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济慈被普遍认为是一位追求感官刺激的诗人,他不是在描摹形象而是直接把形象呈现给读者,刺激读者的感官,使之仿佛真正看到那形象一样。同时,济慈的诗又有强烈的哲理美,以及心灵和外界碰撞所产生的真实之美,是呈现出超越现实、超越官能的审美境界,因而更显其伟大。《希腊古瓮颂》不仅体现了济慈诗诉诸感官、震憾心灵的特殊魅力,也体现了济慈自觉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英国诗人济慈的自然抒情诗以“大地的诗永远不死”的鸣唱,表达了诗人顽强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与热爱自然的思想相互交织,体现在诗人对美的不懈追求之中,生命、自然和美也是济慈在自然抒情诗中所表现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3.
济慈认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对于和谐之美的追求是济慈诗歌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对济慈诗歌美学意蕴的总体分析,指出“和谐之美”是济慈诗歌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约翰·济慈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以优美动人著称,充满了对人生美丽和短暂的深痛感悟。在济慈的作品中最为不朽的当属他的颂歌,《希腊古瓮颂》是其中的一首。陔诗布局精美,形象美,韵律美,语言美,表明了诗人对永恒美的向往和追求,阐明了“真”、“美”学说。  相似文献   

5.
济慈认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对于和谐之美的追求是济慈诗歌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对济慈诗歌美学意蕴的总体分析,指出“和谐之美”是济慈诗歌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诗作《希腊古瓮颂》中用心灵的眼睛透视希腊古瓮这一艺术珍品。发掘其艺术的真和美的光辉。诗中展现出的独特的音乐美、幻觉美、忧郁蔓及哲理美表迭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深刻的艺术美学观。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呈现给我们的主观幻觉美,是他诗歌的基本形态。他诗歌选材宽泛,风格意象化。其诗的形象可感性是在物状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诗中真情实感,意境入化。济慈创造的美是梦幻式的美,这种美贯穿于所有诗歌中。作品蕴含的情调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通过咏叹大自然的美来捕捉情感智慧世界里的闪光点;通过物质世界的奥秘展现个人审美理想并召唤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济慈以其诗歌中对"美"的追求而闻名。在他"美"的理想中,隐含着对人性和历史的人文主义思考。"美"是济慈道德的标志,心灵的"无私"是感受"美"的能力,也是道德的要求。诗人培养"消极能力"以书写真"美",世人则培养心灵的"无私"以领悟苦难的意义,升华灵魂。"美"的理想代表的就是济慈人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约翰济慈的"希腊古瓮硕"描述了古瓮美丽的田园画面,充满了感官美,但感官灸之下更羞含着智慈美.本文通过谈论这首诗的感性美和理性美来分析济慈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即真,真即美",以及其带给我们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孙鸿  冯丰收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5):66-67,82
周长圆的西部诗以独特的西部经验和真正的西部视角,在诗坛奏响了一曲曲西部之歌.它以广阔的空间感、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周长圆的西部诗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追求着一种丰厚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优秀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美"著称。济慈一生对美不懈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秋颂》是济慈最为成功的作品,它描写了秋季丰收的场景,全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读来琅琅上口。这项研究以"美"贯穿始终,并以《秋颂》为例分析济慈的美学观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济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许多诗篇都属于英国中上最辉煌的作品之列。济慈在他的大量诗作中体现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美并不肤浅,而是一种深层次数。本文选取了他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诗歌做分析,试图找出诗歌中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矛盾。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的矛盾使得诗人所向往追求的美升华为一种现实的美。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杰出诗人济慈,(JohnKeats)因对英国现实不满,终生追求一个“永恒美的世界”,用诗来表达自己孤独与痛苦的情感。他的一首著名诗《无情的美人》正是这种情感的写照。在诗中,诗人通过梦境追求美,他找到了美,然而在现实中却永远找不到美,现实的冷酷无情通过美梦对比之下更显无情。诗人的梦将现实与想象两个世界相连接,梦是架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桥梁。通过梦中寻美的历程与现实的对照,表现着寻美者的痛苦挣扎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作为现代诗坛上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其诗歌创作所展现的精湛诗艺及独特的诗美追求主要表现在诗的内在韵律,形象的抒情,用全心灵的关照去创造诗美,在现代诗坛上前承象征派后启现代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许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爱情这一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在《诗经》中已体现得十分完美和明朗。《诗经》中的婚恋诗,其美学价值尤为异彩纷呈:其喜剧之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值得肯定的进步、可贵的一面;其悲剧之美,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进步力量的实践和斗争,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不可战胜;其崇高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巨大威力的明证,主要体现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追求爱情时的反抗精神上。  相似文献   

16.
诗以有意境而自成高格,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诗是心灵之声,有意境则自有诗美诗,高度凝练才有韵律之美,诗品源于人品;诗道唯在妙悟。  相似文献   

17.
身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不仅在形象上"风姿特秀",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在精神之美。这种内外兼美来自于他追求全面和谐的思想,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的和谐,这种追求在其诗文中得到了体现。尽管由于当时政局的混乱及诸多复杂原因,嵇康的和谐理想最终落空,但其在诗文中对这种和谐之美的建构,超越了现实的悲苦,开出精神世界的璀璨之花,因之难得所以可贵。  相似文献   

18.
济慈著名的颂诗《希腊古瓮颂》在学界有着丰富的研究。从格律及音韵变化的角度结合格律研究者Paul Fussell的文学批评理论对这首诗进行重新解读后发现,济慈诗歌创作中的音韵格律与其诗歌意义、感官原则、审美观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并起到了完美的融合与烘托作用,展现出了他对关追求过程中的另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优秀代表。他一生不懈而又执着地探求诗歌艺术,极其崇拜诗之美。他在其诗作《秋颂》中运用视觉意象、抽象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听觉意象和动觉意象把抽象的秋描写成具体的、可感的、五彩缤纷的、音乐般的秋,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歌美。济慈对美的求索是他热爱生活、挚爱自然、珍惜生命和对自然对人生仔细观察和品味的结晶。诗人对美的求索旨在鞭打丑恶、黑暗的现实,也是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呼唤。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诗化语言?简言之,诗化语言是指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具有情感美、形象美和音乐美,最能感发人心,以其特有的情感魅力和审美让学生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对感官富于刺激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