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2.
阮海儿的体会文章《称砣虽小压千斤》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当晚报记者,常写“豆腐干”新闻,从写大一点文章到写“豆腐干”,曾几度脸红,怕被人家骂“没出息”。可是几年下来,骂声没听多少,对《扬子晚报》的赞扬声倒听了不少,其中也包括读者对“豆腐干”新闻的好评。渐渐地,不但不脸红,反而越写越觉得有滋有味,越  相似文献   

3.
“苦口婆心”形容好心好意地再三恳切劝导.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十六回:“这种人若不得个贤父兄、良师友,苦口婆心地成全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终归名隳身败.”例如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我和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点钟.”梁实秋《雅合小品·偏方》:“又有一位熟识的朋友……听说我患糖尿病,便苦口婆心地劝我煎玉蜀黍须,代茶饮,七七四十九天,就会霍然而愈.”巴金《谈自己的创作·小序》:“中外古今的文学巨匠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告人,尽可能少写废话,要写得短,写得深,写得精.”  相似文献   

4.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5.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我爱“豆腐块”、“火柴盒”。提到“豆腐块”、“火柴盒”也许会有人摇头,看不起。因为,它们都是小字辈。可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认为,稿件虽小,容量不一定就小,小稿件也是一条信息,要写好并非易事。每年评选全国好新闻,有的还不足两三百字,由此可见,衡量新闻稿件优劣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写稿总想写“大消息”,认为发表出来“块头”大,作者“水平”高。但经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才领悟到“小消息”可做大文章。 因为,不论写“大消息”还是“小消息”,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把只能写成“小消息”的选题硬性“拉”成“大消息”,那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业余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会抓热点、难点以及经验报道等“大消息”的采写工作,一方面在抓“小消息”报道选题时也要有“战略眼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小消息”并不亚于“大消息”的作用,“小消息”有它的独到之处和较强的优势。一般说来,“小消息”反映的是一件新闻题材的主体骨架,比较容易采写。经常写  相似文献   

8.
我是1990年开始学着写小消息、小言论、小杂文的。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写作实践,谈谈提高中稿率的问题。 一是找“窍门”。找“窍门”就是选好文章的主题。有些问题粗看没有什么新意,但从另一个侧面入手,就可以使要写的内容翻“新”。1990年,国务院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清理企业“三角债”,我就在“第二次”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时我想:既然再次清理“三角债”,就说明清理三角债有个“前清后欠”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三角债”就会永远清理不完。我就撰写了题为《“清欠”要防“前  相似文献   

9.
广播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我比较自觉地向群众“学话”、“写话”,始于1980年。那年夏天,我刚跨入广播电台的大门。编辑部主任第一次安排我下乡采访。好不容易写了一篇反映农村早稻丰收在望的广播稿。可当我把这篇自认为是得意之作的  相似文献   

10.
我当“快速反应记者”卢学义本刊《地市县报园地》专栏,从末期开始推出《地市县报人》(包括领导、编辑、记者、检查、校对人员等)小栏目,反映他们在办报实践中的某一独到之处。这个小栏目的文章,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写别人,但要写出某一特点,切忌面面俱到。欢迎大家...  相似文献   

11.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12.
有的报道员羞于写“豆腐块”“火柴盒”,我却不以为然。我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就是从“豆腐块”开始的。1993年底,我所在部队医院为解决驻地近视眼患者就医的困难,高薪聘请了俄罗斯眼科女专家来医院开展角膜放切术治疗近视眼。开始两个月,应诊患者寥寥无几。后来院长让我这个“小秀才”写篇报道宣传一下。我就写了一则不足百字的快讯,谁知在驻地《潍坊日报》发表后,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既解决了近视患者的求医困难,又增加了医院的经济创收。“豆腐块”、“火柴盒”篇幅虽小,作用却不小。从事新闻工作一年多来,我体会到写“豆腐块”…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出版之后,著名史学家、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先生对它作了较高评价,认为“这套书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上下几千年,包罗万象”,“把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用引人入胜的形式在青少年中传播”。他特别仔细地看了每本书的序,认为这是“大专家写小读物”,专家们“选择了本领域内最健康优美、最有教育意义的部分,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来写”,“把哲理、历史、文采交融在一起,这种写法我特别欣赏”,尤其是“每篇序说写得很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园地     
“豆腐干”:编者读者都喜欢郑日金 “你都是大学里的学者和干部了,怎么还老是写‘小豆腐干’文章呀?”有人不无揶揄地问我。是的,我多年来一直乐此不疲地写小言论,小体会、小通讯及知识小品,每周一篇,有时数篇,可并非一开始就乐于这种“小打小闹”,这一业余写作习惯乃是在听从编辑引导和遵从实际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 是不是文章短小、简明,就可以信手拈来、一蹴而就呢?不,我对“小豆腐干”同样有自己的严要求,力求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细”,“把短东西写深,把小东西写透”。在坚持多年写短文、说短话的实践中,我渐…  相似文献   

15.
我是从1951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先后在县以上的新闻单位用稿数千篇。我被采用的这些稿件,最长的是500字,最短的只有100多字。几乎90%以上是“豆腐块”式的短新闻。 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编辑一再强调多写短新闻,即被人称为“豆腐块”的小文章,于是我坚持多写“豆腐块”。果然获得好效益。如前年12月16日,正是县农行清收利息的关键时刻,清泉农行营业听信贷员毛小华发现十月机械厂欠息40万元,一时又拿不出钱来,毛小华与厂方一道,到湖南长鑫陶瓷厂收货款,发现该厂地瓷砖大量积压,当即调回18000平方米。在浠水很快销售一空,收回现金40万元,还清了利息。我及时写了“浠水农行巧解银企三角债”的“豆腐块”小文章,在《湖北日报》二版登出后,大大调动全行干部职工清收利息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共计收回利息3200万元。  相似文献   

16.
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时,别人写植树造林,我照样子也写植树造林,结果写出许多“废品”来。我在失败中觉醒,总跟在人家后头照猫画虎写不出新闻来。以后我比较地注意了为“大路货”选个好角度,为“半成品”觅个好名字。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18.
有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新闻更是用眼睛“写”出来的。用眼睛“写”新闻,不是一览无余地看到什么报什么。而是要把你在现场的亲眼所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展示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新闻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气的。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总编室和记者部的支持下,三峡工程135米蓄水给了我一个尝试用眼睛“写”新闻的机会。6月1日起,在二版《来自三峡的报道》专栏连续刊用的12篇现场特写或通讯,是一次用眼睛“写”新闻的实践。1.用眼睛“写”新闻,精…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军营生活中,“庄稼不收年年种”这句农家谚语有其独特的内涵。记得刚当报道员时,在头四个月的时间内,近百篇稿件脱手发出,但不是因为是一些凡人小事缺乏指导性,就是说教性强,没有贴近性,连新闻干事这一关也闯不过,更别说变成铅字了。我越写越灰心,干脆打起了“退堂鼓”。这年春节!我探家时去看望在农村的大伯,大伯早听说我是部队的“小秀才”就热心询问我写新闻的事。当知道我打“退堂鼓”的始末,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干什么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你写新闻不妨学学大伯种田,要有‘庄稼不收年年种’的劲头,才会于出成绩来…  相似文献   

20.
我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培训班,编辑同志一再向我们讲要多写短新闻,即被人们称作“豆腐块”的小文章。我把这一经验当作座佑铭,坚持多写“豆腐块”,获得好效益。1986年初,我发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时,有的地方大砍粮食种植面积,我立即写400宇的短新闻“调整产业结构,决不可放松粮食生产”,便于2,月17日登在《湖北日报》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