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如果说,晓之以“理”,使学生“愿”学,从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应然”;动之以“情”,使学生“爱”学,从而感悟到学习是一种“诚然”;那么,激之以“趣”,则使学生“乐”学,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果然”。  相似文献   

2.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如果说,晓之以“理”,使学生“愿”学。从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应然”,动之以“情”,使学生“爱”学,从而感悟到学习是一种“诚然”,  相似文献   

3.
“语文导读法”旨在达到“不待老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的,其核心是“导”。叶老说过:“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侍教师教授之调也。”因此,导读教学应在“导之趣,导之思,导之法”等环节上下功夫。下面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谈谈导读法的教学实践。一、设置悬念诱“导”以“趣”导读,首先要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迅速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过程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上来,教师在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更重要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教育的正轨。”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诱导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并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在他们通过艰苦的劳动有所长进之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得学之乐”才能“耐学之苦”,“耐学之苦”才能进一步“得学之乐”。怎样才能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呢?  相似文献   

6.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使其终身享用。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存在“扬善弃真”的现象,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强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之接受“善”的教育。在这样的强调下,有许多的“真”被迫流失了。这就造成了两种危害:其一是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影响教育意义的建构;其二是使学生的观点片面化,使之形成二元化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和谐思维取代斗争思维,语文只有使“真”与“善”和谐相处,才能发展学生的可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所谓“素质教育”,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教学目的呢?这就要求老师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恐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了。  相似文献   

9.
分化泛化理论在刘惠连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古语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由此联想到教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教师授课不仅要授之以“鱼”,也要教之以“渔”,使学生既努力学习,又善于...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性,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故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为初中生物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学。“会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在教学中发现,刚上初中…  相似文献   

11.
高绍蕴 《湖南教育》2003,(13):53-53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必须遵循本学科的特点,不断研究学生学习本课的心理特征与技能表现,灵活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授之以渔”,培养自悟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信息加工的能力。历史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才能使学生形成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学习能力。“授之以渔”,就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增强悟性。首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历史朝代的兴衰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除了具备一定业务功底外还应有高尚的教育品德和赤诚的爱生之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母爱”之情感染学生,以“现身说法”引导学生、以“幽默语言”启迪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使师生在欢愉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批评是使人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以求不断进步的锐利武器。绿色批评则是以人为中心,以师生之情唤起学生真心的“悔”,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尊重,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课堂上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根据其体的情况,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教师要能及时地品味出学情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潜质,沟连出与所解决问题之间的衔接通道,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益。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谓“导”是指,达到“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最多只能给学生一饭之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到捕鱼的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顺应社会的要求,种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我认为,不论哪种教学方式,要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离不开设问的,“思绪是问题开始的”,“而思绪之困,则学必勤”,“思之深则取之困。”  相似文献   

16.
张永杰 《新疆教育》2012,(14):163-163
叶圣陶先生讲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要在教学实践中解决好如何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教师怎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使之乐学、爱学、会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广大教师要由“讲师”变成“导师”,使“课堂”变为“学堂”,是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要激发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就必须树立起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趣味性”。有目共睹,趣味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助燃剂”,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时,应注重创设情境,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做到引人入胜, 妙趣横生,使教材以新颖,风趣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防止学生产生对政治课的厌烦心理。  相似文献   

18.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的经典,它可贵在认识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然而,用新课改理论来分析,它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理解显然有其不足。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授之以渔”强调“授”,实质也是教师主宰一切的灌注式,学生获得学习方法的方式被动单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按我们的观点,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①“授之以渔”使学生的主体性无从发挥,“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  相似文献   

19.
“题旨”之“题”指课文题目,“题旨”之“旨”指课文旨意,俗称中心思想;“贯串”之“贯”是贯通,“贯串”之“串”是串起;“题旨贯串”就是以课题中点明文旨的词眼贯通和串起教学过程,并借以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的思维走向,使教者的教学思路更清晰,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过程更清晰,进而达到正确理解、深刻参悟语言文字及其思想情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黄少锋 《文教资料》2007,(3):111-112
如何使中等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课题,重视“就业指导”,是提高学生求职能力的基础,分阶段的“就业指导”,是提高学生求职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阶段的就业指导是求职能力之源泉,学生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是求职能力之实践,学生毕业就业后的指导是求职能力之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