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受众经历了PC时代,来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也遭遇了"大音频时代"的挑战。本文基于新闻传播中受众本位的观点,通过查阅相关的专著和学科论文,梳理我国音频新媒体受众在用户规模、收听时段、使用方式和在传受关系中的地位等特点,力求通过研究如今的音频新媒体用户的行为,一方面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内容生产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为音频新媒体的内容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指出符合传播规律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作为校园媒体中的老大哥正面临着"领导没空看、师生不爱看"的问题,受众的缺失使校报在校园内的认知度、美誉度进一步下滑。本文认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可以通过加强校报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拓宽校报的线下传播渠道,施行关系营销等方式构建影响力,实现吸引受众阅读、影响受众行为、构建长期稳定传受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下,可接触到科普的受众群逐渐扩大。从接受效果来看,对大众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往往会比自上而下式灌输科学知识收效更佳。"博物杂志"作为微博平台上科普影响力较高的传播主体,其传播路径之异除互动性的提升外,还体现在传者风格的重塑、内容和渠道的选择及对目标受众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有力的文化根基,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公共话语和各抒己见的交流平台,受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空间。一些学者意图利用新媒体打造一条专属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道路,就"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提出一系列想法。传播时代进程对昆曲发展的影响使得社群培育的实际操作或许还有可斟酌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受众如何获取昆曲社区的资源基础是其中的主要方面。传统昆曲建立对应社区的条件在现代化语境的框架中似乎面临着一些缺失。昆曲的社群模式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高低起伏,受众参与昆曲的行为方式虽然同前大众传播时代保有相似之处,但受众的行动意义在现代化演进过程中有了实质性的转向。昆曲的社群模式与昆曲文化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从本质意义(历史观)到精神实质(受众行为)上的断裂,昆曲社群模式的断裂、传受关系的质变,皆显示出昆曲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回归与旧有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别,那它的回归是有限的。正视非遗资源获取的困难与不便,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培育昆曲社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考察了当前广播媒介新型传受互动理念的建构,包括以下内容:广播的互动传播模式体现为传者间、受众间、多媒体受众间的综合互动;广播的传播路径呈现为传统模式与新媒体模式融合的多元化发展;广播传受互动理念,不仅体现在应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互动形态的多样化,也体现在基于网络、线下圈子、用户自制内容等三条宏观路径上的最优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新媒体的特点分析了其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并进行了科学传播策略研究。提出了要发挥科研机构与科普组织的引导作用,推动科学传播与民间组织相结合,构建科学传播"传者—媒介—受众"三维互动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本文借助于"混沌"理论尝试建构新媒体环境下新型的电视传播模式,提出"细分受众、实时传播、主持引导、内外互动"的电视传播新模式——"混沌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促使媒体由"传者中心论"转向"受众中心论"。传者和受众的界限被模糊,传播方式的转化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主宰地位,倒逼传统媒体向网络路线转变。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加剧了部分传媒内容"低俗化"的发展态势。新媒体内容"低俗化"现象,折射出部分大众文化的失范和公共精神的缺失。批判性反思这一现象,从思想层面、法治层面、工作环节、传播环节对其进行伦理重构,既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客观需要,也是重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陈蒙蒙 《新闻世界》2011,(3):151-152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互联网、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对纸质媒体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使受众获得信息更加便利,其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的优势俘获了众多传统媒体的受众,尤其受到年轻受众的青睐。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报纸等纸质媒体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传...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热衷于自制内容的生产性受众成为网络传播活动的主力军。本文从新媒体和生产性受众两个概念入手,结合已有文献与具体案例,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生产性受众的表现、成因和影响,为规范网络传播活动、提高受众参与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付丹宇 《新闻世界》2014,(8):130-132
在泛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也表现出新的特点。然而新媒体时代具有受、传双重角色的公众依然对危机信息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总结公共危机信息在受众群体的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政府、媒体、学校与受众等多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意义较为重大。  相似文献   

14.
曹蔚 《青年记者》2015,(5):62-63
新媒体语境下"碎片化"的受众受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划分。受众的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受众群的个体间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由于受众具有流动性、广泛性、隔离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其需求也是难以界定的。同时,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呈现出双向性,对于信息的选择也是由受众心理所决定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受众"碎片化"  相似文献   

15.
正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推广的重要性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电视消亡论此起彼伏,新媒体到底给电视带来了什么?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做出以下判断:"新型媒体的兴起使电视对家庭和社群的整合作用消失,受众群体的碎片化使电视特定的传播模式正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社交媒体将重塑电视。"①新媒体于电视而言不是替代,而是对电视以往的中心化传播模式造成了冲击,从受众、内容生产到传播模式,电视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对电视的颠  相似文献   

16.
黄敏  黄晓钟 《新闻世界》2009,(4):117-118
网络传播主要特点是每个受者有可能是新的传者。信息流从不同的受众间流过,又被他们所加工、变异,再次传播开来。同时,网络传播还具有中心流动性、匿名性、大众化、任意化等其他特性。基于这些特性,使得在传统领域中出现的版权问题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形势也更为严峻。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对新媒体背景下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新媒体传播全力推动了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这一助推力主要来自技术与社会这两者的综合作用。受众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总体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的改变、共享性文化的发展、社会变革的推进、个体交往与互动的重建。受众应培养辩证与批判的思维,因此需从认知和实践两个维度同时推进,提高受众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这一全新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受众需求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认知度较低、受众减少、对外传播效率低等问题,而新媒体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少数民族文化闭塞传播的窘境。"三月三"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节庆,借助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三月三"的影响力,营造了浓厚的"三月三"传统节庆的氛围。本文旨在以广西壮族"三月三"为例,从传播内容、媒介特性、传播效果等方面探究新媒体对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激发了受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效提升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力,有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形象,使广西少数民族形象在区域内外得到重新认识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赵雪  丁晓晓 《现代传播》2013,35(1):65-68
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是传者与受众交流的言语环境,它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语境。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具有大众传播语境背景下的人际传播、以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创造语境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渐进入新媒体的传播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应要巩固原有的新闻素养,及时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技能,着力培养媒介融合能力、塑造全能型记者,提升辨伪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在坚持"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加强与受众的互通,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