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新课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春风化雨地涵养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老师们面临的一道新课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1]。通过什么载体,采用什么方式涵育家国情怀需要新的智慧。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已深入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中。中国诗词不仅韵律优美,朗朗上口;而且温婉含蓄,意味深长,饱含思乡、爱国的情感。所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2]。我们可以通过读诗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韦笑 《考试周刊》2014,(34):35-35
<正>19世纪中叶以前,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有支配地位的是意大利的歌剧和德国的器乐。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东欧和北欧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东、北欧各国音乐家的民族意识增强,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的音乐家。这些音乐家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上他们是激进的,积极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表现具有爱  相似文献   

3.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而在诗歌语言中,每一个词都有它特定的涵义;任何一个词,都不是另外的词完全可以代替的。相近或相似的词中,有的词外延大一些,有的则小一些;有的词感情色彩重一些;有的词甚至在色彩、音韵、声律等方面,都有一些哪怕是很细微的差别。特别是中国古代的近体诗,每句每篇的字数都有规定,本来只有寥寥几十个字的作品,使用某一个字而不用另外的字,效果自然就会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就是指出在诗词中,往往由于  相似文献   

4.
历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大幅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教师要学会巧用古诗词助力历史课堂,如利用古诗词导入新课,创设有趣的情景;利用古诗词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利用古诗词渲染历史,升华感情;从历史角度解读古诗词,实现跨学科交融。在有限的历史提纲中拓展丰富的文学知识,实现以诗证史,以诗补史。  相似文献   

5.
元朝强烈的民族对立情绪、深重的阶级压迫等时代特点为当时的大量诗歌染上了一层"丧乱"色彩。刘因作为元初由金入元的主要诗人,有其个人的诗歌特点:注重写实;多用典故,委婉含蓄;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刘因作为理学家富于理智和理性,但有的丧乱诗还是曲折地流露出压抑在内心的忧伤。对屈膝投降者的历史批评,则是刘因民族情结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姚文燮是清初有名的诗注家,他在他著名的《昌谷集注》中采用了一种“以史注诗”的文本解读方法。其实,他的“以史注诗”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历史文本存在的“情节化操作”印建构来服务于文学文本。其主观意图就是通过史料的解释、发挥来重塑李贺,进而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营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精神在清初思想的大混乱中赢得一片安身立命之地。姚文燮的“以史注诗”就是力图在历史背景里对文学文本进行挖掘,从而找出所谓的“意义”。他这种极具功利性的行为壅塞了李贺诗歌的审美空间,消解了李贺诗歌的想像层面。  相似文献   

7.
略论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刘学照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遭受屈辱和苦难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和抗争的历史。本文谨就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间的民族觉醒的心路历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对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理解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人们对之有各种阐述和理解,缺乏...  相似文献   

8.
五、戊戌变法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早期维新思想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是其思想来源。与洋务派不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商战以反对外国侵略;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还主张政治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一首小诗。就像许多优秀的诗歌给人无限的联想一样,这堂似乎很传统的课,也给听课和没听课的老师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有的人从中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被落实的尴尬,有的人却认为它直抵诗歌或者语文教学的本质……朋友,你读后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等着您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正>纵观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跨度近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同时它也是继炎黄时代(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春秋战国(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蛮夷戎狄)之后又一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期。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标题就点明了这一时期的两大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这一时期的两大特征在本课都有体现,其中民族交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唐诗宋词所以能够臻于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 在一定意义上讲, 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最为精美的形式表现了某些传统文化的母体, 如有的诗词侧重于表现悲剧意识的觉醒与对精神家园的追询, 有的表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间的张力, 有的则更多地彰显出民族文化的深  相似文献   

12.
创世史诗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在历史延续和流变过程中不断沉淀和积累的结晶,具有历史的性质;同时,它往往以幻想的艺术形式来解释天地、万物、人类以及民族的起源,具有诗性的气质。流传在云南楚雄双柏地区的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就是通过对历史记忆和审美想象的集中书写,表达了极富生态文化内涵的观念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孔平仲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北宋,统治者一味实行"守内虚外"的国策,国家面临着灭亡的危险;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党同伐异,彼此倾轧,政治非常腐败黑暗。在此局面下,正直之士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也只能把自己的抱负诉诸笔端。而孔平仲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以诗记史,以此抒发自己感情,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史学研究者从其诗中找到了一些史料,从而丰富了对北宋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唐加勒克的诗作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深刻揭露民族的弱点,呼吁人们觉醒起来,挣脱沉重的精神枷锁,去同旧制度进行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诸多问题,有的正濒临失传;学校教育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任重道远;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生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诗的形成过程中,近代译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代文言译诗又作为近代译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国诗歌的引入与传播,对近代译诗的发展与成熟,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近代文言译诗的主要特征,并从时代语境、文学翻译、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方面,阐述了近代译诗是历史发生的必然结果;从译诗意识的觉醒和改革动力两个方面,论证了文言译诗对于近代译诗以及新诗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长期积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即使在同一阶段,在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之上生发出的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爱国思潮也往往不尽一致,有的甚至呈现出相反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戊戌维新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启蒙和民族觉醒,特别是其倡导社会风俗变革更有独特意义,民族觉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风俗的变革;维新时期广泛传播的进化论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社会革命的指导思想;戊戍维新失败的教训之一在于维新派未能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对传统改造不力,对现代制度的借鉴又缺乏系统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以光绪皇帝为中心,帝傅翁同龢等人为首的帝党,形成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甲午一战,中国失败后,帝党集团幡然觉醒,开始寻求挽救民族危机,抵御列强侵略,巩固清朝统治的新途径。本文试图就帝党集团在甲午战后觉醒的条件;觉醒后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帝党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以及帝党觉醒的意义和局限性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思想解放的潮流虽然始终是围绕独立、民主和国家富强而展开,但主要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甲午战争后以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为载体的思想大解放及以五四运动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新潮流,被视为近代中国的两次思想解放高潮,有的学者称其为两次民族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