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出的网络侵权的话题2006年,一部风行网上的短片及其引发的激烈争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部短片的名字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素材主要来自导演陈凯歌的新作《无极》,作者是胡戈。这个时长为20分钟的短片套用了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法制在线》的形式展开整个故事,围绕《无极》中出现的那个馒头,串联起电影中的镜头与人物,加上时下流行的广告插播、RAP音乐等元素,令许多网民感到“新鲜而好玩”,引起了网民的疯狂追捧,网上人人争睹“馒头血案”,胡戈也因此获得了“2006网络第一红人”、“馒头血案之父”等称号。  相似文献   

2.
陈佑松 《新闻界》2006,(3):48-49
去年年终,网络上出现了一部嫁接陈凯歌电影《无极》和央视法制栏目《中国法制报道》的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作者胡戈。  相似文献   

3.
赵小川 《记者摇篮》2007,(12):63-64
2006年初,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全国的网络上引起了轰动。这部由名为胡戈的网友制作的短片,采用了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中的片断,重新剪辑配音。  相似文献   

4.
2005年底,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历时3年、耗资3.6亿打造的国产大片《无极》刚一公映,就被一个名叫胡戈的自由职业者用短短几天时间,几乎无成本地将其片段进行了加工、编辑,剪辑成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6年初,《一个馒头  相似文献   

5.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引起的著作权问题纠纷曾是我国法学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它不仅涉及这种新型的创作形式能否在网络时代存续,而且还涉及在网络时代环境下宪法与私法在著作权领域的博弈问题。2006年年初,网民胡戈制作了一部20分钟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血案》),在这个短片中网民胡戈截取了陈凯歌执导的《无极》中的大量画面,  相似文献   

6.
2005年底,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历时3年、耗资3.6亿打造的国产大片《无极》刚一公映,就被一个名叫胡戈的自由职业者用短短几天时间,几乎无成本地将其片段进行了加工、编辑,剪辑成视频短片一《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相似文献   

7.
写在前面2005年底,名不见经传的胡戈改编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做成网络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短剧在网络中迅速窜红,相比之下,耗资几千万的电影精品《无极》却反映寥寥。一边是国内外著名导演耗资几千万创作的精品影片,另一边则是运用最现代的网络影像技术低成本(与《无极》相比几乎无成本)巧妙剪裁的幽默搞笑娱乐短剧,一时间成为各媒体关注的话题。陈凯歌与胡戈的一场官司纠葛也由此开始。网络“小人”胡戈被名导痛斥为“无聊、无耻……”,但是成千上万的网民和网络舆论却几乎一致地站在“小人”胡戈一边。确实,许多看过网络搞…  相似文献   

8.
我想从两件事开始我的讨论.2006年年初,正当由陈凯歌执导、号称投资三亿元的贺岁大片《无极》在全国热映时,一名原来默默无闻的武汉青年胡戈凭借自创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迅速风靡互联网,成为众人追捧的互联网红人.总之,胡戈和“馒头”迅速成为国内娱乐圈的最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9.
今年年初以来,网友胡戈把著名导演陈凯歌花了三年心血、耗资数亿元拍摄的电影《无极》用无厘头的方式改编而成一个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并在网上广为流传。在这个长20分钟视频短片中,大部分画面从《无极》中截取,并借用央视12频道《中国法制在线》的形式展开,通过重新组合和配音,以恶搞和搞笑的方式完成。《馒头》讲述的是由一个馒头引发的一系列血案,以无厘头和娱乐的方式彻底颠覆了陈凯歌先生电影中的主题。与《无极》相比,绝大多数观众把赞美和喜爱投向了《馒头》。  相似文献   

10.
风行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默默无闻的胡戈"一战成名".虽然大名鼎鼎的陈凯歌导演因为自己历时3年多、斥资3个多亿拍摄的<无极>被无名小辈胡戈"恶搞"而怒不可遏,愤而怒斥胡戈"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意欲与之对簿公堂,但"馒头血案"还是不可遏制地风靡网络,得到网友们的热烈追捧,并被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广为传布.  相似文献   

