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在当前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我国电视媒体正在积极改革.无论是从节目形态、内容,还是节 目传播方式上,电视媒体一直都在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伴随着互联网终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广泛商业化应用,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交媒体,而社交媒体平台的主角是用户,媒体依赖于用户的优质使用体验,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网络调查、线上咨询等方式,结合美国国家档案馆社交媒体战略和官方统计数据,总结出其社交媒体的构建规律.其平台构建是通过不同平台间的转发合作和末位淘汰,并在相似平台上通过不同定位和发布时间相协调,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和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构建的.其内容构建是社交媒体策略与制作小组、所有馆员、观众、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共同产生内容.馆员通过实践磨炼写作水平,并以评估指导实践,使社交媒体的内容具有叙事、传播和娱乐三大功能,并通过线上吸引观众到线下访问和鼓励线下访问者在线上发布感想,扩大影响,最后对产生大量碎片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管、重新发布提供利用.这种对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的构建方式值得我国档案馆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13):47-52
本文通过基于内容导向的媒体平台战略与基于内容聚合、用户关系为导向的平台型媒体战略,来探讨移动互联网逻辑下媒体转型的进路。内容传播平台的搭建是是媒体发展的传统策略。在"用户+入口+场景"的移动互联网逻辑下,平台型媒体战略以其开放性、聚合性代表了媒体发展的方向。以内容生产见长的传统媒体,可以针对"短板"借力优势平台型媒体,以合作促竞争。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自媒体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我国档案工作现状提出,借自媒体之长,加强自媒体平台档案收集,加强档案馆际间与用户的交流,以期在新时期更好地利用自媒体平台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视线聚焦在新媒体的媒体语境当中,以百度百家号为例,考察了新媒体用户在内容层面、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上的认知与使用模式。基于对百度百家号用户媒介认知与媒介使用情况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本研究从新媒体用户重点关注的文章类型、内容来源的关注度以及网络内容的信任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用户的内容消费特征并提出了优化网络内容平台内容建设机制及信息扩散机制的策略与建议。在用户层面,需重点培养激活核心用户以提升内容生态的活跃度;在平台层面,需纳入优质内容资源,重视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6.
媒体与时空     
本文以符号学的基础思想解析媒介的存在,论述媒体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用这种关系解释生活中人类利用媒体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融合的传播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运营呈现工具理性趋向。为规避这种对互联网技术的表层运用,对"互联网思维"的内涵进行剖析,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说明互联网思维中所包含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融合思维、产品思维如何在高校校园媒体运营中得到运用。高校这一传播主体只有超越原有的媒体运营逻辑和传播惯性,打造成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全媒体,才能有效推进各个校园媒体平台间的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与商业化算法的迅速普及,网络内容生产者的关系劳动场所与状况均随之发生了变化,平台的内在逻辑正深刻影响着内容生产者与其受众群体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对于互联网平台上内容生产者来说,关系劳动不仅具有可以带来经济、心理与情感回馈的互惠性的一面,还具有加剧工作负担并导致劳动主体异化的负担沉重的一面.为了进一步树立互联网平台治理原则并维护网络内容生产者的劳动权益,深入理解平台内部逻辑驱动下的关系劳动过程所涉及的机遇与负担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形塑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造成观众对传统电视的疏离,但传统电视媒体又借助网络社交视频重聚电视用户.“社交电视”通过社交网络重建电视观众群,其“弱关系”的“信息桥”功能为电视从业者积累社会资本与职业声望,也使电视观看行为不再孤立和封闭,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收视选择、收视体验与技术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0,(10):22-31
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迁徙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行为大多被归因于"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改变了以社交倦怠为原因导向的研究思路,对基于程度差异的消极使用行为和基于个体差异的特定用户群体展开研究,以QQ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青年用户社交媒体迁徙行为背后的动因。研究发现,"身份转换"成为用户迁出QQ空间的主要原因,"旧内容"与"新关系"的交错互嵌导致隐私边界模糊、交流语境坍塌,并最终引发社交媒体迁徙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将会有效促进媒体间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平台思维、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和社会化思维等。广电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主要做法是:树立平台思维,再造业务流程和竞争新优势;转向用户思维,服务用户并黏住用户;建构跨界思维,着力布局融合业务和拓展服务领域;建立社会化思维,思考创新监管体系和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社会化媒体这个词在中国炙手可热,人们对社会化媒体的定叉角度各异,但也会有一些共同的指向。从目前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看,也许我们可以把社会化媒体界定为,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益严峻的发展困境,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快速突围、转型发展?这是媒体从业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媒体生态,要求传统媒体既要吸引电视受众,又要获得"移动收视群体"的关注,这其中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把转变用户思维放在第一位,加强内容、产业等核心竞争力的构架。未来,传统媒体要进一步服务用户、引领用户,打造"大平台+产业链+融媒体"新型全媒体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2019年中国正式进入5G元年,新技术的发展给机构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新技术为机构媒体的内容传播赋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场景体验;另一方面,传统纸媒与音频媒介的融合发展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以头部声音平台数据为切入,结合用户调研和机构媒体实践,旨在为机构媒体音频发展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媒体平台已成为媒体重要消息源,在面对突发新闻时尤其如此.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纷繁的信息对媒体的信息采集、查证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对用户生成内容进行管理,老牌媒体机构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经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用户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专业媒体通过内容产品的生产、分发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创造、传递和变现,完成内容付费价值逻辑的实现过程.专业媒体应做好各类形态内容资源的纵向和横向开发,深度挖掘内容的专属价值和体验价值,发掘新需求和新用户群体,做好多元化平台投放,扩展行业内外资源合作,未来可在内容付费业务领域获得生存发展的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现阶段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研究成果,结合信息生成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建立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从而构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层级模型,以发现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在面对不同事件类型时可能产生的一种或多种参与行为,为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基于用户参与行为的用户画像侧写、识别其对某一类型话题活跃度和参与度以及预测用户参与行为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以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结构功能为基础,以灵长类动物行为谱制定过程为依据,应用观察实验法,通过邀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双观察员形式发现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产生的参与行为,构建包括8个类别、21个特定参与行为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结果/结论]以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为核心,以认知努力量为衡量单位,构建结构为主动参与行为和被动参与行为、积极参与行为和消极参与行为、深度参与行为与浅表参与行为的三因素两水平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媒体角色、用户、内容和商业模式等方面探析了区块链新闻平台的定位,主张区块链新闻平台角色应着眼于新闻社会功能的回归,吸引社区居民成为区块链新闻平台的用户,要求区块链媒体进行与用户密切相关、形式和内容优于其他媒体的报道,商业模式需要媒体定位明晰。最后提出区块链新闻平台的定位是成为新闻定制媒体。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统线性关系,但关于如何重构原来的传统媒体与用户的新型关系讨论不多.文章在社会学“强关系—弱关系”框架下,考量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关系生态的形成,传统媒体转型可通过媒体与用户“强关系”的内容变革,以及用户之间“弱连接优势”下的渠道更新来实现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杨晨 《今传媒》2024,(2):23-2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自媒体创业成为我国内容创业的重要形式之一,由垂直专业平台、独立互联网公司以及挂靠传统平台企业三种创业方式构成。随着自媒体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部分自媒体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标题党、谣言、低俗内容、抄袭等。本文从自媒体内容创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现实事例分析自媒体内容创业中存在的同质化竞争、盈利模式不够清晰和用户黏性下降等问题,阐明了自媒体内容创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旨在为信息化大背景下自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