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某市的心理咨询中心,曾接待过这样一位母亲:她有一个20岁在大学读书的男孩,因过不惯集体生活,屡屡回家要求与母亲同床而眠。一直与儿子同床睡觉的母亲本认为孩子读大学后自然会与她分床的,谁想现状依然如此,无奈的母亲只得向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求助。专家认为这对母子的状态是典型的亲子关系异常。这位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和丈夫离婚了,为了补偿儿子失去的父爱,她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甚至晚上同床共眠,结果使孩子产生了过分依赖心理。专家指出:类似这位母亲做法的父母屡见不鲜。这种亲子关系异常者多发于母亲与儿子之间…  相似文献   

2.
年轻的父母可能会突然发现,以前不管谁抱都可以的宝宝开始“认生”了,并且当妈妈离开时还会以哭闹来抗议。此时,父母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如小时候懂事了呢?其实,这是孩子依恋发展的一种表现,依恋是指孩子与特定的人形成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孩子最初的依恋对象是与之朝夕相处的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依恋是儿童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性情感。研究证明,早期依恋关系的性质对儿童将来的心理发展有长远的影响。父母应该了解儿童依恋的发展过程,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0个月~3个月依…  相似文献   

3.
孩子对主要抚养人如妈妈、奶奶、姥姥等)往往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亲热劲儿,有时甚至弄得大人很心烦,心理学将这种关系称为孩子与主要抚养人的依恋关系。可秋秋却不是这样,与妈妈若即若离。妈妈回家时,他仍玩自己的玩具,很少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妈妈去上班,他也不哭。他也从来不主动让妈妈抱。妈妈看在眼里,忧在心上:这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点儿也不黏人呢?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像秋秋这样的孩子并不鲜见,主要是他们未能与大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依恋…  相似文献   

4.
孩子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完全依靠成人才能生活,与成人之间建立的关系成为他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础。孩子对这种关系十分敏感,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受和判断这种关系是否可靠、稳定,以及他是否受到周围人的欢迎,抚养他的人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如果他大部分的感受是积极的,那么答案就是肯定的,我们说这个孩子拥有安全感。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安全感的孩子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比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发育得好。有安全感的孩子会依恋父母,非常喜欢和父母在一起,但他不会缠着父母,与父母的短暂分离不会令他过分焦虑。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的这种安…  相似文献   

5.
力军 《今日教育》2006,(9):40-40
依恋是指与父母或抚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早期的爱的关系。依恋具有生物学作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确保了婴儿的生存。宝宝出生后,父母会守在宝宝的身边。一旦宝宝有什么需要,父母就会迅速给予必要的关照。依恋在宝宝成长的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信任的建立,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形成。[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许多孩子不仅和父母同居一室,而且长时间同床而睡,不少五、六岁的孩子还和父母同睡,即使家庭住房条件许可也如此。这种孩子长时期和父母同床而睡的现象不仅妨碍了父母感情的交流,也不利于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长时期与父母同睡的孩子“精神断奶”较晚,任性、做事拖拉、更普遍地依赖父母。有些孩子甚至因为迟至身体发育仍和父母同居,滋生出种种消极的性幻想和手淫等不良习惯。所以,父母一定要尽早让孩子分床睡觉。下面是两位母亲的做法:一位是从孩子零岁开始就训练,孩子很自然地离开父母能独自睡觉;一位是通过布置优美环境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小天地,使其树立“这是我的房间、我的床”的明确的主体意识,适时地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开始独自睡觉。这两位母亲的做法都很成功,也愿您成功。  相似文献   

7.
幼儿心理顾问赵远虹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幼儿园》,拍的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曾是全托孩子,他们进入老年后,仍然喋喋不休地抱怨父母,纠缠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人到中年、名满天下的王朔也曾是全托孩子。在公众眼里,王朔差不多也是一个以“分离病”的形式纠缠童年成长空洞的成人。根据王朔原著改编的电影《看上去很美》,片中调皮捣蛋的全托孩子方枪枪,就是少年王朔的翻版。王朔被送全托后很不合群,对周围有父母疼爱的孩子非常仇视。上了小学,王朔开始特别排斥母亲,王朔说10岁前不清楚自己的父母是谁,即使现在,王朔仍然无法修复与母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说起依恋,凡做父母的人,都会感受到婴幼儿对自己的依恋。你看,当爸爸、妈妈有事出去,宝宝就会伤心地啼哭;爸爸、妈妈回来了,孩子立即就会欢天喜地地迎出来。这些,都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此外孩子对父母的吸吮、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行为也是依恋的具体表现。依恋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相似文献   

