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高校公共责任、符号资本生产和积累、社会公众参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第三方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必要性。认为第三方发展滞后造成的功能性缺位,制度规范缺失带来的评估风险,高校自闭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导致第三方参与评估有一定的难度。提出通过政府积极培育和强化监管双向推进,第三方加强自身建设,高校坚持信息公开,社会营造良好的评估文化氛围等方式,促进第三方参与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2.
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公信力是“管办评”分离体制下教育评估质量的体现,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和程度到底如何”为研究主题,基于新公共管理“顾客理念”,选择高校转载与引用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大学(学科)排名结果的频次作为衡量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的统计指标,希冀反映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与被认可“程度”。结果表明,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与国外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表现出整体的不稳定性与个体分布的不均衡性,但同时也呈现出逐步提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JIHEE是承担日本短期大学第三方评估工作的主要机构之一。通过分析JIHEE评估的使命、方针、标准和过程等活动,总结日本短期大学第三方评估制度的特点,为我国正在兴起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美国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有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以美国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为治理主体、多种教育评估机构为治理客体的格局,其治理方式核心表征是资质认可,即通过审核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资质,为不同类型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自律发展提供土壤。借鉴美国经验,推进我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应坚持分类治理导向,明晰不同类型评估机构的资质标准,促进评估机构的多元发展;培育健康评估文化,引领评估机构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构建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我国评估机构行业行为。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入,管办评的分离使教育评估的教育质量监督作用越来越大,教育评估队伍也在壮大,正呈现从一元评估逐步向多元评估发展的趋势,第三方教育评估更是近年来 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是从教育管理转向教育治理的关键一步。在我国教育深化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教育公共治理理论对第三方教育评估的发展颇有启示。文章以教育公共治理理论的“四个特性”为出发点,对第三方教育评估的产生背景与现状做出梳理,指出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估任重道远,需从内部突破与外部支持两方面入手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6.
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科技立国战略和研究生规模扩张紧密相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以多样化和高度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目标,采取从内到外、从事前到事后、从政府主导到社会评估的发展道路,最终形成由大学内部自我评估、第三方认证评估、法人绩效评估组成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日本模式,标志着日本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以多元化评估机制为基本方式的竞争时代。在新世纪,这一体系还面临着若干急需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教育评价要加强专业化建设,为我国教育评估机构尤其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我国教育评价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成长过程,认为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在开展教育评估活动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文章指出教育评估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教育评估机构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的过程,并据此提出教育评估专业化建设的责任内涵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逐步深入, 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也逐渐由政府评估走向第三方评估,教育的第三方评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我国的第三方教育评估起步较晚,存在诸如立法缺失、公信力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进而对健全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法律、培育第三方评估的市场、提高第三方评估的科学性和公信力等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建立第三方教育服务系统是解决我国教育供需不平衡问题的措施之一。现阶段我国的第三方教育服务内容有第三方教育咨询、教育培训和教育评估三种。要实现第三方教育服务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专业、系统的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发挥高校在建立第三方教育服务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是由独立于教育系统的第三方组织开展的教育评估活动,其优势明显,可行性强,为国内不少高等学校所采用.但是,由于教育质量的评估受多方因素的影响,第三方评估模式在实践中受到人们的质疑,比如麦可思模式和零点模式在隐性因素的评估中显示出不足等局限性.因此,高等学校需凭借内生的力量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日本大学的第三者评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评价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日本于2004年正式启动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第三者评价机制,以确保日本大学评价的客观、公正、公平、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使用。该评价机制具有突出大学个性与特色发展的加权评价、尊重大学自主性的自我评价、基于大学不同办学目标的定性评价的评价方针,以及严谨的实施机制和详细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借鉴美国ABET专业评价标准,结合我国职业院校的特点,构建了“管办评分离”过程中第三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职业院校第三方评价的实现路径。这将对加快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法制化步伐,建立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准入制度和运行模式,保障第三方评价的过程管理和长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过30年的本土实践探索和国际经验借鉴,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随着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运用的日益广泛,公信力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面临着独立性有待进一步改善、专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实挑战。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实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多年,在提升公信力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如通过颁布政策法规确立合法地位、重视评估机构的资质审查和人员培训、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评估过程,以及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与公正等。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元评估制度、重视评估过程的多元主体参与及实施评估结果的动态调整机制,提升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第三方评价工作主要在我国政府绩效、专家学者、卫生系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并取得显著的成果。拥有丰富文献资源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应该成为学科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第三方评价机构。文章对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成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必要性、评价工具以及评价内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组织作为独立于高校和政府的社会第三方,对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高校和社会协同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其通过满足国家宏观治理的需 求、高校对办学自主权的诉求以及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期望来获得合法性。但现实中高等教 育第三方评估组织由于宏观层面缺乏立法保障、中观层面缺乏认证维护、微观层面缺乏专业团队,导致其独立性和中介性缺乏,专业性、业务水平和合法性基础受到质疑。为此,需通过落实法律身份、建立健全认证机制、打造专业化的团队构建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罗汝珍 《成人教育》2019,39(10):57-62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为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国际化提供了契机。我国第三方评价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理念、政策、标准等方面还与国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基本的开放性、跨界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没有具备。国际化的基础薄、起点低、难度大,有必要做好第三方评价国际化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第三方评价国际化的法律法规;引进和创新第三方评价的国际化理念;构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对于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是仍存在内部专业性较弱和外部保障性不足等突出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与有益经验,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可从以下路径发展与完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赋予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合法性;做好“管办评分离”,保障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的独立自主性;建立资格认证机制,打造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形成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的特色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着规模扩张与资源配置的矛盾给教学质量带来影响,校企合作双方利益不对等影响企业的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第三方认证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力明显不平衡,这些矛盾影响着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探析并借鉴新加坡高职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如"双轨制"教学运行模式、校企共赢的多方位合作机制、官方评估与专业机构认证共同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方式,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国立大学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本文以"远山计划"为切入口深入分析了日本国立大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随着国立大学结构改革方针发生变化,重组与合并问题被提上日程,大学办学将引入民营理念和第三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法人化改革中将面临挑战并呈现自身特征。这些改革措施会对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