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木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及其对照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来自专业队运动员)和普通专业学生进行人格素质测量,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体育教育过程与人格素质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体育与人格发展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体育专业四种典型类型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卡特尔16PF量表为测试工具,以高校224名体育专业学生为对象,探讨体育专业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人格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学习类型的体育专业学生在人格特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理论成绩和术科成绩都较优秀的体育专业学生突出的人格品质有乐群性、聪慧性、有恒性、敢为性和自律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人格是以遗传基因为基础在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环境的外因作用,当然也折射出作用主体的内因结构。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16PF的人格问卷的调查,研究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以及武术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时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间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女生,而且性情更温和热情;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其他两个专业学生心理更为健康,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表现的更为焦虑;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5.
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量表,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中国大学生资料进行了比较和评价,还应用其次级因素公式的计算结果,预测学生的行为特征,为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6.
徐平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3):312-313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全国4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组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中的教学关系及人际关系两个层面的特征,及其对不同专业师生间关系的影响。通过对两个专业学生各方面特点的差异进行对比与分析,提出师生关系在作用过程中,如何作出的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河南省体育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测查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体育大学生人格特征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人格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河南省体育大学生乐群性、敢为性、世故性、独立性等人格特征与专业间有显相关;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体育大学生在某些人格特征上存在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观察、调查等方法,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篮球选修课教学现状,对运动教育模式的含义、目标、特征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的理念和选修课特点对引入运动教育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该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具有优越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篮球选修课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际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该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确立在教学计划中应处的地位。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阐明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地位的变化;问卷调查法,调查了不同层次学生、教师220人,回收206份,回收率93.63%,对运动生物力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处地位的看法;查阅硕士学位点名称沿革的情况及运动生物力学应用科研方面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列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10.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2):F0002-F0002,F0003
1、体育教育专业(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及管理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体育与健康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具有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人格的根本目标。在施行新课程的教学中从根本上转变中学生上体育课的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学体育课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本文以濮阳市第一中学二年级体育课为样本,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教学实践法,对实践中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评价和记录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注重在发展和变化的学习过程的学生评价,注重及时评价与反馈。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Background: Fitness testing is a commonly appli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implemented in both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E). Many teachers believe that by using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ests, they are abl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feedback regarding their fitness status, and furthermore, increas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later in their lives. However, empirical evidence concerning students’ affective responses during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is limited.

Purpose: The primary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joyment and anxiety differed betwee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and PE in general. In addition, the measurement invariances over time and between Grade 5 (aged 11–12) and Grade 8 (aged 14–15) groups were determined.

Method: A total sample of 645 Finnish Grade 5 (N?=?328, 50% boys, mean age?=?11.2, SD?=?0.36) and Grade 8 students (N?=?317, 47% boys, mean age?=?14.2, SD?=?0.35)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Series of multi-group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test the level of measurement invariance between general PE and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and between age groups. Strict factorial invariance was supported for both enjoyment and anxiety scales allowing for latent mean comparisons. Latent mean differences were studied using z-tests.

Results: Grade 5 students perceived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s of enjoyment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a higher level of somatic anxiety in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compared to general PE. Additionally, for Grade 8 students, levels of enjoyment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somatic anxiety and worry higher in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than in general PE. Furthermore, enjoy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somatic anxiety and worry lower among Grade 5 students compared with Grade 8 students in both contextual PE and during fitness testing class.

Conclus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joyment were lower in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compared to PE in general. Additionally, students perceived lower levels of cognitive anxiety and higher levels of somatic anxiety in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than in general PE. It is noteworthy that students might not significantly dislike fitness testing per se but instead have significantly more positive affects towards PE in general. Generally, practitioners conducting fitness testing lessons are encouraged to embrace different strategies such as fostering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or promoting mastery climate to facilitate enjoyment and diminish anxiety.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性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对我国速度滑冰心理选材和性格培养提供依据,采用“WT运动员性格测量表”的测试的方法,对我国部分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性格的整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不同地域、不同训练年限优秀速滑运动员分别在坚韧性、灵活性、兴奋性个性特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优秀速滑运动员的性格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省市运动员通过参加大型比赛,在创造了优异的成绩后可批准相应的运动技术等级,体院大部分学生无此机会如何定运动等级?过去体院学生只要在学院比赛中取得相应的成绩即可(指二、三级),而仅有的比赛并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综合评定的方法.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刻苦地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水平。在已达二、三级水平的学生中抽样测试,从8项指标中确定出技术和身体素质的达标基准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今后综合评定运动员等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晓芳  任向阳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4):461-462,480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体育运动偏好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差异不显著,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呈正相关。因此,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如何去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将是衡量高校体育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化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提升高职学生人格及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利用自编体育锻炼行为调查问卷、人格量表及人际关系量表对新疆1 659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探究课外体育锻炼对人格发展及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高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锻炼时长、锻炼频率、锻炼次数较为合理;高职学生的人格及人际关系水平存在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性;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人格及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与人格发展呈现正相关,与人际关系呈现负相关。建议:新疆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及鼓励,通过积极的引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及人际关系水平的提高,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五态性格量表,对体育专业、文史专业和理工专业大学生的性格进行测验,结果显示,少阳性格是体育大学生的主流性格,男体育大学生比女体育大学在少阳性格上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不同教学模式前后的人格特质各项指标的测试与分析,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健美操教学模式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9.
动用可比性原则,将2000年福建师大学生与同期的福建省大学生就身体素质进行横向对比,并与1995年的福建省大学生及全国大学生进行纵向对比,结果发现福建师大学生总体的身体素质水平呈显著下降状态,对此,学校应该重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及健康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