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史》书中史实讹误颇多。兹就翻检所及,对中华书局本《元史》忙兀台、也速儿、乞台和伯颜(蔑儿吉氏)诸人列传的错误订正如下。文中每订误一处,均标明题目,其下注出原文页码行数和卷次,以便读者查对。 一、失载忙兀台父 页3186行11卷一三一《忙兀台传》: 忙兀台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影印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者常备的重要文献,其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更是研究相关文化史实的必备之书。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中华书局影印之阮刻本为底本,出版了《十三经注疏》的标点本,并以简繁两种字体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印行,为研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其中的《春秋左传正义》存在诸多不当之处,现予以考校以资研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勇 《图书馆杂志》2008,27(5):73-75
通过对<北齐书>版本异文和相关史料考证,举证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北齐书>文字、史实等疑误十余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与中华书局两位编辑同仁张忱石、许逸民合作,编撰《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选辑有关唐人传记之书八十六种,其中即有《旧唐书》、《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我们在采用这两书时,将两书互校并与他书比勘,发现人名讹误者甚多,后就由我起草,合撰《两〈唐书〉校勘拾遗》一文,刊于《文史》第十二辑(1981年9月)。此文就两《唐书》之人名错误及互异,举有八十馀例。此后,八、九十年代间,又见有若干论文谈及两《唐书》之误者,如卞孝萱《新版点校本〈旧唐书〉校正一百例》,丁鼎《两〈唐书〉校读札记》,吴在庆《读新旧〈唐书〉札  相似文献   

5.
一辙之误     
《文献》2006年四期,刊万芳珍同志《〈明史〉人名勘误二则》。其中一则,指出1974年第一版的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列传第二十五(卷一三七)中,人名专用线使用有误,并延及1985年中华书局第一版之《明史人名索引》。即把祖孙之"孙",误为姓氏。云:"俱当  相似文献   

6.
元顺帝时,在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元朝修成了辽、宋、金三朝的断代史,其中的《金史》被后世学者们认为是此三史中错讹最少、最审密翔实的。自《金史》修成后,历代学者都进行过校勘订误,加以中华书局的校勘考证,使《金史》更加完善,故现行的中华书局1975年版《金史》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是仍偶有错讹,本文即是对中华书局本《金史》中所发现的错误进行的勘误。  相似文献   

7.
《项羽本纪》《正义》:音佳。顾野王云青白色也。《释畜》云:“苍白杂毛,骓也。”(中华书局本,334页/3行,下同)按:此为史文“骏马名骓”的注文,“音佳”为“骓”字注音,“佳”字当为“隹”字之讹。中华书局校点本所据底本金陵书局本原不误,中华本当系排印之误。 《律书》《正义》:蕤音仁佳反。(1247/1)按:“佳”字有误,金陵书局本原作“隹”,是也。中华本亦系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8.
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和王 为总裁的《元史》前后经过了两次纂修才最终完成。第一次纂修的时间为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至八月癸酉,第二次为洪武三年(1370)二月乙丑至七月丁亥。第一次纂修结束时,监修李善长、总裁宋濂先后各上了一篇《进元史表》,李善长的《进元史表》由于《元史》的刊行得以附之以传,宋濂的《进元史表》则因载入其文集中而流传至今。如果将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书店据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五史》影印的《元史》卷首李善长的《进元史表》和宋濂的《进元史表》作一对比,我们会发现两者所列的“本纪”和“…  相似文献   