11.
对当下网络视频短片盛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正赋 《今传媒》2006,(6):21-22
一、“馒头事件”和网络视频短片的流行2005年12月底,一位名叫胡戈的上海青年网民,在看过我国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的新片《无极》后,通过自己掌握的视频技术,将《无极》改编成只有20分钟长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个短片上的大部分画面均是从《无极》中截取的,经过对画面进行重新组合和配音,以“搞笑”的方式,并借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法治在线”的形式粉墨登场。胡戈在完成制作后便把它发送到网上,与网友们一起分享这种幽默及其带来的快乐。然而,就是这么个不经意间制作的“小噱头”短片,却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不少新闻媒…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兰台世界》2006,(13):47-48
近日,一部由电影《无极》改编而成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其作者胡戈本来意在幽默,不想却触怒了《无极》导演陈凯歌。陈导演怒斥其无耻,并扬言要诉诸法报媒体报道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馒头》一片是否涉及侵权,笔者则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胡戈以《无极》为主要创作素材,若将《无极》看作信息源,则胡的作品是否已经对信息源构成了损害,并由此联想到了档案开放利用工作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当前档案利用工作审视1.档案事业发展滞后,档案利用工作总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我国的档案事业遵循“统…  相似文献   

13.
李伟 《兰台世界》2006,(7S):47-48
近日,一部由电影《无极》改编而成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其作胡戈本来意在幽默,不想却触怒了《无极》导演陈凯歌。陈导演怒斥其无耻,并扬言要诉诸法律,双方争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事件中媒体报道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馒头》一片是否涉及侵权,笔则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胡戈以《无极》为主要创作素材,若将《无极》看作信息源,则胡的作品是否已经对信息源构成了损害,并由此联想到了档案开放利用工作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馒头血案"与受众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凯歌的<无极>自从上映以来,就引来一连串的口诛笔伐.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迅速在网络上窜红.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末,胡戈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闪亮登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视频恶搞的“新纪元”,之后网络恶搞进入了鼎盛时期,从(《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到《大电影之数百亿》,近一年下来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从方言配音到电影剪辑,从影视人物到现实名人,恶搞的枪口甚至瞄准了影响过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伴随着恶搞之风的盛行,反恶搞联盟大军也迅速突起,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对胡戈大刀阔斧恶搞《无极》的行为愤怒之极,抛出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并声称保留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如果梳理2006年的关键词,“恶搞”应该算一个:2006年1月1日,当你只把它当作是新一年的开端时,它却悄悄地、毫无征兆地揭开了另一个化时代的大幕。这一天,普通网友胡戈运用电脑技术将当时正在全国热映的大片《无极》的影像母本配合自创的声音本制作了一部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短片。在片中,胡戈对《无极》原有情节进行重新剪辑和配音,并且采用中央电视台《中国法制报道》的模式,无厘头地讲述了一个杀人案件侦破的经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初,陈凯歌和胡戈的“馒头案”热闹一时。孰是孰非,人们讨论纷纷,各抒己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笔者认为,“馒头案”本质上是在网络时代下,大众文化的错位及回归:《无极》是对大众文化的错位,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则对其作了校正,实现了大众文化的回归。这一回归恰是借助了网络这一媒介。一、大众文化的错位及回归何为大众文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严谨的定义。笔者认为,约翰·费斯克(JohnFiske)的定义较能概括大众文化的特征: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初,网络热炒《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简称《馒头》)的网络短片,《馒头》的创作原料主要来自于电影《无极》的画面,作者胡戈先生巧妙地把《无极》中的一些镜头与《中国法治报道》的节目片段进行了剪辑,将电影《黑客帝国》主题曲、歌曲《都是月亮惹的祸》等用作背景音乐,还夹杂了杂技作品,讲述了一个与《无极》基本无关的新故事,充满了无厘头的搞笑成分和讽刺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冷看网络传播中的"恶搞"文化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2月,胡戈把陈凯歌的《无极》和CCTV《中国法制报道》进行重新剪辑制作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放到了互联网上."馒头"甫一出屉就来了个"开门红",胡戈火了,网友乐了,陈凯歌生气了.一时,众生喧哗,"恶搞"文化也因此声名鹊起.前有"馒头"开路一炮走红,后有来者浩浩荡荡.令人捧腹的《武林外传》把央视的电视剧门槛又踢矮了一大截;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馒头版"、"玉米版"、"记者版"、"小偷版"争先恐后地粉墨登场;刚在奥斯卡风光一圈的《断臂山》摇身一变成了《断贝山》,《七剑下天山》也上得了江湖下得了厨房,变身成《七剑下厨房》;前不久央视名嘴毕福剑因为孩子取名的事情也被网络"忽悠"了一番;动静最大的莫过于红色经典片《闪闪的红星》被胡戈"恶搞"成了《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虽然点击率一路狂飙,但随之而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强烈谴责以及胡戈的道歉使公众、媒体一改以往对"恶搞"文化一笑置之的态度,开始了对网络传播中的"恶搞"文化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