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折腰”     
“折腰”就是平常所说的弯腰,《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河见腰部有着相当强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2.
音乐舞蹈是古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史料记载,我国的乐舞文化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其中,汉代乐舞堪称奇葩。与先秦乐舞的静穆和盛唐乐舞的华丽不同的是,汉代乐舞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大多是雄健有力、昂扬自信、生机勃勃,展示着实现了大一统政治局面之后中华民族万象更新的大日寸代气魄。它以极大的包容精神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及风格熔于一炉,构成了汉代丰富而多元的乐舞体系。古朴厚重的钟鼓齐鸣、管弦齐发的场面,翘袖折腰、回旋飞扬的长袖舞,  相似文献   

3.
从字形上看,"袖"与"舞"是形似而神往的。中国古时的袖子是"长且大"的。"长袖"是民族审美的需要,"长袖"有助于舞蹈情感的体现。故而,"长袖善舞"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立足于徐州地区,从"舞蹈身体语言"的角度对汉画像中的袖舞进行研究,结合图像学、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从手舞、足蹈、细腰、服装道具四个方面全面分析汉画像中袖舞的身体语言风格。论文的主旨在于通过"以图证史",推进汉代袖舞和当代动态遗存的深入研究,并为其课堂和舞台上的转化提供资源性依据。  相似文献   

5.
舞蹈史学家们对《白纻舞》的乐声舞态进行了研究,该文着重于“以舞袖为容”为线,遵循中国舞蹈史发展的脉络,参照史料和文献,对《白纻舞》的源头进行追溯,并对《白纻舞》的发生、发展,以及“以舞袖为容”的特色在后世中的遗存进行探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阿房宫赋》中有这样一个对偶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古文观止》的注释是:“临台而歌,则响为之暖,如春光之融和;舞罢闲散,则袖为之冷,如风雨之凄凉”。并说“此段写宫殿歌舞之盛”。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4年5月第一版)的注释是: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高  相似文献   

7.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的时代。汉代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传世的舞蹈文献和文物都很丰富。两汉诗赋中也有不少篇章写到舞蹈,甚至还有专门描写舞蹈的著作,如东汉傅毅的《舞赋》、《淮南子》等。本文对汉代乐舞的历史背景作简要概述、对《舞赋》和《淮南子》的乐舞美学思想所反映的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重点从舞之形式、情之表达以及技之高超角度来阐述,总结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众多,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艺术特色。其中,"甩发舞"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以专属女性舞蹈而著称。在我国,高山族和佤族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民间都有此类的舞蹈表演,二者在艺术特色上有很多鲜明的相通之处,也存在很多的异同。本文将从"甩发舞"的艺术起源谈起,对二者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正>晏几道的名篇《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千古流传,但对其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兹列举几家:1."百度百科"解读"舞低"句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  相似文献   

11.
对唐宋宫廷队舞中的舞头、引舞、戏头、引戏等进行辨析可以发现,引舞与舞头、引戏与戏头均是不同的概念,而引舞、舞头在功能上的部分重叠是造成二者被混淆的主要原因;引舞之出现并不始于唐代,至迟隋代已有之。以上观点对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中的一些学术见解将有所修正。  相似文献   

12.
彝族烟盒舞虽有丰富多彩的传说由来,但烟盒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以来的劳动生产斗争生活中,经过无数代人的集体创作和不断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并与乐作舞、跳鼓、跳乐等同出一源。彝族烟盒舞除了正弦类和杂弦类之分外,按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还可分为纯舞、表演、技巧、歌舞,以及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等类型。彝族烟盒舞表演具有"柔、韧、脆"等风格,而这些风格与彝族居住地理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萌芽于"新舞蹈艺术运动",发展于"新中国成立",腾飞于新世纪的中国"新舞蹈"自2002年,以"当代舞"正式命名至今,其创作内涵在短短十余年中从仅仅表现部队军旅题材延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突出典型人物情感关系、揭示社会某种现象、赞颂万物生命的美好等题材成为当代舞蓬勃发展的另辟蹊径之道。  相似文献   

15.
"甩发舞"是我国少数民族遗存舞蹈,主要是佤族和高山族女性的舞蹈形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佤族,其风俗与台湾的高山族近似,因而这种舞蹈形式在这两个民族间最具代表性.本文就"甩发舞"的艺术特征和舞蹈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在将来的表演和教学中对这种舞蹈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袖山、袖窿弧长之间的关系,从缝缩量的大小入手,根据袖山、袖窿的形态和结构,定量地确定了袖系结构的对位点。  相似文献   

17.
对于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句,历来都有人这样理解,“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见王力著《古代汉语》第四册1308页),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也袭用这一理解。受这种解释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  相似文献   

18.
傅毅的《舞赋》详细地描写了汉代舞蹈家身体的运动特征以及各部位密切配合的动态美,展示了舞者对长袖等服饰高超的运用技巧,再现了汉代舞蹈对动态美和形神合一的追求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同时也向我们透露了汉人对待舞蹈态度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西服袖窿的合体程度是西服穿着舒适的一个重要因素. 袖窿的形状与大小决定袖山的形状与大小, 袖窿对袖肥和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乐""舞"相融     
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一般称乐,亦称乐舞.<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乐记·乐象篇>中也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可见,音乐与舞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