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319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了测量,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9.44%.农村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恐怖等方面,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恐怖这三个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学校应根据农村中职学生特点来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74个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在三个量表中的部分因子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这些因子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发泄、幻想和忍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丧失和健康适应.与非农村留守初中生相比,农村留守初中生面对的生活应激值要更大、应对方式更多是消极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高中学生的生活事件、抑郁症状发生状况,探讨高中生所遭遇的生活事件与抑郁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评估高中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测评高中生的抑郁水平.结果:(1)在学习压力与ASLEC总分方面,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与高二学生;(2)不同年级学生的CES-D总分呈现出显著差异;(3)按照CES-D的划界分,高中生抑郁的发生率为16.5%,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相关生活事件是对高中生抑郁发生影响最为明显的危险因素.结论:高中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实施降低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干预方案是改善高中生情绪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选择无锡市某高中对1775名学生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跟踪调查,并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调查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应激源及其应对方式,并研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与归因。研究发现:高中生应激源主要表现为家庭压力、自身压力和教师压力,其次是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和社会压力;高中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应激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症状影响的主效应显著,应激源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本文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年级差异性显著;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学习焦虑差异性显著;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特殊的学校教育、日趋成熟的自身因素及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都会促进出国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农村211名留守初中生和223名非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在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三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在人际关系状况、健康适应及心理压力总分三个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调查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面临的生活压力事件多于非留守学生;留守初中学生在生活压力事件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大学生应激应对问卷,对1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事件压力源的前两位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一类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上得分均高于三类学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大部分首选是解决问题和幻想,并且心理状态越好,则更少地使用退避和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桂林市初中生的心理应激因素的来源,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方法:采用等级计分的方法对桂林市1292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学校教育,人际关系,学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具有消极的作用。2,应激生活事件高分组各种心理问题显著地多于应激生活事件低分组。3,对SCL-90症状总分有显著正回归效应的变量按大小依次为:人际关系,学业,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结论:研究结果为开展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9.
使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8名农村初中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农村初中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上是好的,好于全国常模。但其中焦虑、人际关系、强迫、恐怖、偏执、抑郁等因子症状异常的检出率较高,占总数的6.4%-33.3%左右。2.农村初中女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如男教师,二者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其中躯体化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P〈0.01)。3.农村青年初中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中年骨干教师,但二者之间具体心理问题表现程度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319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了测量,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9.44%。农村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恐怖等方面,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恐怖这三个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学校应根据农村中职学生特点来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物理教学的效果。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全面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实验能力,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是农村中学每位物理老师和实验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校长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一点在农村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管理。一、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的作用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校长们的管理水平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在某一学科的教学领域或许是能手,但对于庞大而复杂的管理也许不是十分在行,所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校长们进行管理。通过长期系统的理论学习、操作实践与指导是提高这一支队伍管理水平的关键。上级教育部门在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  相似文献   

13.
对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中,为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相对滞后带采的困难,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引发好奇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法;加强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搞小设计、小制作,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非常有用,亦可巩固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15.
解决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意义重大.为此,应做到学校增加投资,家长、社会全力配合,教师加强指导,组织交流、检查督促等四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农村初中生的基础以及农村教育的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物理教师在教学时应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等方面着手,提高课堂的驾驭艺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从教育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以来,任务型教学在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据调查,任务型教学在农村的实施效果不如城镇.究其原因,除了农村的地域限制外,农村教师没有掌握任务型教学的精髓,不能构建适合农村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笔者首先对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特殊环境,设计了教学案例,希望为今后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更好的实施任务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方面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干预力度增大.然而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高度重视和研究解决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促进教师自身健康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一代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实施绩效工资是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绩效考核是分配绩效工资的前提,绩效工资分配的价值取向应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考核的主体应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人员,考核对象应涵盖学校的管理人员,但应当与一线教师分类考核,考核内容应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考核的方式应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落后。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亟待探究的重要课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