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羌族文化的传承和"释比文化"息息相关,释比是羌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震后社会各界对汶川的羌族文化和大禹文化保护备加关注。虽然很多羌族文化遗产受到损失,但政府和高校对其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理县释比戏凝聚着羌民族的情感与生命,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信仰,是研究羌族文化不可忽视的课题。文章从理县地区羌族释比戏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入手,分析和探索了释比戏的本质特征,以期呈现出羌族戏剧文化的丰富性特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一活态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掀开羌族《释比史诗》神秘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传承全靠释比,由释比一代代口传心授下来。释比说唱的内容就是一部部羌民族历史发展的史诗。由于误解与偏见,羌族史诗一直未能展示其容貌。笔者通过大量事实来佐证羌族《释比史诗》的客观存在,给羌族《释比史诗》一个公正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释比"是羌族宗教文化的传承者,在羌族人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为释比需要经过拜师学艺,最后通过"比格扎"仪式来完成身份确认。因此,"比格扎"是释比文化的重要传承机制,也是羌族宗教信仰特征的集中展现。本文以汶川县月里村"比格扎"为个案,描述和分析这一羌族释比的传承仪式,并在此基础上浅析羌族宗教传承机制的特征以及其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羌族历史文献整理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历史文献对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对羌族历史文献整理研究的内容与价值意义开展研究,从而拟拓宽历史文献学的范畴与概念,为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在传承与保护本民族历史文化上探索方法。  相似文献   

6.
羌族释比的占卜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是羌族传统信仰习俗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渊源于古羌时期的羌人社会生活与生产活动,而且还逐步渗透到了近现代羌族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释比占卜的表现形式透露出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遗风,它承载着该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变迁的痕迹,同时又映衬出该民族与周边民族在文化上的借鉴、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7.
羌族释比文化自身的宗教属性与地域特征是封闭的。但是在近百年的全球化进程中,羌族释比文化在近距离亲和汉藏文化,在远距离对话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潮流中,羌族释比文化以对话、亲和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汉文化也给予羌文化以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新时期国家对于释比文化的抢救与扶持,羌族释比文化得以传承数千年自今而愈发昌盛.这构成释比文化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也是其对于全球化、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共享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羌族释比与丧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经师的一种称呼,是羌民族社会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产物,这在古羌部落社会时就已出现。释比作为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等的主要传承者,在羌民族社会生活中有其极高的地位。受羌族社会之民俗信仰的支配,依照羌人的生死观,人死后,其灵魂永不消亡,生者要为其送别,由此也派生出繁多的丧葬形式。释比,自然也成为丧葬礼仪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巴绒"是羌族人祭祀歌舞女神"萨朗姐"的一种重要的祭祀性活动舞蹈,它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民族精神文明意识的重要通道。文章对羌族舞蹈"巴绒"进行简要概述,并从历史、生产生活、传统习俗、祭祀文化和多文化融合等方面考察了"巴绒"的文化特征,进而探析人文环境对"巴绒"文化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羊子以羌族后裔的身份言说羌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汶川羌》书写羌族历史,传承羌族文化,关注羌族的心灵史。羊子以个人的方式进入羌民族的心灵,思考现代文明与羌民族生存的关系,思考时代之波与羌民族生命的关系。羌的生存环境、生活画卷与生存状态,羌的心灵与性格,羌的信仰与习俗构成羌的文化世界。由此《汶川羌》成为羌族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11.
“秀山花灯”是渝东南少数民族保持迄今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她的独特在于祭礼活动与民间歌舞等综合为一体的原生态。她蕴涵着区域民族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人文意识,体现出这种土、苗、汉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的特殊价值。本文试图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角度,梳理其表现的艺术特征,揭示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论说她的传承规律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把“秀山花灯”这朵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奇葩,以艺术的解析推荐给社会,以期引起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羌族民间艺术是随着羌族社会不断发展而继承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传统工艺美术——挑花刺绣,是独具羌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云云鞋”又是羌族挑绣绣品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一部分,其上绣的纹样色彩风格独具。文章试从羌族艺术与羌民族历史沿革、信仰崇拜、民间风物神话传说等密切关系,对羌绣“云云鞋”的纹样色彩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地处白龙江流域的宕昌县藏族在服饰、民居、语言和信仰等方面均与其它地区藏族有明显区别,他们保留了一些古羌文化习俗,同时也深受汉文化影响,具有典型的"边缘性"特征,该地区长时间复杂的民族交往历史和封闭、险恶的自然环境是宕昌县藏族文化"边缘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都不同程度的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而且,对于本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因此每种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它深远的文化背景。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自然环境、民族特征、宗教信仰共同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而他的发展则是历史发展和人类对其加工创造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民歌,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苗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因此,确立区域文化空间,发挥民众主体和传承人核心作用对其进行"活态"保护是关键。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应利用地域文化空间,进行活态传承保护;发挥苗族主体作用,有效利用资源传承;重视传承核心主体,疏通传承保护渠道;施行多样保护措施,促进文化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羌地汉人作为羌地的特殊群体,在羌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钥匙"的角色,对开启羌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羌地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羌地汉人这一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有关羌地民族史的研究也主要以羌人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往往忽视汉人群体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羌地汉人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多彩的民间歌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其族史发展历程中,土家先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和外族进行着顽强的抗争,这个过程中土家族先民强烈的生存意向和行为象映像文件一样深深地刻进了该民族多彩的民间歌舞行为中。本文拟从生产劳动、征战和祈佑等土家族族事行为的三个主要方面,对土家族歌舞的生存意义进行研究,以作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全世界苗族最为集中、苗族文化最为典型的地区。这里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苗族舞蹈,这些舞蹈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对贵州苗族舞蹈进行审美探讨,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