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晓菲 《视听界》2013,(5):86-90
广播的未来是多平台的,内容和品牌仍然为王。广播登陆不同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都是为了更好地互动以挖掘用户需求。本文透过第四届Radiodays Europe欧洲广播学术会议,整体了解欧洲广播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欧洲广播在数字化发展战略、广播经营、数字平台上的受众互动、广播节目制作等方面的最新理念和做法,为我国广播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侯迎忠 《视听界》2008,(4):74-76
数字化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接收习惯发生了变化。带给广播媒介全新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通过对长沙地区听众的实证调查发现,受众接触广播及与电台交流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数字化的新特点。广播媒体听众比例下降,目标听众定位存在偏差。节目内容与服务方式改变缓慢。为此。广播媒体必须由单向传播向双向甚至多向传播转变。节目内容制作上从专业化向类型化转变。积极培育听众在数字化背景下收听广播的新习惯与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3.
广播是"头脑的剧场",讲故事是它的长项。这类内容不通过视觉手段便将听众带往另一个世界,如同身临其境,并对他们产生持久的影响。4月27日上午,媒体2020大会"在数字时代讲故事"环节,法国媒体报国际关系部主任约翰·马奎尔、澳大利亚媒体与通信专家巴里·基奥恩、英国超越广播负责人本·威廉、中国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任孙向彤围绕广播在数字时代怎样讲好故事、如何吸引受众等内容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广播数字化现在进行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重塑广播,广播焕然一新。有几家电台已经开通了数字音频库,并实现社区点播、节目互动、网络广播、移动广播等方面的运行。数字化在有线数字音频广播、地面数字音频广播、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数字中短波广播中都有所作为。数字化使电台拥有了多种频率资源的权利。但是,目前尚缺少可以形成稳定商业模式的媒体内容应用设计。  相似文献   

5.
"后广播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广播理论研究中最新出现的概念,也是广播理论研究面对当前新技术的挑战,总结自21世纪初以来网络、数字技术发展给传统广播带来的变化,对未来广播发展方向的一种理论判断.本文调研欧洲广播研究的最新趋势,以英国为案例,研究当前英国听众在广播接触中出现的两大最新趋势,分析这些趋势背后的技术条件、媒体内容变化,以及受众与广播接触关系的转向,对我国广播当前或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数字广播,是指广播节目在制作、传输、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以数字信号为基础进行处理的传播技术,是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视频信号,以及各种数据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并传递给受众。目前国际上有三种数字广播(DAB)系统:①欧洲的尤里卡(Eureka)147-DAB 制式;②  相似文献   

7.
覃颖 《中国广播》2012,(6):73-75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为广播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虽然早有专业人士看好我国的数字广播市场,但从目前推广现状来看,仍不尽如人意。要解决我国数字广播过程中的难题,加快其推广进程,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数字广播的优势和多管齐下的营销模式,加速受众观念更新,扩大受众人群;其次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数字广播技术;第三要加强数字广播内容的开发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常黎春 《中国广播》2005,(10):35-38
近几年,每逢高考.媒体都会结合内身特有的优势掀起高考报道和活动的热浪。广播媒体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形态.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实时的新闻报道保证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进展.热线和短信互动增强了参与性.而电台媒体自身发起的相关活动不但给相关受众带来利益而且也对电台自身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快山东电台广播融媒体的建设步伐,增加广播融媒传播力的手段,增强广播传播的影响力,延伸广播的传输平台,将广播办成"看得见的广播",满足当前受众通过移动终端收听、收看、互动参与的方式,结合电台目前融媒体发展的情况,搭建一套广播可视化融媒互动直播系统,实现视频直播的采集、互动,网络平台和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发播,继续完善电台广播融媒体的功能。我们说的是"可视化直播"而非"视频直播",这个就是充分考虑广播的特点而做出的技术方案,不是所有的广播节目都适合视频直播,所以系统是"可视化"而非纯"视频"。  相似文献   

