载,中国历史上共出过状元近800名.但是,由于改朝换代,战火连绵,以及外国的侵掠,存于宫廷的状元卷都已佚失.1983年3月,一份明代状元卷——赵秉忠殿试卷在山东省青州市被发现!这份状元卷是从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处征得,系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考中状元的殿试卷原件,现收  相似文献   

7.
周伟华 《寻根》2008,(1):28-32
自隋代采取科举取士制度之后,科举中第成为众多读书人最高的人生目标。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而科场作弊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8.
孙迎庆 《寻根》2010,(2):121-125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历代都不乏贤才俊杰,尤其自隋唐推行科举制度之后,文运更是昌盛。苏州一府,曾先后出过45位状元。千百年来,这些状元府第,被道德文章熏陶,被名人气质浸透;同时又将它们吸纳的这些气息经久不衰地弥漫开来,布满在苏州的土壤和空气中。  相似文献   

9.
万安古镇     
江平 《寻根》2006,(3):70-74
文化名邑休宁位于古徽州腹地,虽是面积不大、旧时人口才十几万的山区小县,但自宋嘉定至清光绪年间,却出了19名状元,于是休宁被人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南宋淳熙《新安志》载:“休宁俗,亟多学者.”古代学者以清代戴震为杰出代表,而新中国的70多位皖籍院士中,休宁籍的竟也占了6位.  相似文献   

10.
"辟雍"考     
王军花 《寻根》2007,(3):59-61
“辟雍”一词,亦作“鐾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的场地,是“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古代重视教育,把老师列于“天地君亲”之后,天子亲临太学讲学行礼,叫临雍,表示关切。  相似文献   

11.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考试为唐代士子入仕之正途,然士族凭借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考试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因此进士考试一方面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提供孔道,而另一方面亦存在时代局限。进士考试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陶易 《华夏文化》2023,(3):20-22
<正>清末民初的朱彭寿在《旧典备征》卷四中记载了清代的“科名佳话”,列举了祖孙鼎甲、父子鼎甲、兄弟鼎甲、五子登科、七子登科等科举世家资料,展示了有清一代的科举盛况。其实早在中国科举史草创的唐代,就已经涌现出很多类似的科举世家,文献中不乏记载。笔者在编著《唐代进士录》的同时,也曾留意过此类资料,做过一些抄录。现将这些资料略加梳理,草撰成文,以飨读者。一、科举世家凤阁王家。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的眉山县,所辖区域只不过二十乡、六镇,大约二万多户,但是,据统计,两宋时期,这里共出了909名进士。两宋眉山进士群体呈现出向上趋势、颠峰状态和一流个体的显著特征。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课题组认为,宋代眉山进士群体是宋朝文官政治、科举完善、文风转变等大环境,以及当时眉山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版繁荣、教育兴盛等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实践和眉山学子发愤好学也是眉山进士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眉山的科举文化乃是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颠峰,与"三苏"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今天,我们要借鉴宋时眉山教育的成功经验,把文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杨东方 《寻根》2007,(2):23-28
进士及第是读书人的最高梦想,也是人们对读书人的最高期望。唐人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表现初登进士的欣喜心情,而大宴曲江池的盛况也表明了当时社会对于登第读书人的重视。一些小说、戏曲也极力宣扬、渲染读书人科举得意之后立刻高官厚禄、皇帝赐婚、衣锦还乡的场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靳勇《诗经》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首、儒家“六艺”之一,在清朝灭亡前二千多年间,一直被当作教科书,是科举时代必读之物,即使今天,其中一些篇章仍列入教科书中。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未曾受过《...  相似文献   

16.
莫金山 《寻根》2005,(2):126-127
科举,即“分科举仕”的简称,它创设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终结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影响最大的选官考试制度。科举设立以后,春季开考的称为“春闱”,秋季开考的称为“秋闱”。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大抵说来,分为三级: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  相似文献   

17.
《福尔摩斯探案》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侦探小说,它拥有读者之多仅次于《圣经》。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一名侦探形象的该书作者柯南道尔,最近被美国学者指控为“真正的罪犯”,怀疑他是伪造辟尔唐猿人这一科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智能犯罪的犯人。这位被尊为近代犯罪学泰斗的巨匠究竟做了些什么?动机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7,(2)
正一般认为,安徽太湖县历史上出过三位状元: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状元黄信一,清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赵文楷,清道光九年(1829年)状元李振钧。赵文楷、李振钧是状元,没有争议,而黄信一是不是状元,值得探讨。中国对科举考试是极度重视的,历代都有进士题名录,一般来说不会有错。元朝虽然  相似文献   

19.
陶易 《寻根》2013,(1):14-19
唐代是我国科举史上的草创阶段。一方面其制度尚不完善,如行卷之风盛行,录取存在人为因素,防弊措施不健全,科目过于繁杂等;另一方面,唐代科举也滋生了一些社会习俗,如曲江宴游、雁塔题名等,尤其是新进士的宴游活动,其名目之多、规模之大、奢靡之甚,都足令后世瞠目。它既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生活的丰富,  相似文献   

20.
郭正军 《寻根》2023,(2):116-118
<正>一泰州宫氏家族,是以科举起家的典型代表。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宫继兰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宫玉华,考中举人约27名,其中有7人中进士。有300多年历史的宫氏住宅,就位于泰州市税务桥西街,已经被确认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姓,部分源于姬姓,部分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明朝初年,宫氏家族由河南徙居河北静海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