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跨境婚姻"是特殊地域下客观存在的一种主体社会实践,也是国家主权意识下构建出的一种社会制度新形式,更是一种蕴含了经济、认同、适应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群互动方式。边民跨境婚姻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到此社会行为的形成背景,其次要给跨境婚姻中的主体性差异以充分关注,最后还应对跨境婚姻及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及个人、社会、国家问题展开分析,将结构探讨与社会互动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基于此研究视角,我们采用人类学个案分析方法对镇康县的中缅跨境婚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下,对跨境电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教育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社会培养人才必须面临的问题,在理解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关系后,提出跨境电商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供给"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跨境电商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及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3.
文章说明了以单身女性为户主并携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贫困群体,剖析了造成“贫困的女性化”这一现象的根源。在贫困的结构性解释及“贫困文化”假设这两个理论基础上,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中家庭结构变迁和婚姻价值观的改变对以女性为户主的家庭的贫困现象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徐隽 《职教论坛》2021,(2):123-129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城市社区已长大的困境家庭子女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和他们对心理援助的现实心理需要。作为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具备“第一接触”“长期性”“统筹性”“多样化”等优势的社区教育应承担起促进困境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责任,以弥补这个群体家庭功能的不足。为此,提出社区教育应构建“以社区为本的困境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提出“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网络”“开好社区心理教育课堂”“组建困境家庭子女社区学习共同体”“加强社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创设良好的社区心理生态环境”五条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处于城市主流社会的边缘,陷于社会排斥的困境,其结果形成了一个规模日益扩大、脆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新的弱势群体,直接威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北京大学平民学校的探索,思考继续教育培训在缓解社会排斥、消除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边缘特征、提供公平性补偿中的运作方式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外来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在社会排斥和支持情境下的内隐心理弹性的差异。采用RSCA量表划分出两类儿童的高低弹性组,分半参与社会排斥或支持的活动,进而完成stroop任务。结果显示在社会排斥情境下,对消极词汇的反应,外来工子女比留守儿童快,高弹性者比低弹性者快;社会支持情境下,高弹性者对积极词汇的反应快于低弹性者。说明受社会排斥的留守儿童和低弹性者有更多的内隐消极情绪,而受社会支持的高弹性者内隐积极情绪也更多。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现象,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坚冰”没有打破,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排斥也有加重的趋势。流动人口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一个小群体却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九年制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理解,破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是社会政策的目标。那么,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积累基层经验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生态圈”出发,通过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的社会感受再现其学校教育的实现过程,归纳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的六大难点问题,提出混合班制学校教育是最有利于社会融合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荷马的“英雄”开创了古希腊男性气质的某种原型,构成了西方历史上一整套男性的观念、价值与话语。作为某种文化的霸权与资本,“英雄”首先是精英自我展现的文化形象,同时也是策动、劝说非精英群体在政治上依附与配合的话语资源。这种信念鼓励男性在充满危险的公共世界中角逐荣誉,甚至牺牲个人与家庭的利益。另一方面,主流价值同样拥护男性在婚姻与家庭中的利益。私人生活也是构成荣誉竞赛的重要方面,而这要求尊重女性的基本价值。阿基里斯与奥德修斯成为这两种男性气质的典范。然而,“英雄”却又暗中排斥着边缘的社会群体,他们无从接近作为社会与文化资本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9.
