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2.
感觉通感,即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尽管中英之间存在着诸如语言,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中英诗歌中的感觉通感却十分相似,本对中英诗歌艺术中的感觉通感进行了分类并作了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情感通感认知模式是使抽象的情感附着在具体的感觉上进行表达的认知模式,二者具有牢固的联想关系,而这种联想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相似或相近的基础上。通感这一认知方式主要是体现了作为始发域的感觉同目标域情感之间的特殊联接方式,事实上情感最终还是以隐喻和转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情感的通感认知模式分为隐喻性通感和转喻性通感。  相似文献   

4.
"通感"的认知性立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1):103-106
通感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通感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指出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的相识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联想推理机制有着总体的共性和民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通感是人类认知领域中复杂的心理认知现象之一。研究探讨通感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通感的基本认知规律。以心理空间理论以及后续发展的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研究探讨了某一感觉特征在心理空间是如何进行相互投射,各项信息在合成空间中的创层结构中怎样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这一感觉同另一种或多种感觉的相互连通造成了词语表达的语义变化以及新的意义的产生,由此揭示出通感的形成机理及其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6.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在产生某种感觉时,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比如,看到红色,就会产生暖的感觉,看到蓝色,就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人们通过心理习惯的作用,可以由颜色联想到温度,由声音联想到形态,由冷暖联想到轻重等等。联想、想象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8.
钱秀琴 《现代语文》2007,11(10):25-27
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口舌鼻,为此人就有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心理感觉等不同功能的感受.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使其产生相通,往往会启发人的联想,产生别样的感受,人们习惯上把这种连通叫做通感.  相似文献   

9.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方式。过去研究者主要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现今随着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对通感现象的认识,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对通感这一艺术方式的表达功能进行探讨:运用通感,在语言的无能区,可抒难写之情;可恢复语言的原初形态;可以刺激读者的感受,引发丰富的联想。  相似文献   

10.
通感是文艺创作中有待开发与耕耘的领域,是需要用心去探寻的艺术珍宝。通感是什么?它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自然地联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暧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所以前者常被称为暧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诗歌语言中“通感”的运用,有很多相同的表义功能。文章通过对英汉诗歌语言中通感的比较及分类分析,表明世界各地人们修辞思维的共通性,以及英汉诗歌在通感运用方面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2.
本从词汇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入手,分析、对比英汉语词汇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的差异。作主要从外延相同、内涵不同;外延不同、内涵一致;外延和内涵都有差异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减轻其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释义相同而深层涵义并不完全相同的词汇,这些词汇在语言交际和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误解。这篇文章就概念意义基本相同、内涵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英汉词汇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以发现其差异所在,以便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和跨语言交际中,能注意和避免由相关词语所导致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汉英“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的物理属性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反应。特别是赋予的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红”、“白”两种颜色分别是汉英两种文化各自的崇尚色。它们的象征意义有同有异。通过分析“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异同,探究出隐藏在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颜色词汇。  相似文献   

15.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对缤纷的颜色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涵义,从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颜色词汇。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颜色词可能会赋予不同的文化涵义。这就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词方面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释名》中的"窭数"、"隆强"、"棳儒"等三个衍音联绵词的考释,提出了考释衍音联绵词的方法:通过字义或语源义的考释判断衍音联绵词,并初步确定其主要音节和衍生音节,然后再从音理上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以利用汉语通语中旧有词形,赋予其全新的意义,以及凡回族使用而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未曾检索到词义为标准,界定回族自创词,并将这些词语作了释义,以期为词汇史的研究和辞书的编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的复合词是一种提示性的复杂符号。在这种符号序列中,其能指既有能指形式也有能指意义,而且能指意义对词的所指意义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文章着重分析汉语复合词中所指对能指的要求以及指意义对所指意义的提示方式,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关系的分析为把握词义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汉英语都有丰富的植物词语,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等的不同,由同一植物所引起的联想意义往往不一致,因而形成了英汉不同的植物文化。文章对比了汉英同一植物词语的联想意义,探讨汉英植物文化的差异,了解这些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