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对6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城乡来源差异不显著;(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文理科专业差异不显著;(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会因网络交往参与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是一个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情感变迁的小型个案,提供了一幅真实、细致的图景,通过见微识著的方式,获得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新理解。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网民主体的9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盛行的时代,多元的网络文化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积极意义上看,网络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接触新思想、新观念的渠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增强了大学生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同时,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也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迷失、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行为失范,甚至导致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对策,即充分利用新兴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引导网络文化语境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积极的网络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校园网建设的发展,网络化交往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交往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评价和对交往对象可信性的认知结构,而且影响着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行为心理动机和行为策略选择;进而冲击着高校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高校必须关注网络化交往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影响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今天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当今社会文化、思想道德出现了某种“失范”和“滑坡”,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于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的不足与高校德育的不适应性。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以网络为阵地,弱化不良因素,去粗取精;全面建立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板块,吸引大学生;强化网络道德的培养;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创新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机制,充分体现出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缺失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分别为过度沉溺网络延伸出的道德问题、网络道德的认知模糊、互联网上的言行缺乏责任感、互联网上的交往中存在情感冷漠.针对网络缺失这四个方面的表现,又从当代大学生、网络、高校以及我国道德发展的现状这四个层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思考,最终提出以网络技术的提升为外在保障、以高校校园文化的宣传为引导、以学生自律意识的提高为内在主导、以家庭、高校、学生三者相促进为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增长知识、信息交流、情感发泄、消遣娱乐的主要工具。但由于受家庭环境、自身人格特质、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况参差不齐。基于对80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别以网龄和年级为分组变量,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网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在年级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尤其表现为在网络道德积极情感和网络道德消极情感方面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之间具有明显差异。为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应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升不同网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注重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发展,抓好关键期培养。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影响着高校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并存、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功利性与道义性并存的特点;同时其形成过程受生理心理因素、道德认知因素和周边环境因素3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需要直接或间接的道德实践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要在正反比较中更加深刻,而且应是一种习惯性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以信息丰富、传递快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但网络也以混乱的信息和虚拟的交往特点,阻碍了青少年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冲击了他们的价值观念。束缚了他们的现实交往。造成了他们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意识弱化,阻碍了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表文通过综述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希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文章通过调查,深入了解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情感、认知、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探索出一些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个人伦理、道德都来源于情感,我们自身的情感系统的多数会在社会语境中得到发展而成为道德信号。情感道德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大学生情感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筑建以情感道德体验为基础的个人人格、养成以情感道德交往联系为核心的个人态度、建构以情感道德积累为保障的个人认知、形塑以情感道德关怀为发展的个人品德,潜藏情感关怀育人、精神塑造成人、价值引领做人的价值意蕴。大学生情感道德教育通过人格图式、态度同化、认知顺应、品行平衡的实践路径,优化并完善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德育的文化内涵,提高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助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大学生网民的增多,有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深化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丰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情感体验,培养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不失为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试论思政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社区的意见领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交往媒介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重构着社会生活的话语体系和组织模式,甚至衍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更是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网络社区作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个特殊空间,必然会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
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网络交际给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和个性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预防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对生活世界的深度介入,数据日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在万物皆数、数智融合、万物智联的大数据语境中,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算法合谋”“感觉新变”“时空转向”不仅引致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力弱化、网络道德情感力淡化、网络道德行动力软化,而且加重了网络社会的去道德化与网络道德生活的去规范化。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实践场域中克服由网络道德认知上的错乱、网络道德情感上的麻木以及网络道德行动上的逃避引致的网络道德冷漠,亟须实现网络道德认知的数字化转向、网络道德情感的美学化转向、网络道德行动的智慧化转向,从而构建良好网络生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和道德行为表现值得关注。本研究使用抽样问卷调查法,探讨了225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准则总体一致,其道德信念对现代德育的目标与要求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大量存在的网络失范现象一定程度干扰了德育客体对部分社会道德准则的再认效果,使其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不坚定,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存在诸多与现代德育目标背离的现象,趋于功利化。  相似文献   

19.
网络交往是科学技术条件下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模式.本文从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失范和成因分析入手,初步探讨了如何进行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分离损害了大学生的时代形象.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行为规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交往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大学生道德的缺失形成强势约束.大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高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