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平 《文教资料》2008,(30):55-56
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了<论语>中的"易色"和"乐"的意义.我们认为"易色"中的"易"应理解为"改变,更换",而不是"轻视、简慢"的意思;"色"应理解为"气色",而不是"女色、容貌"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分析了<论语>中"乐"字的读音与意义,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相似文献   

2.
"服务论"教学观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种说法,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理论课是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这种"服务论"的观点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我们过去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的确,当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依次设置学校文化课、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不是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或者编著者的意图不同,有时会出现专业课教材与文化课教材内容脱节的现象.我们的教师在指出教材不配套的同时,挤出时间为学生补习文化课,然后再进行专业课教学,以便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专业技能课必须以专业基础课为基础,专业课必须以文化课为基础的教学常规.进而再演化为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理论课是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服务论"教学观.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体现的是一定时期内文化加专业--知识加技能--合格加特长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职教论坛》2003年第22期刊发了一组文章,就“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即所谓的“服务论”进行了讨论。讨论几乎一边倒的指责“服务论”的不是。但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对“服务论”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并作出积极的评价,有助于我们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及其规律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重构论"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理论潮流,最早诞生于《时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重构论讨论专辑"."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文学》《人民文学》所推介的带有"新义"的创作潮流.一个代表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讨论的主要理论潮流,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主要创作倾向.理论阐释和创作实践上的对照...  相似文献   

5.
《周易》对《文心雕龙》"原道"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首篇,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心雕龙学"研究者对"原道"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执一端,各据其理.本文能过对"易道"之"道"与"原道"之"道"的比较、<易传>解易理论对"原道"论的影响等问题的阐析,探讨"原道"论的基本思想和<周易>对"原道"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言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两者从表面看起来是一对矛盾概念,但实质却并非如此,二者并不属于同一层面,前者是指一般意义上名言,是我们对事物和道理的认识理解,后者则上升到了本体论的层次,它与老庄对"道"的阐述一脉相承,这个"意"不仅是不能表达的,同时也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7.
"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教授在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中学"、"西学"、"马学"关系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以体用模式讨论文化问题之有关主张的继承与变革,使得传统"体用"范式从过去的"体用"并举改变为"魂体用"并用。"马魂中体西用"论是对"综合创新"论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充实了"综合创新"论。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校内的职工医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从小处着手,处处为患者着想,让患者们感受到"人性化"服务的温暖.由于我们服务的对象均为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为他们提供"人性化"服务也就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模式也从以往单纯的"生理医学"模式转化为"社会--生理--心理医学模式",这一转变也对我们当代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好"人性化"服务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相似文献   

10.
"学科教学论"作为培养学生学科教育思想观念和职业技能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Blog与QQ相结合,为学科教学论的教学构建了有效的互动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对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完善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学科教学论教学的特点出发,提出了Blog与QQ相结合的辅助教学平台,并给出了Blog与QQ相结合的平台设计以及实施环节,讨论了其在学科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学科教学论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借鉴"超市经济"理念强化高职教育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以社会经济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的思想,并要求各院校贯彻.我们南通纺院已从观念上、行动上走在了前面,而且已产生了社会效益.我们认为:必须把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服务,一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开放性、可选择性和竞争性的教育服务.我们鲜明地提出了"借鉴'超市经济'理念,强化高职教育市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统觉"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常能"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用语.在教育独创思想的构建上,"统觉"论为"常能"论呈示了一条科学的"试验"路向;在教育重要目标的达成上,"统觉"论为"常能"论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组合"模式;推行素质教育,可借鉴运用"统觉"与"常能"所含的科学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仁"与"众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一以贯之"评价自己的学说,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作了进一步阐释,客观上指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与其繁富学问的联系: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伦理学、天命观、人才观等众多内容,它们依"仁"而立,为"仁"而成,在"仁"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元因素、多种内容层次的思想体系,共同为平定乱世、重建社会秩序而服务.孔子和何晏的阐释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矩阵论"课程是一门关系到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基础课程.为了有效培养研究生应用矩阵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矩阵论"课程服务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的水平,针对西安邮电大学"矩阵论"课程存在的具体问题,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轻数学技巧,重工程应用"的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普世价值"思潮在政治领域的表现主要就是宣扬"民主普适论".这种论调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学界最热衷讨论的话题,也不是以自由宪政为主导价值和制度模式的主流话语,"民主普适论"主要是西方政界推行"人权外交"和"民主制度输出"的一种国家安全和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实验中学和第一实验小学实施中小学"一条龙"整体教育实验的设想,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1980年初,我市冷冉同志提出了"阶段连续结构"的德育论和"情·知"教学论等一系列假说.根据这些假说,我们组织了局部的单项实验,但因抵不住传统模式的冲击和排斥,没有坚持得下.总结这个经验教训,1982年我们选择同一学区的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实行全校范围,互助衔接的实  相似文献   

17.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ú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ú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竟也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名列"四书"之中,当然是国粹了,这么重要的作品,对其读音内涵的了解,中学生们却知之甚少,语文老师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毕竟是有点遗憾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一百多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在一些最重要的方面证实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同时,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核,马克思在理论上所揭示的各种经济规律仍然会发生作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所提出的"丧钟论"与关于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性质所提出的"扬弃论"讨论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9.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弗雷格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真"之思想,形成了关于"真"的完整理论.在他看来,"真"不具有实体属性,不存在与客体在存在方式或存在状况的符合与对应,"真"只用来表达断定句形式中的断定力.当"5是素数"这个句子带有断定力时,真也就被表达出来,它与"5是素数是真的"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另外,他将"真"作为初始概念,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如果对"真"进行定义,将走入"定义的循环".因为要知道什么是"真",就需要论证表象与现实的一致性,而二者的一致又依赖于"真"的定义.这种思路与做法必将导致循环定义,故弗雷格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基于以上两点的分析,他再次对符合论提出批评.他认为,如果符合论对"真"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结论是"事实比真更为基本,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定义真",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总是通过真来确定事实,而不是通过事实来确定真.我们似乎可以在弗雷格思想中找到收缩论的雏型,因为他关于"真"的认识与收缩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收缩论最重要的观点在于说"P是真的"和说"P"有相同的涵义,谓词"是真的"是多余的."真"本身是可收缩的,不带有实体性质.于是,我们可把弗雷格作为表达真之收缩观点的第一位哲学家,虽然他并不是坚定的收缩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