9.
当您离开孩子的时候,孩子大哭起来,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上,离开父母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在出生后的最初六个月里,他不知道自己和父母是什么关系,也不知道自己和保姆是什么关系,所以谁想抱他都可以,谁给他提供食物都无所谓。然而,六个月大之后,孩子就开始一个一个辨认身边的人,对父母和保姆产生强烈的感情。他还开始有了“目标定位”的概念,当父母离开房间时,他会记着这件事,并且思考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实际上,孩子在和父母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是一种积极的迹象,这意味着他依恋父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比…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BarbaraRowley先生是一位婴儿教育专家,他刚巧有一个18个月大的女儿,我曾与他作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交流。对婴幼儿的依恋行为问题,BarbaraRowley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依恋早期不是爱在孩子依恋早期,父母都应该明确,孩子依恋一方而不是更爱一方。依恋不是爱,只是更多地依靠父母中的一个,这是他对安全感的需求。事实上,与孩子整天呆在一起的父母中的一方,往往更容易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在双职工家庭中,孩子对父母双方比较均等的依恋是可能的,但是很少。这个变化过程经常发生在1~3岁婴儿之间,而在婴儿18个月时表现得特…  相似文献   

11.
依恋是儿童内在的心理安全需求,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其发展。父母抚养质量、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与社会环境均对依恋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依恋质量,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应保证抚养质量,创造与孩子共处的机会,顺应儿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家园合作共同完成儿童由亲子依恋向师幼依恋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作为母亲,都希望与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而众多的事实和相关的研究也表明:良好的母子关系对于孩子的个性形成及社会性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最早提出用“依恋”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对与他关系最亲近的人的那种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而这种  相似文献   

13.
母亲与孩子的亲密接触和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精心照管,使孩子明白妈妈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建立起情感依恋关系,对妈妈产生信任感,对周围世界产生安全感,这样孩子才有敢于探索环境的勇气。如果孩子一早因父母离婚、亲人死亡,或其他原因而得不到父母的照料,建立不起情感依恋关系,对环境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会变得胆小怕事、呆板迟钝、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不合群和好哭。勒内·施布茨根据他的实验研究结果指出,母爱的剥夺一方面是情感剥夺,同时也是感觉剥夺。有个四岁的孩子,晚上睡觉时必须搂住一条毛巾,否则便哭闹不安,不能入睡。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  相似文献   

14.
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需要给孩子很多爱,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把爱给他们呢?案例背景:案例1:阳阳,男,9岁,小学三年级。阳阳的父母从江西来京打工多年,阳阳从出生后一直在老家由奶奶抚养长大,直到7岁才被接到北京与父母和4岁的弟弟(父母  相似文献   

15.
母爱与婴儿的依恋安全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如果母爱的质量低劣则势必导致婴儿与母亲形成不良的依恋关系,并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埋下“隐患”。因而,协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你的孩子有依恋安全感吗 本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运用“陌生情境测验”的研究发现,1~1岁半儿童依恋行…  相似文献   

16.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家庭治疗师。章:李老师您好!我们目前正在做“孩子睡觉要与父母分床”这个话题。从道理上讲,很多人都明白孩子从出生起就应该独自睡觉,但一方面是住房限制,一方面受传统育儿观念的影响,实际上有很多孩子是同父母同床而睡的。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李: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可以让他和父母分开睡。单独睡觉的孩子,当他醒来时,不得不面对醒来后的孤独到了六岁,孩子该上学了,就应该和父母分开睡觉了感,这个孤独感可以促进他的成长。因为他会由此在心理上接受他是独立的,他跟父母是分开的,而不是…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做母亲的都知道,孩子跟妈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孩子在人世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夜晚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孩子从小学做人,第一个榜样还是妈妈。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了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  相似文献   

18.
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需要给孩子很多爱,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把“爱”给他们呢?  相似文献   

19.
徐观华 《教育文汇》2013,(20):22-22
一个星期二中午,婷婷来到我办公室,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我……不想在学校住宿了,想……想回家住。”我有些不解,想家了?不习惯?受同学们欺负了?与同床的伙伴吵架了?嫌上铺不好吗?四年级的孩子突然离开父母,从周一到周五寄宿在学校,可能有些不习惯。有几个孩子刚住校的时候,由于想家想父母还哭了好几次。婷婷两个月来虽然不爱说话,很少与同学们一起玩,可一直表现得很坚强,从没有哭过,和同床的关系也较融洽,没有产生过什么矛盾。今天怎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20.
<正>低龄寄宿,的确关涉到孩子个体,会有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但是对很多进入小学的孩子而言,可能最放不下的反而是父母对孩子的"依恋",这种依恋可能会干扰孩子融入集体;而对另一些家长而言,如果认为"送孩子寄宿父母就可以不管了"。其实也大错特错,孩子寄宿,是要求父母打造一种更高质量与孩子沟通的模式。学生从小住宿好不好?我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