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2.
声屏杂谈     
声屏杂谈枪声的警示江西余富友有消息说,球星马拉多纳被“老伙计”解扈之后,新闻鼻特灵的老记们即蜂拥前往,采访“内幕”,虽遭拒绝仍不甘休,惹得马氏火起,一边骂“蠢猪”,一边抄起枪支“横扫”,竞使数名老记受伤云。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马拉多纳也太不象话,...  相似文献   

3.
15岁的英国少年乔纳森偶然看到天空中一颗橘红色的“火球”向远方飞去,眼疾手快的他立刻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将这一瞬间捕捉了下来。事后该少年通过电邮将照片传给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这张照片则被专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棒的流星照片。”  相似文献   

4.
时尚人物     
10月30日是马拉多纳的生日。这名现年43岁的球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成就了一个可能永远都不会被超越的神话。如今,他要来中国了。一名中国商人与他签订了50年的合作合同,将与他一起开拓中国市场。他还将担任一所设在中国的“马拉多纳足球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5.
有两张国际新闻照片,近两年来许多报刊竞相刊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幅是《墨西哥发生罕见大地震》,一幅是《马拉多纳欢呼阿根廷队夺魁》。照片层次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这两个举世瞩目的大事件,成为难得的历史性记录。人们都知道照片产生于快门咔嚓之一瞬,但这一瞬之间凝结着拍摄者的多少艰辛,恐怕许多人未必了解。就此,我采访了两张照片的作者、新华社驻墨西哥分社摄影记者马占成。 1986年6月29日,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赛经过一个月的角逐,进入最后一战:阿根廷队和联邦德国队争夺冠军。大战前的夜晚,不知是由于过于兴奋还是过于紧张,马占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开赛一个月来的采访活动一幕幕在他脑海中闪回:作为新闻摄影队伍中的新兵,刚来墨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张1925年8月陈云与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执委的合影照片。在“中国工人运动史料展”、“陈云故居陈列馆”里都有这张照片的展示。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其中后排右一的姚先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这位叫姚松柏的先生有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并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陈云同志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的一段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7.
一 1985年出版的《出版史料》第四期,为了配合庆祝开明书店创店六十周年,刊载了一组纪念性质的文章和图片,其中有“半个世纪以前摄下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开明的编辑部同人暨家属的合影。同年出版的《我与开明》那本书中,也收辑了一张五十年前的张照片,题为“部份编辑及作者合影”。这两张照片,都配有文字说明,虽经收辑者努力采访照片上的本人或家属,但对照片拍摄的具体年月,全部人名以及因为什么缘故才  相似文献   

8.
对湘雅医院的保安邓志凌来说,他和医托之间时时都在上演“暗战”,而他的“武器”就是手中掌握的40多个医托的照片,这是他花一个月时间,用摄像机一张一张拍下来的。举着医托照片提醒患者上午8点,湘雅医院急诊科门口,邓志凌一早便忙开了,虽然这时  相似文献   

9.
在石家庄市档案馆里,有一张“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头像素描的照片,仔细辨认,落款处写有“一九五0年十月五日上午七时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悲鸿”字样。这张素描写实、传神,风格很像徐悲鸿的作品。但由于不清楚这张照片的来历,而且多年以来谁也没见过素描的原件,照片上的字迹已被他人描写过,所以真伪难辨,以至这张珍贵照片尘封多年。  相似文献   

10.
已退休的美国陆军上将威廉(William C。Westmoreland)最近在佛罗里达对一张曾在1973年获普利策奖的新闻照片中的事实提出疑意,《华盛顿邮报》今年1月19日对此作了报道。这是一张反映越战的照片,照片上有几个越南小孩在烟雾弥漫的炮火中逃命,其中一位姑娘全身赤裸,尖叫着。拍摄这照片的美国新闻协会(Associated Press)的尼克说,他是1972年6月8日在越南境内靠近Trang Bang的地方拍的,当时有一颗凝固汽油弹在那里爆炸,他整整拍了一卷照片,这是其中一张,是真实可信的。但威廉上将说,他不相信那姑娘是被凝固汽油弹烧的,“天啊,真要是凝固汽油弹,她早就活不成了”。威廉担任过参加越战的美军地面部队指挥官。他说,记得有人告诉过他,照片上赤裸的姑娘实际上是被日本式火盆烧伤的。之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姑娘是  相似文献   

11.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在进行战争训练时,为拍摄的需要而安排的镜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刊登在菲利浦·奈特利的《第一个伤亡者》一书中。考奈勒·卡伯确信这张照片是真实的。他认为,他哥哥是在和约翰·哈桑开玩笑。这张  相似文献   

