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朗读”     
提到“朗读”,很多教师自然想到“朗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品味”、“读写结合”等等。这些的确都是“朗读”的重要内容,但“朗读”还有一些重要内涵常常被教师忽略。一、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朗读要求见下表: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摘     
“朗读”能“轻声”吗?常见一些报刊出现“轻声朗读”或“小声朗读”的说法。这种课堂术语欠科学。《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注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大纲》对“朗读”的要求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可见《大纲》和《词典》对朗读发音的要求注释是统一的——清晰响亮。响亮即(声音)宏大。所以,朗读就必须是大声地读,既“朗读”就不可能是“轻声”。当然介于朗读与默读之间的“轻声读”是朗读向黩读的过渡阶段,不应混为一谈。摘自92.1《小学语文教师》慕宏文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入,朗读教学已成为一个热点。面对“读”领风骚的热闹来一次冷思考,我们会发现,一些朗读指导注重形式,注重技巧,忽视学生内心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交流对话的体验,以致朗读成了有口无心的“假朗读”、蜻蜓点水的“浅朗读”、矫情做作的“伪朗读”,甚至是雁过无痕的“空朗读”。显然,这几种朗读现象,偏离了文本的内涵与情境。  相似文献   

4.
朗读教学存在“五大缺失”,即教师示范朗读缺失,朗读基本要求缺失,学生个性朗读缺失,课堂“机会均等”的缺失,学生朗读实践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就小学阶段而言,朗读相当重要。从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到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强调朗读。朗读“价廉物美”,朗读不难操作,按理课堂上的朗应该“大行其道”了。可教学现状恰恰相反。课堂上体现以“读”为主的,简直凤毛麟角。大量充斥课堂的,还是分析法、问答法,现在时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也走入了误区,把朗读搁置一旁,使得朗读“叫好”但并不“叫座”。有必要对朗读作一番多元解析,使朗读真正在小学阶段发挥充分作用。一、从“说文解字”看朗读朗读是什么?朗读有什么重要意义?重新作一番审视还是有必…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指导,使学生能有滋有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让读“爬坡”。  相似文献   

7.
朗读存在着外显形式与内隐机制,要辨析朗读中“声”与“音”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与关系.“有感情地朗读”有追求朗读情感化、情绪化的倾向,不能体现感知、情感、想象与思维等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规律,应用“用心朗读”取代“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指导中不能把态度当作情感产生的条件,而要通过艺术形象将态度化为情绪、情感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朗读个性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朗读训练的现状 ,我们应彻底从“统一要求”、“整齐划一”式的朗读中走出来 ,不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 ,强化朗读训练的个性策略 ,从而使朗读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王波 《山东教育》2009,(11):23-24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以贯之的重要目标。每堂语文课,老师们部在竭尽所能地落实“有感情地朗读”。但不少课堂因教师对“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有误,朗读训练存在偏差,造成朗读教学质量不高。这里,略举几例,与大家一起思考。  相似文献   

10.
特级教师薛法根用其简约语文的教学新理念打破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频繁出现“以讲代读”“以机代读”“以默读代朗读”这些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朗读教学现象。有效的语文朗读教学应该将有声的“品”“导”“演”“悟”作为朗读教学的线索,将这“四字”朗读教学贯穿整个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从文本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内心的世界以及智慧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语文课堂是要朗读的。但是观察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无遗憾地发现,有的朗读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朗读则与阅读脱离成两张皮,有的朗读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有的朗读形式单调,水平低下。因此,要想使朗读不沦为“喊”和“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朗读与品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语文讲读教学中的传统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有不少还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讲解、朗读和背诵等形式,深入指导,强化训练,学生才得以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美的语言便会脱口而出。“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中围绕朗读做文章:备课先备“读”,讲读多练“读”,时刻不忘“读”,自始至终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得“金”。那么,怎样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我的做法是:巧妙创设情境朗读,讲究朗读教学艺术。一、巧妙创设情境朗读(一)配乐曲朗读,烘托情感。配乐曲朗…  相似文献   

13.
谈“朗读”     
提到“朗读”,很多教师自然想到“朗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品味”、“读写结合”等等。这些的确都是“朗读”的重要内容,但“朗读”还有一些重要内涵常常被教师忽略。一、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朗读要求见下表:二、“正确”、“流利”、“有感情”(一)“正确”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指坚持用普遍话朗读,读准每一个音节的音、韵、调;注意轻声、儿化、语流音变,做到发音清晰、响亮;不唱读,不错读,不添读,不重复读,不跳读,不破读;读出长句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以及段落之间的停顿。教师…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朗读的“火”?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这种“整个心灵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朗读的“火”。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淀语感的重要前提,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艺术,也是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线。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善于点燃朗读的“火”,让朗读“火”起来,让童心“火”起来,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使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  相似文献   

15.
顾春霞 《考试周刊》2010,(14):67-68
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朗读。朗读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弱化、边缘化朗读”和“朗读机械化、模式化”问题,充分认识朗读的意义,改革评价方式;激发朗读兴趣,丰富朗读形式;优化朗读方法,注重体验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诗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底线。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文本解读方法。然而,冷静地审视朗读教学的现状,由于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缺乏总体的把握和科学的调控,朗读教学陷入了种种误区,或“浮光掠影”,或“越俎代庖”,或“滥竽充数”……教学效果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8.
“读”乃语文教学之根,只有“读”才能让语文课回归自然还其本色,才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吮吸智慧的琼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但不少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有声朗读,而忽视学生的“无声朗读”。笔者认为,语文高效课堂更需要的是“有声朗读”与“无声朗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  相似文献   

20.
王其华 《四川教育》2006,(10):38-39
什么是朗读的“火”?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这种“整个心灵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朗读的“火”。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