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薛允升是沫末著名律学家。《读例存疑》是他精研《大清律例》的重要成果。此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法贵简易持平、有治法尤贵有治人、律例应当允协划一、刑罚世轻世重因时损益等法律思想,对清末修律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错例:近两年.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有空闲便翻开字贴,仔细揣摩。  相似文献   

3.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错例:杨厂长不孚众望,他上任两年来,带领大家开拓进取,使企业很快走出了困境。辨析:这里的"不孚众望"应为"不负众望"。  相似文献   

4.
错例:他在犯罪心理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其论文确为灼见。受到了与会同志的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5.
怪僻·怪癖错例:街道办事处刘主任提醒我们,杨某不仅怀有抵触情绪,而且性格怪癖,跟他谈话要讲究方式方法。辨析:这里的“怪癖”应为“怪僻”。“怪僻”与“怪癖”读音相近,但词性和词义均有所不同。“怪僻”属形容词,是古怪的意思,用于形容脾气、性情或性格的古怪,“僻”(pì)在这里本身就有“性情古怪,跟一般人合不来”的意思。“癖”(pǐ)指嗜好或特别的爱好,“怪癖”指古怪的癖好或嗜好。例句意在说明“杨某”的性格古怪,而不是说他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或嗜好,因此应当用“怪僻”而不宜用“怪癖”。《常见易错字词辨析》选摘@赵增秀…  相似文献   

6.
传诵·传颂错例:他的那首打油诗之所以在当地广为传颂,就是由于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反映了群众的美好愿望。辨析:这里的"传颂"应为"传诵"。"传诵"与"传颂"读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是刘氏家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左传>学多承自家传.文章从清代<左传>学面临的挑战这一大背景下探讨刘师培<左传>学的动力与成就,指出他不仅理清了<左传>学史上许多疑案,进而论证<左传>传经的合法地位;而且吸取今文经学的义例方法,为<左传>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构架.刘师培在<左传>学史上的建树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8.
奇葩·奇芭错例: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芭。辨析:“奇芭”应为“奇葩”。“葩”(pā)即花,“奇葩”本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如“奇葩异草“。又常用于比喻义,喻指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非同一般的人或事物。“芭”读bā,虽与“葩”字形相近,但却是指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现多组成“芭蕉”一词,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或这种植物的果实。由此可见,例句中的“奇芭”应为“奇葩”。乞求·企求错例:翟某在法庭上痛哭流涕,苦苦企求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辨析:这里的“企求”应为“乞求”。“乞求”与“企求”读音相同且词义相近,但用法有所…  相似文献   

9.
作为经学名家论定参释的《西厢记》版本,《毛西河论定西厢记》一向被视为考据家从文献学目的出发撰作的纯学术性著作。其实,毛奇龄所选择的"论而定之"的方式,通过对"词例"和"章法"的分析总结而探索文本风格,是一种介于考据与赏鉴之间的研究思路,他借此揭示出元杂剧风格浑朴和结构严谨之美的体例性及技法性因素,使毛《西厢》获得了文献学价值之外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10.
李小成 《兰台世界》2009,(11):54-55
在《易》学发展史上,王弼的《周易注》及其《周易略例》对后世的义理易学影响是深远的。在其论著的流传过程中,因其影响巨大而版本亦为繁多,本文仅以史志目录等文献梳理提要,明晰王弼《周易注》版本之流播脉络,以清学术之源流。  相似文献   

11.
清代杰出的音韵学、训诂学、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的著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著作《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学术界称为《高邮王氏四种》。论文简析了高邮王氏父子的学术成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高邮王氏父子和《高邮王氏四种》仍备受当代和现代学者推崇的观点,王氏父子迄今仍为治学的榜样,而他们的著作堪为当世学术的根柢书。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胡适和王重民两位先生对北京大学和国学研究的贡献,及二位在工作和学术上的交往,认为台北胡适纪念馆即将出版的《胡适王重民书信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可启发年轻人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王云五个人著述及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学术界兴起了王云五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王云五与出版、王云五与图书馆、王云五与近代政治、王云五与近代经济、王云五与近代教育、王云五与同时代名人等方面.当前的王云五研究虽已有斐然的成果,但仍有继续深入的空间和可待挖掘的方面,如:加强各领域中王云五的资料整理和系统性研究;深化王云五与同时代名人的比较研究及联合研究;重视王云五等为领军人物的近现代出版人群体的研究;融合多学科视域开拓王云五研究;王云五研究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4.
李君明  杨权 《图书馆论坛》2007,27(4):146-150
罗马耶稣会士利玛窦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入了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从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进京的西方传教士;而广东籍的南都南京的礼部尚书王弘诲,则是利玛窦此次北上的策划者与引导人.此次北京之行虽未能使利玛窦实现其接触神宗皇帝的目的,但为他后来的成功居京打下了基础,意义堪称重大.精神的投契与旨趣的相合是王弘诲与利玛窦结交的基础,帮助朝廷修订历法是作为朝廷高官的王弘诲把利玛窦引进北京的浅层动机,帮助利玛窦传教则是作为准天主教徒的王弘诲把利玛窦引进北京的深层动机.他对自己策划和帮助利玛窦进京一事讳莫如深,既是想维持其高官地位,也是想在对外战争的背景下避免“里通外国”的嫌疑.  相似文献   

15.
大元故河东廉访转运司奏差王公墓志铭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该志此前未见著录.由志文可知,王进所出之家族本女真完颜氏,因受汉风浸染,故又有王姓之称.至早于金世宗统治时期,王氏家族始授华州郑县罗文寨猛安,并世镇此地.志主王进(完颜忽察席),生于金宣宗贞祐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  相似文献   

16.
王晓玲 《大观周刊》2012,(48):319-320
《卖报童》、《戈壁摇篮曲》是王连三作曲家中期的两部作品,两首作品深刻的反映应了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在曲式结构上也不尽相同,都极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大提琴,不少学生演奏了太多的外国作品,对外国作品的把握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比较清晰地表现出来,对于中国作品反而不能抓住乐曲中中国民族的、优美的意境,更不谈对这些作品有更好的艺术表现。在这里,以王连三的两首大提琴曲《卖报童》、《戈壁摇篮曲》为例,在音乐分析及大提琴教学方面为音乐学习者们在整体和细节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鲍廷博与汪启淑都是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因为向朝廷献书,故被列入四库馆"献书四大家"之中。作为徽籍寓杭商人,也曾发生过一桩借书公案。  相似文献   

18.
《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一书中,对现代几位重要法国汉学家杜乃扬、戴何都、马伯乐、伯希和、戴密微的注释失之漏略。有鉴于此,该文对上述诸人分别立传,力求比较详细、准确地叙述其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以及各人与胡适、王重民先生的渊源关系,以弥补该书相关注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王充两度担任文书档案官员,在他两次任职的离职期间,撰写了84篇20余万言的《论衡》.王充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见识、渊博的学问、非凡的写作才华,能给从事文书档案史学工作的人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1951年4月间,时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的王重民先生给嘉兴图书馆副馆长汪大铁写了两封信,讨论近代著名藏书楼浙江湖州南浔嘉业堂藏书的接管与整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