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昌才 《初中生》2008,(2):64-65
除夕本是万家团聚、喜气洋洋的节日,可是,对于那些奔波功名、流寓江湖的游子来说,由于处境不同,心境也不同,有新春的喜悦,却更多的是嗟叹.当然也正是在这种人在天涯、有家难归的艰难苦况中,思家念亲之情便显珍贵,也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2.
刘英波 《重庆师专学报》2013,(1):115-118,132
金銮是明代中后期一位独具特点的散曲家。关西的生活经历、南京的特殊环境、任侠喜谑的个性使他的散曲创作呈现出清爽、谑讽、俗朴之风。其曲风既有别于元代散曲家张可久、乔吉辈,也与明代散曲家王磐多有不同,有其可称之处。  相似文献   

3.
有颜色的家     
家是温馨的,家是美丽的,同时,家也是有颜色的,有时会变红,有时会变黑,会变绿,会变紫……当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家时,会发现它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而是随着年龄、时间、心情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汉代赋家倡优论是由于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赋家及倡优而导致的误解。本文采用比较及统计的方法区别汉代赋家及倡优的不同,从本质上区分二者。倡优的本质是从事歌舞、戏谑的艺人;汉代赋家本质是一群包含从帝王到平民多样身份的才人。从政治地位而言,汉代赋家其中包括至高无上的天子,有服侍皇帝的郎官,有各类大夫,有王侯,有执掌州县的太守,县令,有各级属官属吏,也有乡官平民,有的赋家即使是平民也享受着特殊尊荣。汉代赋家绝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从智识的角度而言,赋家或是经学家,或是史学家,或是目录学家,或是文字学家,或是诗人,或是科学家,他们大多属于士的阶层。赋家的赋作继承古诗颂美讽谏的传统,同时也抒发个人情志。他们的赋有别于倡优的奉承取悦人主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汉代经说遵守师法、家法,但又是"有弹性"的。认识到汉儒在三家《诗》的传承过程中遵守师法、家法,是清代学者进行三家《诗》辑佚研究的基础。实际上,清代学者辑佚三家《诗》,在依照师法、家法进行归属时,又产生了一些分歧。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家《诗》本身亡佚已久的特点造成的,另一方面,辑佚者的辑佚思想和论述倾向不同,也影响了他们对于三家《诗》的认定。清代学者在进行三家归属时,也存在着诸多的纠结与无奈,他们既要必须贯穿师法、家法进行三家《诗》的辑佚,但有时又不是很彻底,甚至是前后矛盾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南北两大民间故事村的伍家沟村和耿村在生活故事上有很多文化内涵类似的地方,如它们对智慧的推崇,对家庭和睦、和谐、和美的提倡、倡导良好的人际交往道德等。但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所受文化浸染的不同,伍家沟村和耿村民间生活故事在文化内涵上也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为伍家沟村民间生活故事崇善,而耿村民间生活故事尚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家训”一类的著作、文章非常引人注目。它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耀眼夺目的文化遗产。“家训”,简言之就是父祖对家人和子孙后代的训示、教诲。“家训”是个统称,不同的人写的家训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家训”,也有的叫“家诫”或“家戒”,还有的叫“家规”“家教”“家范”“宗范”等等。  相似文献   

9.
好孩子广场     
小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住在城市里的人还可以根据各方面的条件来选择自己家所在的位置,比如哪里离学校近,哪里环境好,哪里交通方便等等,大多数人有了一个家后,就不会经常搬来搬去,因为搬一次家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呀。 小朋友,你们一定也想知道矿工叔叔的家是怎么样的吧?告诉你们,我们这里许多矿工的家是和你们不同的。因为矿工们不能喜欢哪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工程各子系统的共同目标。系统要整体优化,发挥达到目标的最佳效应,要求其内部的子系统必须协调配合同时又有明确分工。因此,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成为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课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家校合作的要求不同,所做的方法、措施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从法国家校合作的发展过程、家校合作的实践、特殊家庭教育指导、与家校合作相关的法律以及家校合作中各方的责任等方面的剖析入手,以期了解他国的经验,为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11.
先秦学者无不谈“内圣外王之道”。而对“内圣外王之道”阐发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既是三家的人格理想,也是三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三者都是以远古圣王修已治人之道为原型的。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而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生存区域与对时代的不同感受,又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存在着质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内圣外王”的原型、“内圣”之道和“外王”之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家》与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小说《家》,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却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崩溃。两部同名小说在取材上和在描写手法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主,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教育方式。当前,乡村学校的家校合作困难重重,家校合作的空间比较狭窄。乡村地区的家长教育方式千差万别,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也程度不同,留守、离异、丧偶、寄养等家庭情况更为复杂,尤其是一些有不良互动模式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巨大。实践证明,可以通过以家庭治疗为理论背景的家校合作方式扰动家庭互动模式,突破乡村地区家校合作的局限,拓展家校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家生死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生命是儒道两家在生死观上的共同观点,但两家探讨生命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儒家生死观的重心是“生”,首家生死观的重心是“死”。  相似文献   

16.
家本教育,即是指“以家为本”的教育,是一种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而是在家庭中进行系统的、按部就班的学习的教育形式。它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现在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已经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在中国目前也有家长尝试这种教育形式。一些研究者认为家本教育体现了与学校教育不同的学习观和教育观,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学习变革的前沿。王海润在《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0期撰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家本教育的情况。家本教育的兴起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是家庭因素。采用家本教育的家长都受过非常好的正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凡作诗填词,贵在创新,不落窠臼。对此,古代诗人词家深得个中三昧,同是咏愁,不同诗人词家的技法各别,即便是采用同一技法,其具体表现也往往同中有异,各尽其妙。古诗词常见的咏愁技法有: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家在乡村,庭院里有一块不大的花圃。每年春天,母亲都要撒些不同的花籽。要不了多久,姹紫嫣红的花朵便争奇斗艳地陆续绽开。蝴蝶和蜜蜂也赶来凑热闹。遗憾的是,那些美丽、鲜艳的  相似文献   

19.
李家成 《班主任之友》2013,(Z1):113-115
一个真实的教育问题,能激发人多方面的体验、思考与想象。身为教育研究人员,自然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而作为新世纪的家长,伴随着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则同时体会着家长的种种无奈、困惑,甚至是煎熬感。不同的家长、教师与校长,无疑会有不同的体验、认识、乃至于立场,因此也需要以合作的方式,清晰问题,理清思路,共同发展。在本文中,我试图回答的是:当下的中国,家校合作到底有哪些必须正视的问题?发展的可能空间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家的凝聚力是什么?是爱与责任心。这就是一户七姓大家庭的动人之处。有家真好,因为在家里享受了亲情、爱情;有家真好,也因为在家里得到了健康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