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力量和威望,它受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影响,受法律保护,而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德性是教师真正拥有道德权威的关键。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对学生顺利进行德育的保障,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无形的力量。当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德性的失落使得教师道德权威备受挑战,这需要教师自身、教育有关部门、政府三方合力去应对。  相似文献   

2.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力量和威望,它受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影响,受法律保护,而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德性是教师真正拥有道德权威的关键。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对学生顺利进行德育的保障,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无形的力量。当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德性的失落使得教师道德权威备受挑战,这需要教师自身、教育有关部门、政府三方合力去应对。  相似文献   

3.
智能化时代深刻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样态,其给“知性”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给“德性”教育带来了一定风险,使作为“德性”教育保障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的教师道德权威陷入式微之困,具体表现为法理型教师道德权威、传统型教师道德权威、感召型教师道德权威这三种成分的式微。智能时代依托以大数据、算法为基础的智能技术进行教师道德权威的理性复归与重生势在必行。为此,需要捍卫法理教师道德权威,寻求使其合理合法之路径;复归传统教师道德权威,重塑尊师重教之风;强化感召教师道德权威,坚守教师道德权威之本色。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权威是学生对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发自内心的敬重而生成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但当前学校德育只注重对学生外在的纲常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机械操练与背诵,忽略了对其内在心灵品质的培养,使得道德本身所固有的权威被遮蔽或消解。究其原因在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性和道德意义的异化。因此,学校德育只有回归对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关照和德性的养成,才能让道德本身所固有的力量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教师权威是外在的教师所拥有的权力和内在的教师所具有的威信共同作用的结合体,是教师所拥有的使受教育者信从的力量。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与解读会影响教师对自我权威的认知,继而影响其对自身权威的塑造、表现与发挥。中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可概括为四种,即知识传递者、道德引导者、学生监护者和知识分子。四种不同的角色定位分别对应了四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权威类型,即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而倾向于不同权威类型的教师对教师权威便明显有着不同的诉求、期待以及表现。  相似文献   

6.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最有威望、最令人信服且使人自愿遵从的道德力量或道德影响力,具有文化内隐性、道德感召性、实践转化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教化价值。从伦理维度审视教师道德权威,发现当前德育实践中出现了去伦理化倾向。要改变这一倾向可以采取措施:基于唤醒传统文化中积蕴的教师道德权威,促进教师对自身道德权威的伦理认同,在德育过程中培养教师的道德权威,构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7.
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格,德性需要培育。针对学生德性缺失的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学德性培育的思路、方法与途径。主要包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实施"责任性"教学,实现道德引领;创设自主课堂,提升学生道德认识;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道德意志;建构师生有效交往,浸润学生道德情感以及整合德育力量,共同促进德性养成等。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善是教师必须拥有的基本道德。“善心”是建构教师德性的基点,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意识。在当代整个社会都在呼唤道德回归的大背景下,研讨教师尚善德性对学生的影响,让教师的善心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让教师的善行去引领学生行为,尤其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师德性是教师将职业道德内化为道德自觉时所形成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伦理精神。教师德性能够唤起教师的职业良心与道德自觉,赋予教师强大的精神动力,能使教师获得社会、学校与学生的认同。当前,教师德性建设面临道德理性缺失、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为此,应探究教师德性规范发展的方法路径,以提高教师的德性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是使学生信从的力量。它在文化中孕育而生。又在文化变迁中发生着微调、重构和转向。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权威的真正确立,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当的教育权力由教师权力和学生权力两部分组成,批评权属于教师正当的教育权力。教育部赋批评权予班主任反映了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的现状,这是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追求绝对平等的后果,同时也有其现实根源。师生间应绝对平等的理念并非不正自明,我们也不能因现实教育中错误批评的存在而否定批评本身。师生之间自然地存在差异,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及批评是好的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富有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承认老师合理批评存在的必需,以消除目前道德教育可能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个伦理事件,师生关系是追求道德完善的伦理关系。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将失去伦理实体的作用,知识传授被智能机器替代,师生之间失去地缘、业缘和类血缘关系,面临着伦理风险。师生关系的伦理意蕴是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人与人道德伦理的风向标。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守住师生关系的伦理底蕴,建构师-生-智能机器共在的伦理空间,以"爱"为重要交流方式,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道德传授提供伦理保证。  相似文献   

13.
师爱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以毛蓓蕾老师的“大爱精神”为典范,倡导全体教师要以做好教育服务为第一宗旨,坚持把宽广博大的爱施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始终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情感。“大爱精神”已成为三中心小学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逐步探索出一套学校德育发展的新路子——少先队工作自动化、家庭教育课程化、课堂渗透体验化、优质资源整合化以及品牌特色辐射化。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动力就是教师工作的动力,是由教师职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复始地运行和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无数分力融合而成的合力。它由需要、兴趣、意志、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构成。内部动力是与教师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均相联系的动力。外部动力是与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等因素而形成的动力。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兴趣、爱好、情操,乃至影响他们的全部个性品质。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文化选择的意义在于影响到大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变迁以及学生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文化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和大学发展需要来选择,同时也体现出从一元选择转向多元选择、从封闭式选择转向开放式选择的特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文化选择还有引导大学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样式、提高教师选择能力和鉴别能力、影响学生文化发展的功能。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需要从大学教育理念进行文化选择、在大学课程实施和德育活动中进行文化选择、提高教师文化选择的能力、促进高校的开放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评教"评价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教师应该努力做好心理调适,认知教学中的师生伦理关系,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坚持教师的道德原则,坚守教师的道德规范,自觉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境界,才能起到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师问题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教师问题行为,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产生的原因。当前教师问题行为主要受到教师的角色迷失、教师的素质、学校管理因素、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内部压力、社会背景因素等六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教师以及社会既要认清教师问题行为的因素,又要采取得当的预防和纠正措施,从而有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有序进行,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始发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师范生思想道德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道德蕴涵着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对于改进和完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认真调研当代师范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功能,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