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和课程事件的意义解读的过程,体现了课程研究范式从"开发"走向"理解"。目前有关教师课程理解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取向、理解方式、理解内容、影响理解的因素及策略等,教师课程理解研究对于课程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今后教师课程理解研究中应注意明确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拓展研究主题、丰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课程理解是我国课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梳理和分析课程理解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课程理解研究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促进课程理解的纵深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课程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理解的内涵、类型、主体和教师课程理解等。最后,对课程理解研究提出了一些期望。  相似文献   

3.
教师理解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是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的概念,意指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材料等新课程要素的理解。理解课程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被学校采用后,要由教师带入课堂。教师是新课程的第一个学习者,他首先对课程进行理解。教师在课堂实施的课程是教师理解后的课程,而教师理解后的课程与文件课程并不是必然一致的。因为教师理解课程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的个人知识、教师的个人特长等。这些因素往往因教师的不同而不  相似文献   

4.
进行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要首先明确几个基础问题:何谓课程理解?为什么进行课程理解?教师要理解什么?如何进行课程理解?课程理解就是课程理解者与课程相遇时,在特定时空中相互作用,彼此对话、交流,从而共生意义的活动。教师进行课程理解是其认识的需要、有效工作的需要,也是进行意义生活的需要。教师理解课程,要理解课程的定义,理解实际课程的内容、形态与结构关系,还要把握整体的课程场域。教师进行课程理解可以采用返回原始与初衷、视域融合、实践、反省与交流等不同的策略方法。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一个连续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的理解都是暂时的,而理解活动却是恒久的。  相似文献   

5.
教师课程理解:现实问题与应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课程理解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进行有效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个体精神和生存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课程理解存在对象狭窄化、取向极端化和角色对立化等问题,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理解取向是教师从生存视角对课程精神进行忠实理解.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课程理解是课程实际意义和教师生存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理解课程,关键是理解课程精神。课程精神集中反映课程的设计思想、理念和意义,准确理解课程精神是进行有效课程实践的基础。但是课程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式微。要克服这一问题,教师在课程理解中就必须对课程精神尽量忠实。忠实于课程精神的个性化课程理解是尊重教师主体自由和承认课程必要规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课程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课程实施。当前部分教师课程意识尚比较淡薄,课程理解的程度有待提高,培养课程意识、调整课程理解维度、强化理论学习、研究名师课堂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教师的课程理解。  相似文献   

8.
课程理解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和意义赋予,具有自我的主体性、精神的建构性和价值性等特征。课程理解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程系统中的存在方式,是教师课程领导的能动因素和内在需求。教师课程理解的促发必须创设利于课程理解的场域,使教师在人格的修炼中提升自我意识,在课程的实践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相似文献   

10.
学生课程理解不仅仅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解释的活动,而且是游离于各方利益的中介,是教师课程理解的必要补充。然而,目前关于学生课程理解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从本体论出发,分别从主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课程理解做了概念鉴定;探讨了学生进行课程理解的两个原因,即自我体验的需要和理解教育的召唤;列举了能让学生课程理解成为可能的三个因素,即学生是课程中能动的主体,学生求知欲望与无限知识的矛盾,学生场域资源的保障,以期尽可能地揭示学生课程理解的本真之貌。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通过对20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访谈的整理与分析,研究者得到如下结论: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普遍持有肯定态度;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普遍偏低;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存在功利主义取向;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存在技术化倾向;不同学段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有所不同;课程政策与教材成为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在教师课程权力研究上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涉及教师课程权力的内涵、构成要素、来源、特征、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等,深化了人们的相关认识。但相关研究也存在“学生立场”缺位、研究视角窄化、实证研究匮乏、权力划分空泛等不足。今后的研究应秉持“学生立场”、确立多学科的观点、加强实证研究、坚持权力细分。  相似文献   

13.
课堂学习研究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主要由同科同级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变易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方案,并由不同教师轮流施教、检讨教学成效并提出改善方案。课堂学习研究不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而且还利于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加深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材进行客观验证和有效调整以及激励教师开发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课程领导是指教师在课程事务上通过相互影响来实现课程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过程。目前教师课程领导仍处于自发状态的因素主要在于:传统学校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教师的课程参与意识不强、教师课程领导知能不足、教师文化的封闭与保守等方面。为使教师课程领导从自发走向自觉,应从赋予教师权限和建立对话平台,提高教师课程领导的专业知能,增强教师课程意识,建立合作开放的教师文化四方面努力,以促进教师课程领导。  相似文献   

15.
以台湾一所小学的课程与教学发展为例,透过行动后的反思,重新思考校本课程的发展与教师教学知识成长之间的关系。透过这一个案了解老师如何从一个生手教师变成专家教师。这个研究资料的搜集,最主要是透过参与者观察、教师课程设计档案以及教师教学档案的深度分析。研究发现,透过行动中反思以及行动后反思,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的对话,对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改变有深刻的影响;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对于教学知识的改变也有显著的效果;家长及学生的意见对老师的教学知识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意识是教师课程与教学素养的基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力的集合,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自觉行动和积极参与的前提。教师课程标准意识建立在对课程标准认识的基础之上,是教师使用课程标准的意愿并表现为一定的教学行为。生成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途径主要在于增强教师的主体性、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等方面。对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评价主要衡量教师使用课程标准过程中解决所遇到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如何,能否对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Fidelity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FOI)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because of the critical role it plays in understanding how and why curriculum materials work and how they can be improved. This analysis explores written features within the Math Trailblazers curriculum that may influence the ways teachers implement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 In particular, we examine FOI data from prior research in order to identify features within the materials themselves that may influence why teachers adhere to the intended curriculum to varying degrees. This paper reports on our analysis of examining five whole number lessons previously analysed for level of FOI alongside an analysis scale of written curriculum features. Our purpose in this analysis is to examine features of the written curriculum that potentially mediate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terials in line with the intended curriculum. In doing so, our analysis further emphasises the critical role teachers play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hus may provide some insight for curriculum developers as they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o design the written curriculum that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that teachers will adhere to the intended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8.
The challenge of innovation: The new subject 'natural sciences' in Spai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paper is based on fieldwork undertaken in the course of an evaluation of the science curriculum of the lower secondary level in Spain. This level of the Spanish school system has experienced an intense process of reform over the last 10 year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change affecting the subject of Natural Sciences in the context of an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which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undergoing important modifications. These changes foreshadow three issues related to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its organization in terms of students' learning; the propedeutic of the subject;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s related to technology and its societal impact.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science of the Spanish school is not the reference point for this 'new' subject, and this has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teachers in terms of both the curriculum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subject in their own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