9.
《诗经原始》的初刻本为陇东本,后来有云南本,目前通行的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云南本、点校本与陇东本在文字上多有不同。这些不同,有些是云南本和点校本有根据的校改,有的则是新产生的误文。点校本中的有些误文与云南本文完全相同,是承袭云南本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于1983年出版的王文锦校点《大戴礼记解诂》是研究礼学的重要典籍,但存在校勘、标点不当之处。或由于据误本录文,对校疏漏;或不明反切而误点;或引文误断起迄;或书名标点不当;或词语理解有误,句子被点破,文章试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1.
邵春驹 《图书馆杂志》2011,(4):95-96,54
中华书局点校本《梁书》于文字校勘用力甚勤,实为迄今为止之最佳版本。然其中仍有可商之处。今仅就其若干职官名词之误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相较于《四库全书总目》的优长状况及程度的认知,尚多属臆测.本文在系统比勘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和相应文渊阁本书前提要的基础上,录列书前提要优长处多则,并作辨证,以见《总目》之误.经统计,两种《易》类提要差异间所呈现之正误状况,亦略可确知.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三《高后纪》":六年春,星昼见。夏四月,赦天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祭祀志》"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标点应作"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不"通"否"。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称明人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在明季说部之中,犹为质实”。该著记述宏富,辨证史料,内容翔实,基本可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指出《涌幢小品》本身和点校存在的问题有因形近而误的两则,因不懂史实而误的一则;并对《涌幢小品》的三处之误进行了爬梳,校订其正误。  相似文献   

15.
清末陆心源(1834——1894)辑撰的《宋史翼》一书,为近代学者所推重,中华书局1991年12月有影印本出版。该书补辑了《宋史》列传的不足和阙漏颇多,为治宋代史者必读之书。但其中亦多疏误。今笔者针对该书的缺失,分类举例加以校正,聊供读者参考,并就正于方家。 (一) 失误。指人名、地名、职官名及史实、时间方面的错误,例见:  相似文献   

16.
《汉书》卷七《昭帝纪》记载了始见于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的一项礼制: 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 匹,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 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服一袭,祠以中 牢。”(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第一册225页)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说:“‘正月’,《王贡两龚鲍传》作‘八月’。以《后书》刘平等传考之,‘八月’是也。详《王贡两龚传》。” 杨树达认为“正月”是“八月”之误,并说明有关论证将在《王贡两龚传》里展开。鉴于眼下最为通行的《汉书》校点本尚未采用杨说,而弄清“正月”是否“八月”之误的问题又有助于其他文献的整理研究,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六二《五行志》日:(太平兴国)九年,扬子县民妻生男,毛被体半寸馀,面长、顶高、乌肩、眉毛粗密,近发际有毛两道,软长眉,紫唇,红耳,厚鼻,大类西域僧。至三岁,画图以献。~①点校者于此条未出校勘记,然实有两疑误之处:其一,"乌肩"当作"鸢肩"点校本《宋史》之底本系据百衲本影印元刊《宋史》,且参武英殿本及浙江书局本作了校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中华书局校点本《通典》中对"靺鞨"的记载与北宋版《通典》进行对比,并结合《集韵》的记载,作者认为"靺鞨"在《通典》等唐代文献中主要写作"靺鞨",其读音很可能是"wa jie",而"靺鞨"则由于《太平御览》对"靺鞨"读音的误注,以讹传讹并最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9.
《谗书》是晚唐文人罗隐所作杂文文集,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和重视。它由作者亲自编定。在历代传写过程中,其第五卷可能一度佚失,后由人用罗隐其它作品补入其中,以足其数,传承转刻,而成现在通行本的编次情况。兹取中华书局1983年本《罗隐集》中《谗书》,利用其本身的矛盾,并参有关史实,略作考辨,以证明今本《谗书》第五卷非罗隐本人最初编定本。  相似文献   

20.
<正>清代嘉庆著名学者沈钦韩学问淹博,识见深广,所作大著《王荆公诗文沈氏注》,广引群书,旁采众说,是研读王安石诗文的极佳注本。然而其中也间或评说不当,偶有疏误。后学之人于此自当不需为其避讳,而应正本清源,以作补苴之说。其疏误之一,是在注释王诗《和王微之登高斋》时,说李壁注王微之为王皙为错,应该是王贽(《王荆公诗文沈氏注》,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7年9月,页24)。对沈钦韩的这一个疏误,近年已有李之亮先生加以精彩辨说:此王微之实是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