12.
拉瑞·巴罗斯在美国素有“非常勇敢的摄影记者”之称。可惜关于他个人的生平资料,目前还没有找到。但他生前在越南战争中所拍摄的两张照片却十分有名,曾被有关的报纸刊物竞相刊用。人们从他所摄的这两张照片上,可以看到美国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体无完肤的狼狈相,从而对美国为何终于不得不从越南撤军的历史事实,得到一点感性的体会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这两张照片的具体内容和来龙去脉,一般却又知之不多。本文就想在这两方面,作一个补充介绍。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说的这张照片,想必大家郝从近日的媒体上看到不止一遍了,这就是女明星刘嘉玲十几年前被强迫拍下的裸照,近日最先被香港的《东周刊》当作吸引读者眼球的猛料抖露出来,一时间香港纸贵,万众争睹为快。但不堪媒体骚扰的香港艺人们以此为导火索,一举掀翻了这家因此已名声大噪起来的周刊。但传媒业不乏前仆后继者,又一家媒体《3周刊》接过“赤裸”的大旗,重新刊登这张早已“著名”了的照片,在一期的杂志中对同一张照片刊登了4次(创了传媒业的纪录),并不再做技术上的遮掩处理,旋即脱销并加印,但也招来了更加激烈的责斥之声。  相似文献   

14.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15.
徐斌 《新闻实践》2014,(1):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应是忍俊不禁,第二想起的是一句古话:老虎头上拍苍蝇。谁胆大包天,敢拍这只胆大包天的苍蝇?这张照片被列为路透社2013年度最佳照片,我对它有三层意思要说。第一是反差。反差导致的戏剧性,是一切艺术引人入胜效果的法宝。这张照片的反差首先来自两个主体“身份”的悬殊:一个是世上最有权势的人,是森林里的“大老虎”,一个是最卑微最猥琐、人人可举手消灭的小苍蝇。  相似文献   

16.
枪声的警示     
有消息说,球星马拉多纳被“老伙计”解雇之后,新闻鼻特灵的老记们闻讯蜂拥前往采访“内幕”,虽遭拒绝仍不肯干休,惹得马氏火起,一边骂“蠢猪”,一边抄起枪支“横扫”,竟致使数名老记受伤云。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马拉多纳也太不象话,就是招你惹你了,也不能恶言相加,更不应向“无冕之王”开枪,这至少不那么文明、不那么人道吧。幸亏是汽枪,不然就要闹出人命案子,爆出特大新闻。而记者们呢,着实非同一般,为了抓“活鱼”,臭骂之下不退缩,枪口之前不畏惧,敬业精神何其了得,比起我们一些赶场子、泡会议,行必轿车接送住必高级宾馆食必山珍海味的仁兄来,是要高出一截。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九年六月初,沈阳市共青团员李树彤、李树格给我们寄来一张照片,反映了当地北陵公园游船售票处秩序混乱的景象。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暴露“阴暗面”会被敌人利用。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上有少数青少年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讲公德,这是“四人帮”横行十年造成的“后遗症”。刊登这张照片,可以对那些青少年进行教育,促进公园加强管理工作。六月七日,我们在《读者来信》栏刊登了这张照片。广大读者一致叫好。团市委  相似文献   

18.
黑枫 《新闻知识》2003,(2):37-38
一、慢速摄影在新闻摄影中的意义去年春节期间到越南观光,2月20日下午黄昏在河内市大街,突然遇见一位身上挂满了笤帚、刷子、鸡毛掸子等日用品的人。不用介绍便可看出,这是一位为了生计沿街卖小商品的双目失明者。河内是全世界拥有摩托车数量第二多城市,车流量很大,当这位盲人过马路时,我在对面用“傻瓜”拍了几个镜头。回来冲洗扩印出来一看,其中一幅照片有这样一种特殊效果:盲人面部是清楚的,下半身在行走时稍微有点虚动,他旁边急驶的一辆摩托车拉出来的虚线很富有动感。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张“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的照片,“动”和“虚”更烘托了这张照片所反映的主题——谋生者。总结经验,主要是当时光线较暗,我  相似文献   

19.
<正>在桓台县档案馆征集档案中有一张泛黄的照片分外引人注目,为抗美援朝老兵魏衍盖的家人捐赠。照片中探出车窗者正是魏衍盖本人,是他在朝参战期间驾驶一部前苏联产的“嘎斯”货运车从前线凯旋,从驾驶室内探身而出,欣然接受一位朝鲜大嫂的慰问的瞬间,被定格下的是双方递传一碗水的真实情景。此照是一位搭车的战地记者随机抓拍的,冲洗时还特意在右上角标注上了“抗美援朝”的字样。  相似文献   

20.
引言:由一个摄影家的故事想到的 1960年,民尔森·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这一年,一位叫凯文·卡特的英国移民的后代,出生在南非,后来他成为著名摄影家。 让凯文·卡特声名斐然的是他自己拍摄的一幅新闻照片一“饥饿的女孩”。这幅照片上那个赤身裸体、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正哭泣着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女孩身后不远处,一只兀鹰却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照片的新闻背景是:1993年,非洲苏丹发生大饥荒,凯文·卡特抢拍到了这张照片。当时的卡特拍完照片后,迅速赶走了那只大鹰。他看着由于大饥荒造成的此情此景,不由地独自坐在树下放声大哭。 “饥饿的女孩”写就了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非洲故事”。 1994年5月份,这幅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两个月后,凯文·卡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