10.
张立 《中国广播》2012,(8):77-80
随着中国私家车进入快速普及期,广播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复兴。广播的主流听众向私家车群体转移,伴随着受众的这一结构性变化,许多广播媒体开始重点关注私家车群体的收听习惯,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有些电台甚至直接锁定私家车群体。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结合近年来一些电台的实际运作经验,梳理、分析了私家车时代广播受众收听的新特征,以期对私家车时代广播媒体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不论是什么媒体,体育一直是广大受众喜欢的内容。营口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广播的体育专题节目《缤纷体坛》开办十年来,深受听众好评。作为该节目的 "老牌记者主持人",我总结以下一些经验与同行分享,我认为一个普通市级电台要办好体育节目,一定要掌握下面几个要素。一、及时关注播报新鲜体坛消息"内容新鲜"是广播体育节目的生命。现在体育媒体的竞争非常激烈,各类媒体为争取更多的受众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在激烈的竞争中,专题节目有着先天的弱势,  相似文献   

12.
孔莎 《传媒》2015,(24):51-52
社区电台是一种社区媒体,以社区民众为目标受众,关注社区生活,传递社区信息,进而影响主流媒体.美国是最早发展广播业的国家,并构建了非常完善的广播运营体系,在类型化广播电台发展上提供了许多成功模式.社区电台立足于社区,为社区范围内的受众提供广播服务,它的发展能够为广播电台的地方化转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趋势正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这种融合包括技术上的融合、生产内容上的融合、经营管理上的融合,并且引发了媒体受众人群的分流,经营理念的冲击,以及管理模式和体制的革新。具体到广播媒体而言,这种融合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面对各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广播媒体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及优势,把握社会脉搏和广播自身的传播规律,促进广播媒体发展途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使欧洲广播在2012年发生了进一步变化,表现为广播媒体融合步骤加深,广播收听方式和节目内容凸显新媒体元素,广播编辑部组织架构呈现总体转变趋势,广播与社交媒体深度融合等,本文以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例,阐释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是一种区别于报纸、电视、电台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的新的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具有远超传统媒体的灵活性,是媒体内容和信息科技的完美结合,使广大受众对其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势下,传统媒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要求编辑队伍能与时俱进,全方位的提高新媒体素养,以应对瞬息变化的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性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而广播媒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稍纵即逝"的先天性弱点决定了它在受众中的注意力和影响力无法与其他媒体相提并论。如何克服广播媒体自身的弱点,提升广播的品牌效应,增强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漯河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漯河电台)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施斌  王峰 《传媒》2014,(15)
正所谓类型化广播(Format Radio),主要是指在内容、受众区分原则下对广播频率进行格式化的播出和市场化的运营。多年来,激烈的竞争使电台只能放弃"大数原则",转而寻求自己特定的目标受众,也就是从"广播"变为"窄播",从"大众传播"变为"分众传播"。交通广播是否具有类型化广播的特性?在类型化广播时代能否依然保持其生命力与发展前景?笔者将从类型化广播的三大特性对其进行分析。内容与受众的类型化交通广播是以交通资讯、交通服务、交通娱乐为主要内容,面向司  相似文献   

18.
正自媒体带来了一种新时代,它说明传播领域,不只是媒体公司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等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互播"。正像人类的认知世界向宏观宇宙和微观基本粒子两个方向深入一样,网络数字技术推进着信息传播也朝着这两个趋向发展:一是像人们的认识由地心说——日心说——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是否有边缘等问题一样,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广播正在经历一场巨变.这场巨变不仅表现为广播对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拥抱,也表现为广播内容和类型的混合性生产.在此过程中,广播借助新技术和新的盈利方式,以可视化、社交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弹性生产策略,与其他媒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趋同,走向"去广播化",逐渐失去广播以听觉为基底的声音主体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为网络时代的广播路径探索提供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相关的背景,类型化电台也不例外。类型化电台作为一种新的广播模式诞生于美国,它是当时电台生存发展的需要,不但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且高新技术和经济因素等也为类型化电台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回溯类型化电台产生的媒介背景,来把握类型化电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