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教育报》2005年岁末掀起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一篇是2005年11月22日发表的潘文新先生的《素质教育迷失在哪里?》,一篇是11月25日发表的由五位老师合写的《学科教师:课堂是素质教育主阵地》。潘先生认为:不要从外部找素质教育推行不力的原因,而应从自身找原因,从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开始;另一篇文章则主张素质教育自课堂始,进一步指出了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笔者看来,他们已经站在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上了。说突破口,必然要具备可操作性,脱离了这一点一切都是枉然。笔者在此大胆断言: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2.
《新教育(吉林)》2006,(1):61-62
潘文新在2005年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素质教育迷失在哪里?》一文。  相似文献   

3.
《新教育(吉林)》2006,(1):61-61
温恒福在2005年11月1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用教育理论创新支撑素质教育新局面》一文。  相似文献   

4.
笔者最近看了两篇文章,认为值得一读。一篇是《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4年2期上发表的《从理念到行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转型——第七届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英特尔杯信息化教学设计大奖赛学术综评》(以下简称“综评”),另一篇是《教育研究》杂志2004年1期上发表的《课堂志:回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发表在2000年11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份令人遗憾的推荐书目》,作者叶敬之就语文新大纲附录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指出了“诗歌书目面窄量大”,“未推荐当代作品”,“有些推荐书不适合学生阅读”等不如人意的地方。还有一篇是发表在2000年第8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上的《中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11期刊登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首先论及的一个新概念。从此之后,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成了国内教育研究的大热点。1988年至2005年12月15日,在中国教育及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以“素质教育”为关键词(精确匹配)的学术论文总共有43041篇,分年度统计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2000年为最高峰,论文达7273篇。  相似文献   

7.
2004年第8期《内蒙古教育》有两篇文章值得比较一读:一篇是袁洁的《一个都不能少》(以下简称为《少》),一篇是《课堂上,出现两只燕子》(以下简称为《燕》)。  相似文献   

8.
《四川教育》2012,(2):63-63
仁寿县文林二小王玉霞:一级教师,曾荣获地方现场备课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课堂上,我正讲到《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精彩处:聪明的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相似文献   

9.
《南国都市报》2005年11月12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经济学家何以成了“陪舞女郎”》的文章,指出经济学家发表的言论有许多根本是站在“利益集团立场”,成了“利益集团”的“陪舞女郎”。  相似文献   

10.
2001年8月6日的《人民日报》教育版为了展示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高考进而在素质教育中的份量,全文刊登了两篇获得满分的高考作文,其中四川考生《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被赞誉为“用语双关,幽默诙谐,主题鲜明,形式上更具创新色彩”。然而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篇“更具创新色彩”的“诚信报告”竟是从当年5月16日《三湘都市报》发表的《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克隆”出来的,其文题、构思、内容和形式都是依据这篇文章“浇铸”成型的。考生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一位考生说:“一个人当然要讲诚实守信。不过,在现在…  相似文献   

11.
我订的一本杂志《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5月底收到)上登了两篇这样的文章,他们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探究性教学案例一则》、《苏丹红一号简介》。前一篇文章有这么一个图(图1):  相似文献   

12.
《广州日报》2007年11月6日发表了署名颜料的《应聘书》,被广大读者称为一篇奇文,现转载此文供大家欣赏:教授,你好!在校外的电线杆上看到了招聘启事,说您欲为高龄父母找一保姆。我特此应聘。我叫贾天真,硕士研究生时代我听过您的讲座。那时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高考英语出现了一件的非常巧的事,那就是湖南卷的完形填空题与湖北卷的一篇阅读理解题(C篇)“撞车”了,两篇文章均选用了《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2005年11月27日刊发的一篇文章——A lesson from bananas andnuts,只是两者对原材料的“改造”方式稍有不同。下面我们登出这两篇“撞车”的文章以及《纽约时报》的原文,供同学们欣赏。我们建议同学们在阅读本文时,除注意我们给出的解题分析外,最好能将这三篇文章作一比较,看看真正的高考题是如何“造”出来的。2006年湖北卷阅读理解C篇The young boy saw me,or rather,he saw the …  相似文献   

14.
《新教育(吉林)》2006,(1):62-62
桑新华在2005年11月23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作为》一文。  相似文献   

15.
徐同林 《现代语文》2006,(4):121-124
语能给我们什么?似乎什么也不能,尤其在此讲求实用、实惠、实在,盛行功利的当今。于是,就出现一种见怪不怪的悖论——语“无用”,“难学”,“无效”,所以就不必学,自然也就不用教了。学生不学——老师难教——校领导也就认为大学语课(中小学必修,且不详论)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了。大学语的逐步边缘化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关注,甚至焦虑与讨论。(参见刘芳《课时学分萎缩必修变选修“大学语”走向边缘化》,《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日;刘擎《中国大学语正处于“紧急状态”》,《新京报》2005年11月2日:温儒敏《正视大学语教育的实际问题》,《新京报》2005年11月3日;刘成友《从大学语到大学人》,《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0日)  相似文献   

16.
本期导读——编者的话《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1期和读者见面了。本期设5个栏目,共发表了11篇文章,其中调查研究4篇,理论研究2篇,国际特教2篇,师资培训1篇,教育教学2篇。本期重点介绍调查研究栏目中的三篇文章:《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行为特征的比较研...  相似文献   

17.
刘艳  李铮 《教书育人》2006,(10):51-53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3日13版刊登了一篇《大学生“回炉”说明了什么》的文章。文中说到,拿到了大学文凭却“回炉”到技校念书,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却屡见不鲜。去年沈阳市第一机床厂技校招收了一名大学生、一名专科生,出入意料的是他们三个月就学到了一手漂亮的好活。无独有偶,天津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开办的数控机床培训班,也有不少大学生前来学习数控技术。另据悉,“回炉”现象在贵州2000年就已经出现了。问及一些大学生“回炉”的原因,答是:工作难找。大学本科四年上完却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回到技校学习一门技术在社会上好找工作。对这一现象,各方评论不一。  相似文献   

18.
《新教育(吉林)》2006,(1):62-63
杨国兰在2005年11月15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端正“五观”求均衡》一文。  相似文献   

19.
一、旧话重提我教语文四十余年,关于高考,我只写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综合考查,重在能力》,发表在《语文学习》1984年第3期,谈了我对语文高考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另一篇题为《高考之前话高考》,在1991年第5期《语文教学通讯》和《中学语文》同时发表,重...  相似文献   

20.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11,(2):50-F0004
2010年11月22日,《文汇报》有两篇文章涉及“匠人”字眼.一篇是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和政策分析报告》,调查发现,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更多的是“教书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