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诗骨 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又称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2.
悟,觉也。它是禅宗通向那神秘的深不可测的“无意识”领域的门限。严沧浪从这里得到启发.提出诗的“妙悟”说.认为“妙悟”是把握艺术本体的法门。笔者悟“妙悟”只悟出三层含意:一、“第一义”之悟与“造物之悟”在引禅喻诗过程中,沧浪谈到禅与诗的共同点,禅、诗与书、理的相异处,报出了“第一义”之语与“透彻之语”.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这是构建“妙语”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沧派认为禅与诗有很多共同点,因此,引禅翁诗可以“说得诗透彻”。学诗和参样一样,首先在于把握其“真谛”。参禅在于把握“第一义”(…  相似文献   

3.
链接资料     
诗无达诂。图解文字、逐字逐句释意、讲白讲深讲透的古诗文教学都是不足取的。“诗有三本”。即:“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意象是诗的关键.意境是诗的灵魂。想象.则是意象在学生头脑中“呈象”“举象”.而后直抵诗作灵魂的唯一途径。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通过从诗教的内容,“思无邪”、诗教的手段.“兴观群怨”、诗教的目的,“温柔敦厚”等方面可以对孔子的诗教观作系统而又深层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闲适诗为研究对象.阐析白居易闲适诗的内涵,“闲适”包括闲境、身闲适、心闲适、忘适四个层次;将白居易的闲适诗分为“自适”与“适俗”两个方面的内容.从雅俗、世俗、庸俗三个角度解读白居易闲适诗中的“尚俗”问题;进一步解读闲适背后白居易思想内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有“诗言志”与“诗缘倩”两说.素来为诗论家所关注,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个人兴趣上的差异,两说的推崇者往往各据一端而大格征伐。其实,以诗为本体而论,言志与绿倩两说并不相作.乃一体两翼。好诗皆情志兼备。所不同的在于,就每一诗而言,情与志两者各有侧重。但历来诗论家答重“情”而轻“志”.以为“志”诗重理,重理则“无诗昧”,故不敢标榜。但有识之士,深入诗之堂奥,就会发现,诗中之“理”应藏于诗内,为整首诗的诗境所出,不必用有理性的语言直接道出,不是直白地说“理”。所谓“理无形而藏密,言有文而行远。”(…  相似文献   

7.
夏艺 《语文学习》2010,(1):34-35
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爱情如歌”单元中的《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经典爱情诗.诗中虽然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作者通过“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意象来否定一些爱情观。  相似文献   

8.
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几点尝试安徽万安伦1.坚持“每日一诗”.学生自教自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1989年起.我开始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实验“每日一诗”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天早自习安排一个同学教读事先抄在黑板上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大体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加强朗读训练,注意读出情感,练习背诵及默写。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踏歌”、“不及”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2.从诗中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了解本诗...  相似文献   

10.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此诗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该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其中值得品味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在教学该诗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诵读诗歌。2.分析诗歌中抒写的景、情、理及其完美融合,感悟诗歌。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扣住“品读、感悟、创造”这条主线,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认识两首诗中的生字,正确读写“蓑”“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运用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相似文献   

12.
古人关于文体的认识散见于诸多特定的范畴之中。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意格”说中蕴藏着古代文论家的文体现。谈论诗.离不开“格”.正如谈论诗离不开“意”一样。也由于“格”的义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意话语同诗格话语在古代诗文之论中常常交替出现,甚至以“意”为“格”,意就是格,格就是意。  相似文献   

13.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相似文献   

14.
郑玲 《教育艺术》2009,(10):56-58
南宋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文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没有生活的积蓄.没有语言的积累.没有文化的积淀.就没有倾吐的质朴无华.没有表达的真挚独特.没有情感的韵昧隽永。我尝试着把学生带到“诗外”.让他们博观,让他们厚积。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首先作为一个哲学名词,是十七世纪唯理论哲学为证明“存在本质”的终极真理而引人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后来泛指关于存在的本质及其特征的研究,1934年,”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中,首先把“本体论”概念引入学批评.从而引起了学批评的革命性变革。兰色姆认为,学研究的对象只应当是诗的“本体即诗的存在的现实”.诗歌既有逻辑的构架.也有各部分的肌质,“如果一个批评家,在诗的肌质方面无话可说,那他就等于在以诗而论的诗方面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16.
崔嵬 《文教资料》2009,(36):20-22
关于柏拉图的诗教态度.历来均以为柏拉图站到了哲人一边,与诗人作对。然而。柏拉图的诗人面容对这样的解释提出了反对。本文拟解读柏拉图论及“诗”的重要作品《伊翁》,理清柏拉图对“诗”的一个批判层面,即苏格拉底对伊翁的讽刺与挖苦并不是针对“诗”.而是对技艺的迷恋的批判,旨在为全面理解柏拉图对诗的态度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阐述了诗抒发情志,观察社会,结交朋友,讽谏怨刺的作用。这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其实,“文以载道”.“文”也“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点,在教材阅读教学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但是,在平时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训练中,许多老师似乎忘记了阅读材料的这一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做题讲题上,既浪费了一些精彩的阅读资源,也难以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对许多优秀的阅读素材,发掘其“兴、观、群”(从正面教育引导出发,可以暂时放弃“怨”)的价值.应当受到重视并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8.
仿拟是修辞格之一.指故意模仿套拟某种既成的语言格式。仿拟诗是运用仿拟手法作诗.它属于杂体诗的一种.是作仿照前人有影响的诗篇.改动部分词句.使之变为一首有新内容和富于幽默感的诗。仿拟诗又称戏仿诗、依拟诗、套改诗和剥皮诗。仿拟诗如果写得好,能取得“旧瓶装新酒”,表情达意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三首现代名人的仿拟诗.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19.
杨丽 《学语文》2008,(6):54-54
古人云:“诗者,人之性情而已”。但性情并不等于诗.从“人之性情”到诗,这中间还需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即意象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20.
熊焕颖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65-68,71
选取加拿大著名诗人E.J.普拉特的意象诗四首,用欧美新批评的细读法以及“悖论”、“隐喻”等概念,对其予以初步探索。以期通过对这几首短诗的细读与研究,窥探到普拉特意象诗创作的一些风格特点,弥补我国在普拉特其人其诗研究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