在城乡文化差异语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其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学生身份获取的过程。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是农村“乡土文化”主动排斥与城市“主流文化”被动排斥互动的结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的同时,更需关注是否“留得住”,乃至能否“学得好”。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其社会适应困境的表现,家庭在这一困境中成了矛盾的焦点,进而成为引发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即父母榜样作用、亲子关系亲密度和儿童反抗严厉管教。另外,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不畅、儿童同伴之间关系不良,外系统中父母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困境,还有城乡文化冲突、教育观念冲突、婚姻观念冲突,儿童的流动和父母婚姻的变迁……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致使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恶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逐年上升,已成为杨浦区随迁子女比例最高的初级中学。如何开展“融入教育”,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上海的学校生活,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成为我校必须直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我们选择以“融入教育”课题研究为切入口,着力研发“心理导航与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尝试通过有系统、分层次的课程化教育系列研究,来帮助每一个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上海。课程设计与研发我校“心理导航与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研发先后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现代化推动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智能化、对象精准化、分工明确化、人员跨境化态势明显。大学生受“刻板效应”影响产生盲从心理,受“登门槛效应”影响产生趋利心理,受“沉没成本效应”影响产生避害心理,进而逐步落入骗局,遭受损失。高校是立德树人主阵地,需建立和完善识别、预警、干预和反馈机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创建无诈校园。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和独生子女父母老化,人口迁移频率和空间距离增加,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独居老年人群体日趋庞大且日益复杂,其内部异质性凸显。使用“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研究城市社区高龄独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质量发现:不同家庭类型独居老年人的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生命健康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有子女有配偶独居老年人身体健康质量最差;有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精神健康质量最差;无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社会适应质量最差。有鉴于此,建议建立健全社区独居老年人信息库,分类提供社区精准关爱服务和分类保障;为有子女有配偶独居老年人提供家庭支持计划、邻里探视和紧急救助以保障其躯体健康;为有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结对子”关怀和心理辅导以保障其精神健康;为无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构建和谐邻里、鼓励他们社会参与及提高生活满意度以提高其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4.
婚姻质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其对子女心理健康有着潜在而又深刻的影响。通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对120名高中生及其父母进行关于父母婚姻质量与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婚姻质量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中,婚姻质量中夫妻解决冲突的方式、与亲友的关系可以预测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好的婚姻质量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因素,有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融合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各种教育活动以促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和文化等方面与输入地相适应、相融合的教育,打破城乡限制,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一个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包容的社会氛围。“内卷化”是一种自我战胜和自我锁定机理的概括,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内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一词本就隐嗡着歧视,在这种语境中成长的子女,在共时的社会化过程中,受色彩文化的熏染,逐渐将这种“污名”内嵌入自身的潜意识,无声地接受了社会设置对自己身份的建构,认同着这种“边缘化”.其子女在进入高校后,因家庭背景、阶层固化等因素,“边缘人”角色得以建构.这既违背了教育者的初衷,也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善的实现.通过降解文化设置、解构教育观念、转换教育方式等途径,解构边缘,让边缘回归中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黄氏电影以女性寻找自我为起点,经历了“花木兰”与“还我女儿妆”的两难困境,最终由对父权社会的背叛走向了重写历史重塑自我的女性 躯体书写。其突出成就即在于,以“回到自己的屋子”的女性身体的写作方式,使女性寻找自己话语的叙事策略得以完形,并通过独特的经验内容对男性语语提出挑战。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银幕上写具有独立人格理想和化精神的主体形象,这是中国电影化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张贤臣 《现代教学》2014,(7):132-132
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逐年上升,已成为杨浦区随迁子女比例最高的初级中学。如何开展“融入教育”,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上海的学校生活,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成为我校必须直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我们选择以“融入教育”课题研究为切入口,着力研发“心理导航与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尝试通过有系统、分层次的课程化教育系列研究,来帮助每一个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上海。  相似文献   

19.
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化,也是融入城市社会的表现。基于社会支持视角,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具有非正式支持的单一性与正式支持的筛选性特征,存在无形资源支持与有形资源支持的差异,困境的解救更多依赖于非正式支持。在社会支持来源方面,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是一种结构性制约下的无奈选择;在社会支持的资源方面,就学离不开有形资源支持,但看护、认知、情感等无形资源支持甚至更为重要;在社会支持的情景方面,体制设置的障碍与正式救助的不足并存,增加了就学的成本,社会公平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20.
尽管在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下,中美流入地主流社会让渡了一部分的教育资源给各自的非主流社会成员——中国农民工子女和美国非法移民子女,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与主流社会成员仍然不对等。从制度安排、文化差异与利益争夺角度探讨中美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社会遭受教育排斥的原因,通过借鉴美国反针对非法移民子女教育排斥的经验,为中国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教育排斥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