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一种需要作家用道德勇气和自由意识来实现的个人行为,只有当在现实公共生活中有真话要说,而且确实能把真话自由、公开地说出来的时候,文学才成为一种体现人的主体价值的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是相对于只有依靠多种硬件设备才实现其功能的传统网络而言,由于技术的成熟,仅需一部手机,就能实现互联网全部功能的时代,移动互联正在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一处地方     
正买房时有人喜欢一楼,因为附赠花园,有一块土地容纳自己去垦荒、掘土、培苗,于现代人尤其老人而言,生活平添乐趣。它是幽放身心的别处,是短别芜杂烦扰生活的拐角。在乌烟瘴气的城市囚徒般地生活久了,人们会想亲近自然、走近大地,山水能让人们紧张忙碌的心情偶尔放纵,但似乎只有土地,和与土地挥汗如雨的劳动置换才真的能让人放松,单纯体味劳动的快乐、呼吸新鲜空气的自由,以及感受那赤脚麻衣肥裤的舒适。  相似文献   

4.
人生旅途,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经商办企业,法律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人们往往只有在遇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家庭变故、劳动纠纷、创业障碍之类的麻烦和困惑时,才发现——原来法律离自己如此之近。此时,等和靠绝非良药,只有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主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才有可能获得法律的帮助,为生活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5.
况燕 《大观周刊》2013,(2):85-86
学习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给语文学科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学生只有融入生活,才会真正地感知语文;只有不断实践,才会更好地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劳动在变     
中国人历来觉得自己有一身力气,就能劳动。也有人觉得自己从小学会一门手艺,就能吃一辈子。极左路线时,好像只有体力劳动才是真正的劳动,只有体力劳动者才是真正的劳动人民,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不算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改革以前,我  相似文献   

7.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经典之言,是他作为一名院士的成功之道. 什么是大地?对科学家来说,人民就是大地,实践就是大地.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才不会坐井观天;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妙笔生花;只有扎根基层,新闻作品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8.
李莉 《新闻传播》2010,(5):19-19,21
中国博客目前已经赚取了大量的人气和足够的注意力。只要有人气就能产生传播价值.有了人气就有了潜在的商机。而博客发展犹如水银泻地一般,几乎所有的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它产生了关系。不过,商业社会,生存第一,只有首先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才可能存在探讨其赢利的必要.也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BSP(博客服务托管商)们才可能为更多的博客受众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徐颖 《大观周刊》2012,(30):232-232
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有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语文课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码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只有地方性的,才是中国的、世界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只要“一鼠一猫”就能登录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网站,那么,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重点新闻网站及大型商业网站的强大竞争优势面前,人、财、力都是短缺型的地方新闻网站出路在何方,怎么才能留住属地网民的点击量,这不仅仅是地方新闻网站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地方新闻网站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以人为本”是策划的核心和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好德、能、才兼备的编辑队伍,实现期刊的社会使命及其自身的发展才有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他们曾以荒唐的言行真实存在,因此,如来伸掌才会画出满纸的荒唐言。也许,只有在这样诙谐搞笑的语言环境中,众多读者才更能洞察那个时代文人真性情的所在,更能深味竹林七贤被时代压抑着的辛酸、无奈与挣扎。  相似文献   

13.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给地市报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也产生了一批来自基层、反映鲜活的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的新闻精品。“走、转、改”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深化“走、转、改”首先要在认识上有新提高。正如刘云山所说,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正是...  相似文献   

14.
破碎背景下的市场细分 <现代快报>"e时代"首席策划朱政认为,创意从何而来,一是要抓住社会热点,二是要熟知读者的属性,两者兼俱,就能做出好的策划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破碎化.如果媒体是个产品,首先要知道读者需要什么.研究受众规律、消费规律,然后从中找到共性,活动才能符合要求,只有需求和提供的东西对等时,受众才会产生兴趣和共鸣,活动效果才会好.  相似文献   

15.
金代后妃的选纳是整个金代后宫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后妃的选纳,皇室家族后嗣才得以延续,帝王的家庭生活才得以展开.金代选后遵循"后不娶庶族,甥舅之家有周姬、齐姜之义"[1]1498.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新闻舆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稍加分析,就能发现那是因为它时刻在描述人或与人有关的事物,从而影响着人。而且通常只有当新闻反映的事件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比如核能、环境保护、克隆技术……它们的新闻价值正是因为它们对人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 人是新闻的理由。 制作新闻时每个记者都应从人的角度去探索。  相似文献   

17.
美,客观地存在于生活中,美感是美的反映。苏联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倡导了“美是生活”的命题。所谓“生活”,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社会的、自然的各种关系。社会或事物只有经过“物态化”之后才可能是美的,即只有当它具有了美的物质属性,才具有审美潜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应体现美和美感。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记者、编辑、通讯员,是否具有审美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审美感受表现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始于感觉,经由知觉,饱和着情感,伴随着联想和想象,贯穿着理解和思维,最后达到对生活本质、人生哲理的醒悟。那么,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它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8.
欣文 《新闻前哨》2014,(4):18-18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大哥大列智能手机,人类一次次用智慧证明着科技改变生活。只有在不断的科技创新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我们总是说“科技改变生活”,实际上.每一年我们都会发现一些具有创新意味的数码、科技产品上市,  相似文献   

19.
点评人寄语:嘉兴不大,也很温和,就像这温情细腻的江南。这里没有了撕心裂肺,有的只是默默无语……什么是生活?看了这些照片,我似乎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又是摄影?摄影就是记录,记录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和百姓,通过他们,讲述变革时代中人的故事,这才是新闻摄影的根本所在,也是摄影记者的责任。我觉得,新闻摄影就是要关注人,关注老百姓,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摄影作品就是要讲述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只有在情感上真正和老百姓融为一体,通过镜头讲述的故事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摄影记者只有在拍摄时有足够的情感投入,才能把照片的  相似文献   

20.
选择是成功者前进路上的航标,只有量力而行的选择,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取舍,只有懂得何时放弃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正是对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这句话的诠释。本刊从众多有关人生励志的图书中选编出专题书目,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