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九种类型的南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运用虚拟博物馆、特色数据库、数字化图案与工艺品辅助设计系统、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以及数字化舞蹈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等进行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并着重对南通范氏世家诗文这一实例项目进行特色数据库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维虚拟博物馆是通过计算机对现实生活中博物馆的一个模拟,在各大主流浏览器上提供虚拟博物馆漫游功能,让广大用户不必亲临现场就可以在网上身临其境地了解博物馆藏品信息。在分析虚拟博物馆实际应用的基础上,针对虚拟场景中的碰撞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WebGL的适用于虚拟博物馆的碰撞检测算法。算法首先使用XML构建虚拟场景,并通过树的筛选方式对空间进行筛选,然后使用优化的AABB包围盒进行碰撞检测,使用户在使用第一人称漫游博物馆场景时,能与静态物品产生真实的碰撞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运用可以实时反映连续碰撞效果。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博物馆数字信息化和走上网络舞台提供了前提条件,也给博物馆的管理以及不同地区的博物馆之间的沟通带来了新的方式,促进博物馆之间的协调与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实体博物馆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建设中国闽台缘网络虚拟博物馆的思路,并论证了实现这一思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移动化的信息时代正悄然改变着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数字化博物馆应运而生。构建体验式在线漫游虚拟博物馆对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采用虚拟技术开发在线漫游仿真博物馆的经验,在简述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博物馆相关理论基础上,阐述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博物馆网络科普仿真展示的设计思路与关键技术,总结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在线漫游虚拟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8,(1):84-86
有徽州地域特色的"三雕"文化艺术,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链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巨大变革,徽州"三雕"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通过数字化方法加强徽州"三雕"实体数字化保护工作,推动实体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建立文物实体数据库、加强完善平台网站建设、积极探索建设虚拟博物馆等工作的研究,对徽州"三雕"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Oracle虚拟专用数据库通过提供细粒度访问控制保持了信息的私密性.本文介绍了Oracle虚拟专用数据库的特点及实现过程,着重阐述了在基于虚拟专用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数据库用户与应用程序用户一多对应管理模式的设计方法,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展示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紧密联系的国家级博物馆,基于WebGIS和虚拟现实的闽台缘虚拟美术馆是对闽台缘博物馆的补充,可以通过InternetZ维动态地展示美术馆,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画作的需求.文章从虚拟美术馆的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及三维模型设计与实现三个方面阐述闽台缘虚拟美术馆的设计,并应用VRML构建了虚拟美术馆的具体模型及其虚拟场景展示.  相似文献   

8.
网络工程虚拟实验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网上虚拟实验环境.在介绍虚拟实验室的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论述虚拟实验室的构架、实现及其与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仪器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得博物馆内部点云,并在此基础上用3ds Max建立博物馆三维模型、进行材质贴图、灯光、摄像机和烘焙等工作,随后将模型导入VRP实现交互式虚拟博物馆系统的开发。馆藏文物用手持式非接触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扫描并加工处理后得到真实的三维数字文物模型。为保证效率和效果,利用LOD算法对建立的复杂模型进行简化。所设计的虚拟漫游场景,用户不仅可身临其境从多个视角观察整个场景,并可通过键盘、鼠标和距离触发观赏博物馆中的文物,实现了虚拟场景的人机交互控制。系统交互性良好,沉浸感强,可多角度、多种方式、多人称自主漫游博物馆并可近距离观察研究馆藏文物。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虚拟数据库信息检索的现状、阐述虚拟数据库技术的原理的前提下,针对虚拟数据库基于Web信息检索的局限性,引出了Web数据挖掘,并对Web数据挖掘技术作了概要的介绍。然后,讨论了WEB数据挖掘与虚拟数据库信息检索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了Web数据挖掘和虚拟数据库信息检索的结合,以提高Web信息检索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17,(5):88-9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已发展为网络虚拟展览与教育。文章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网上虚拟博物馆的建设现状,发现在展品展示形式上依然以简短的介绍性图文为主,教育模块与全景漫游模块相互独立。基于此,文章运用Pano2VR,设计了博物馆全景漫游微课系统的架构,并以新型简约多媒体化的微课为教育媒介,以全景漫游系统为交互平台,探索未来博物馆网上教育与展览相结合的可操作、可推广、可持续的虚拟展览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博物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文物博物馆工作中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一般而言,数字化博物馆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即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博物馆。前者主要指应用于传统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工程,包括博物馆信息网络的构建以及针对博物馆收藏、保管、研究、展示等工作而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和各类信息化展示设施等等;后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拟博  相似文献   

13.
虚拟数据库及其在数据集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虚拟数据库产生的背景及基于虚拟数据库技术的数据集成系统,分析了虚拟数据库技术的体系结构,并以数字图书馆为例,说明了虚拟数据库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博物馆外宣资料的英文翻译文本出发,客观地指出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区.使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大众对于博物馆外宣资料的建议,结合现有翻译理论,客观地提出博物馆外宣资料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构建虚拟实验室已经成为可能,虚拟实验室已成为远程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虚拟实验室的开发是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中教育环境虚拟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在分析虚拟实验室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虚拟仪器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将虚拟仪器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虚拟实验室的开发,构建了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系统,为用户提供网络化、开放式的实验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VRML的机械基础虚拟实验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虚拟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针对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特点,对基于VRML的虚拟实验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并对虚拟模型的建立和优化、虚拟实验中的交互以及交互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访问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最后以冲击实验为例进行系统的构建.研究表明,基于VRML的机械基础虚拟实验系统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博物馆蕴藏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具备开展博物馆旅游的良好物质基础.根据河北省域范围内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现状与特点,河北省博物馆旅游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空间维-地域拓展;时间维-差时经营;虚拟维-网络宣传.具体的开发模式有:设立特色纪念品店;提供配套的视觉服务;开设快餐店等休憩区等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8,(4):61-66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博物馆要求的提高、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发展,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提升展品的创造力与吸引力,激发参观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已成为当今博物馆尤其是科技类博物馆的必经之路。虚拟现实技术以其先进的动态影像、沉浸式的体验特征、丰富的交互作用成为科技馆进行科学创新与传播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中的展品应用出发,通过剖析美国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生命进化之树"虚拟互动展品,借以"5W传播模式"探究虚拟互动的场馆展品信息传播要素,探索其如何促进参观者与虚拟展品进行深度交互,构建基于虚拟互动的场馆展品信息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VrmlJ、ava、数据库技术探讨了适合网络教学的虚拟实验系统。从研究虚拟场景的构建和用户对虚拟场景的交互技术出发,提出了对该系统的建模方法,以及用Script节点实现Java和Vrml的通讯,采用Vrml、Java与数据库相结合,满足了用户对虚拟实验的交互要求。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6,(5):88-92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肩负着向社会大众宣传博物馆的历史和文化,保护、弘扬历史文明的社会使命。面对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故宫博物院借助互联网媒介和各类新兴数字技术手段,面向社会大众开展了全新的博物馆教育,让传统严肃的博物馆文化变得更为亲民。微信、微博、APP甚至VR虚拟现实技术都成为了故宫博物馆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和延伸表达,在此基础上,故宫博物院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故宫电子商务和文创产品设计,为重新认识博物馆信息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