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知 ,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 ;行 ,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明代哲学家王守仁 (王阳明 )提出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1 ] (传习录上 ) “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 ;行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实验,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应用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出:"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陶行知先生曾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大致意思是:实践是获得认知的  相似文献   

3.
行是知之始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  相似文献   

4.
明代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生接受文明礼仪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一生积极倡导"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教学做合一""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育人理念,陶行知认为:"实践活动"蕴藏能力培养:越是实践活动课,越能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更能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合作"的效果比形式更重要。于是,笔者试图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入手,催开教育智慧之花。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濬。读大学时,因信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故改名为“陶知行”。43岁时,由于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而又改名为“陶行知”。陶先生的改名,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转变。他曾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又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些精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与之一脉相承。本文就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活动中的创设情境、指导方法、促进合作、倡导反思几个环节运用陶行知"行知"理论取得的实效,结合相关的活动课例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9.
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笔者深信,“动态·跟进·生成”教学主张深植于长期滋养自己专业成长的“土壤”里。本文从课题的提出、核心词的界定、研究现状与价值、教学主张的提炼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展开了讨论,通过提炼、验证、完善、发展教学主张,构建了“动态·跟进·生成”教学主张的教学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笔者深信,“动态·跟进·生成”教学主张深植于长期滋养自己专业成长的“土壤”里。本文从课题的提出、核心词的界定、研究现状与价值、教学主张的提炼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展开了讨论,通过提炼、验证、完善、发展教学主张,构建了“动态·跟进·生成”教学主张的教学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正>"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当我们再次研究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些理论时,发现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最新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  相似文献   

13.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当我们再次研究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这些理论时,发现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最新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4.
张有东 《湖北教育》2003,(22):62-62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由此可见,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工作是学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素养的过程,更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前进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论断,并积极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形所成"的精辟教学言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  相似文献   

16.
行是知之始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霜风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  相似文献   

17.
张文爽 《家长》2021,(1):16-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这句名言放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上再贴切不过了.但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育儿的大道理知道了一箩筐,但最后却沦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家庭教育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仍然不得要领,甚至怀疑是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教学只有从学  相似文献   

19.
求知与实践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题记知识,是大海中航行的船儿的指南针,是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的翅膀。知识是财富,知识是力量。为了走出无知的黑夜,探索生命与世界的奥秘,我们在不断地求知。而在求知的过程中切莫忘记要带上“实践”这个朋友。  相似文献   

20.
张小路 《教师》2013,(10):28-28
陶行知先生原名是陶文濬,后改为知行,又改为行知。"行知"一词就取自于《王阳明全集》的第一卷——《知行录》里的一句话"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陶先生改名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知"和"行"认识的变化。"知"在"行"之前说的是"理论知识为实践的源头","行"在"知"之前强调的是"实践活动为知识的源泉"。"行知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